近期儿科门诊急性胃肠炎的病人增多,很多儿科医生为患者完善了生化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升高现象比较常见。
那么当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升高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考虑呢?一定是心肌损害吗?
简要病史
患儿,女,4 岁,3 天前曾因「呕吐、腹泻、发热 1 天」就诊,呕吐 2 次胃内容物,排 6~7 次黄色稀便,体温最高 38.3℃,时有胸部不适,无明显腹痛,小便精神、尚可。
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 7.05×109/L,淋巴细胞 10.9%,单核细胞 6.60%,中性粒细胞 82.4%,嗜酸性细胞 0.1%,血红蛋白 127 g/L,血小板计数 278×109/L;生化急诊: 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111 U/L,肌酸激酶 108 U/L,CO2 结合力 16 mmol/L,乳酸脱氢酶 239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46 U/L,高敏 CRP 17.3 mg/L,余项大致正常;高敏肌钙蛋白 I 2.6 ng/L。诊断:急性胃肠炎、心肌损害,予头孢地尼、益生菌、果糖二磷酸钠、口服补液盐等对症治疗。现患儿体温正常,未再呕吐,腹泻好转,间断有胸痛及脐周痛,乏力,食欲不振,精神一般,尿量尚可,来院就诊。
入院后查体:血氧 98%,心率 132 次/分,血压 97/63 mmHg,神志清,面色红,无呼吸困难、脱水征;双肺呼吸音清,啰音无,律齐,心音有力,杂音无;腹软,稍腹胀,上腹部轻压痛,无肌紧张、包块,肠鸣音 4 次 / 分;余未见异常,末梢循环好。
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 6.1×109/L,淋巴细胞 18.8%,单核细胞 4.60%,中性粒细胞 76.6%,嗜酸性细胞 0.1%,血红蛋白 123 g/L,血小板计数 284 ×109/L;生化急诊: 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104 U/L,肌酸激酶 109 U/L,乳酸脱氢酶 294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58 U/L,CO2结合力 13 mmol/L,高敏 CRP 4.1 mg/L;高敏肌钙蛋白 I <2.2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 mass)测定:3.10 ng/mL;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电图未见异常。
最终诊断:急性胃肠炎,代谢性酸中毒。患儿经纠酸、补液、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精神状态好转。
病例讨论
一、心肌标志物的种类
传统心肌标志物主要有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这 4 种。它们存在于需要大能量供应的组织,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分布在肝脏、骨骼等器官和组织,随儿童年龄增长其水平逐渐下降,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特异性酶学指标,可用于心肌损伤早期诊断。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以心肌肌钙蛋白(cTn),肌红蛋白(Mb),脑钠肽(BNP)为代表的现代心肌标志物,以及 Small RNAs(tsRNAs)、外泌体 microRNAs 为代表的新型心肌标志物[1]。
图源:参考文献 [1]
在传统的生化检查中,包含的项目主要为传统心肌标志物。CK 根据不同的亚单位可分为三种同工酶,即 CK-BB (主要存在于脑)、CK-MB (主要存在于心肌)、CK-MM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其中 CK-MB 主要存在心肌内,心肌损伤后从细胞释放进入血液,所以被认为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CK-MB 被认为是心肌损伤的 「金标准」,通常被作为心肌损害的临床初筛参考检测项目。CK-MB 通常在心肌受损后 8~12 h 开始升高,24~48 h 达高峰,3~4 d 恢复正常,故可用作心肌炎的辅助检查。但近年的回顾性研究发现,CK-MB 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并没有之前研究所报道的理想,这可能与实验室条件控制、抽血时间、儿童沿用成人指标等有关[1]。
二、CK-MB 升高一定是心肌损害吗?
1、CK-MB 与 CK
受到检测方法、病理状态以及血清中其他干扰物质的影响, 在分析 CK 及 CK-MB 升高的临床意义时,常看 CK-MB/CK 比值的变化。通常 CK-MB 活性(U/L)/CK 比值 <4%,CK-MB 质量(μg/L)/CK(U/L)比值 < 5%,若比值在 6%~25% 之间,CK-MB 增高多考虑为心肌损伤所致。多年来国内各医院检测 CK-MB 通常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出的是 CK-MB 活性(U/L),CK-MB/CK 比值> 25% 甚至 >1,即 CK-MB 活性大于 CK 总活性,此时应判定为假阳性。导致 CK-MB 假阳性的原因除实验室的质控出现问题发生干扰外,更主要的是被检测的血清中 CK-BB 含量增加或存在巨 CK 血症等[2]。
在本例患儿中,免疫抑制法中两次 CK-MB/CK 的比值均大于 0.8,甚至大于 1,这提示 CK-MB 的升高不能提示心肌损害,而考虑假阳性。
2、CK-MB 与 CK-MB mass
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型医院已先后开始采用新一代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 CK-MB 质量(CK-MB mass)来替代 CK-MB 活性检测,质量单位 ng/mL(μg/L)。此法可提高对心肌损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避免出现 CK-MB 假阳性,较检测 CK-MB 活性更敏感、特异、稳定、迅速(10~40 min 出结果)。在临床上如遇到 CK-MB 活性明显增高时,可通过检测 CK-MB 质量进一步核实,二者不一致时应以 CK-MB 质量检测结果为准[2]。
在本例患儿第二次化验过程中,CK- MB 104 U/L 升高,而 CK-MB mass 测定:3.10 ng/ml 为正常范围,可以依据 CK-MB mass 的结果排除心肌损伤诊断。
3、结合其他心肌标志物指标
cTn 是诊断心肌损伤新的生化标志物,在心肌损伤急性期,血清 cTnT 检测值均高于参考值上限,敏感性可达 100%,其对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 CK-MB。在儿科临床当遇到有心肌损伤可能时,除及时检测心肌酶、CK-MB 同工酶外,还应同步检测 cTn 和 hs-cTnT,可增高对心肌损伤诊断的准确性。
在本例患儿的两次化验中,虽然均有 CK-MB 的升高,但是 TnI 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与 CK-MB mass 的结果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分析:在儿童心肌损伤的诊断中,我们要充分分析病情,结合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进行评估,在 CK-MB 出现升高时,我们需要结合 CK-MB/CK 比值、CK-MB mass 结果,联合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如 TnI)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本例患儿虽然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状态,但是结合其 CK-MB mass、TnI 结果正常,心电图正常,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心肌损害或心肌炎。患儿的精神状态弱考虑与胃肠炎疾病消耗、代谢性酸中毒有关,经过补液及纠酸治疗患儿临床状态很快好转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分析鉴别,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医疗的发生。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作者:依木子
图源:站酷海洛
投稿:zhangxinyu2@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