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儿科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不仅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还影响心理健康。1 岁以上 95% 都是功能性便秘,只有 5% 属于器质性疾病。首次出现需要医院就诊,必要时完善消化道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排除器质性便秘。儿童便秘的器质性原因,包括先天性巨结肠症、囊性纤维化和脊髓异常,通常会出现危险信号和症状[1]。
功能性便秘为没有明确根本原因的便秘,占儿科胃肠病专家就诊次数的 25%[2]。高达 30% 的儿童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患有便秘,尽管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但三分之一的儿童会发展为慢性功能性便秘,并可能伴有尿失禁[3]。因此,儿童便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与评估
表 1.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4]
注:经过适当评估,这些症状无法用其他疾病完全解释时考虑此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宝宝每天必须拉一次大便才是正常,排便频率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更需要关注宝宝排便时是否困难,排出来的大便性状等。如果便秘持续 3 个月以上,或反反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功能性便秘,严重时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及学习,需密切关注。
便秘好发的三个阶段
➢ 刚刚添加辅食时。饮食结构调整,由液体食物过渡到固体食物,摄入食物种类比较少,膳食纤维可能较少,因此可能出现便秘。
➢ 开始如厕训练时。不使用尿不湿大小便,此时,孩子因为年龄较小,生理上和心理上不具备自主排便能力,通过憋大便以逃离排大便造成便秘。
➢ 刚开始入学时。前期在家养成固定时间排便习惯,刚入学后一时间习惯尚未调整,加上紧张情绪等造成便秘,需要家长或老师积极引导,不要训斥,多用语言激励。
饮食结构调整、紧张情绪等,引起排便疼痛,进而憋大便,便秘,便秘的发生和反复,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下图。
图 1.儿童便秘「恶性循环」示意图
功能性便秘在全世界儿童和成人中都很常见。对于儿童,侧重于疾病的行为本质,最初的治疗步骤包括如厕训练和泻药[5]。
治疗便秘的首要目标是治疗粪便嵌塞,然后使用维持治疗来预防复发。聚乙二醇是治疗便秘的一线药物,二线选择包括乳果糖和灌肠剂[1]。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治疗(主要是膨松剂、渗透性泻剂和微生物态制剂),可防止粪便再次嵌塞[4]。
科学应对儿童便秘
处理儿童便秘「四步骤」,总结如下表:
表 2.处理儿童便秘的四个步骤
两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1.牛奶蛋白过敏引起便秘。这种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牛奶蛋白的过度反应,导致湿疹、腹泻、呕吐和便秘等症状,尽管便秘不如腹泻和呕吐显著,但其对生活质量影响深远,可能引发食欲不振、腹痛和严重的肠道并发症。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2.母乳喂养的宝宝,会出现「攒肚」的情况,多见于 6 个月以下,通常表现为宝宝排便次数减少,2 至 5 天排一次大便,有的甚至 10~14 天才一次,排出的大便是黄色糊状便,无明显排便困难等表现。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宝宝满月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能力逐渐增强,对母乳进行充分消化吸收,导致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在直肠形成大便引起排便反射,宝宝排便次数自然就减少了,出现「攒」好几天才能拉一次。但只要宝宝精神状态、食欲好,体重增加理想,就多观察,不用干预。
若便秘的情况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后仍没好转,则可考虑药物干预。
表 3.小儿便秘的常用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对半乳糖和果糖不耐受、存在乳糖酶缺乏、半乳糖血症或者半乳糖吸收不良的儿童,不建议使用乳果糖。
维持治疗:见效后要不要立刻停药,通常至少要维持治疗至儿童便秘期结束。
其他治疗:
➢ 微生态制剂(益生菌)
有研究发现益生菌可显著改变排便频次,但对于缓解便秘的临床证据不足[6]。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应作为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独立治疗方法。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评估不同的益生菌作为传统治疗基础上辅助治疗的潜在益处。
矿物油和聚乙二醇是增加排便频率和治疗成功率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仍然是功能性便秘儿童的一线治疗方法[7]。此外,一项系统回顾和 meta 分析,纳入 52 RCT 研究,涉及 4668 名儿童,研究表明,相比之下使用益生菌、合生元、增加饮水量、干拔罐或行为疗法对便秘没有任何好处,一些益生元和纤维混合物、中草药和腹部按摩是有前途的疗法,没有发现关于身体运动或针灸的随机对照试验[8]。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数据来证实。
➢ 开塞露
短期使用开塞露相对安全,长期使用很可能会使宝宝对其产生依赖性,形成没有强烈刺激就不肯排便的习惯。开塞露并不是「神药」,「治标不治本」,只能在急用的情况下遵医嘱使用,长期则不推荐。
便秘除了药物治疗,科学的生活管理也非常重要。便秘的生活管理主要包括:合理饮食、足量饮水、增加运动、心理疏导以及排便习惯训练(原则是定点、限时、规律排便)几个方面[4]。需要强调的是单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的量和液体摄入量(高于日常建议)对于治疗便秘并没有额外的好处[1]。要严格执行医嘱,不要一味猛补,补太「过」而适得其反。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作者:张宇
题图:站酷海洛
投稿:zhangxinyu2@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