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 25(OH)D 正常水平是多少?需要常规监测吗?

学术   2025-02-05 20:02   浙江  


我们关注维生素 D,主要因为它是骨骼健康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维生素 D 缺乏可能导致儿童佝偻病的发生,而现在发现维生素 D 还与儿童常见病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有关。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维生素 D


1、维生素 D 从哪来?需要常规检测吗?
2、维生素 D 缺乏有什么表现?如何定义?
3、什么时候开始补充维生素 D?
4、补充维生素 D 时需要同时补充钙剂吗?
5、维生素 D 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吗?
6、补充维生素 D 是越多越好吗?


1

维生素 D 需要常规检测吗?


来源:主要通过皮肤接受光照获得,约占身体所需量 90%,而在天然食物中含量很少。


维生素 D 产生量与接受光照的时间、季节、皮肤色素、是否直接接受光照等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夏季可以通过日照获得维生素 D,但是非夏季可能通过日照不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 D,这时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D。


体内转化:皮肤 7‑脱氢胆固醇在日光作用下转变为维生素  D3 前体,再转换为维生素  D3,在体内经肝脏的 25 羟化酶催化发生第 1 次羟化,维生素 D 转化为25(OH)D,在肾脏经过 1α 羟化酶催化发生第 2 次羟化,转化为 1,25(OH)2D,1,25(OH)2D 通过维生素  D 受体发挥以钙稳态为目的的生理功能。


不推荐对健康儿童常规检测。检测血清  25(OH)D 水平是评估维生素 D 状况的最佳方法。不过通过询问病史发现维生素 D 缺乏因素的儿童,可以不根据血清  25(OH)D 水平,而直接进行经验补充


冬春季节、低海拔、高纬度、户外时间少都是维生素 D 缺乏的危险因素。


2

维生素 D 缺乏有什么表现?如何定义?


维生素 D 又称为抗佝偻病性维生素,它的活性形式参与钙磷吸收代谢,有利于新骨生成和钙化。


缺乏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儿童缺乏会导致佝偻病,出现肋骨「串珠样」改变、「方颅」、胸骨「鸡胸」样畸形、「膝内翻(O 型)」、「膝外翻(X 型)」,成人缺乏导致骨软化病。


此外,研究发现维生素 D 缺乏与儿童非骨骼疾病相关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等 [1]


目前以血清  25(OH)D 水平 < 30 nmol/L 定义维生素 D 缺乏,这是主要考虑低于此水平发生营养性佝偻病的风险增高 [2]。维生素 D 缺乏需要补充维生素 D。


3

什么时候开始补充维生素 D 吗?


推荐维生素 D 的摄入量:0~1 岁 400 IU/D, 1~18 岁 600 IU/D [3]


关于补充时间:目前建议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开始补充维生素 D,这是因为大部分孕妇有维生素  D 缺乏或不足,这导致不能提供适宜量的维生素 D 来满足其新生儿生后  2 周内的需要 [2]


关于补充的剂型,推荐每日维生素 D 口服补充的方法,优先选用维生素 D3 制剂。因为 D3 制剂比 D2 制剂对提升血清  25(OH)D 水平更加高效,而直接补充活性维生素 D 又会阻碍维生素 D 的非骨骼作用和增加高钙血症的风险,因此也不推荐。


4

补充维生素 D 时需要同时补充钙剂吗?


目前没有反映机体钙摄入量营养状况的可靠检测方法,难以明确定义「钙缺乏」,但是提倡通过天然食物补钙,乳品是最好钙源。对于 0~6 月龄和 6~12 月龄婴儿钙适宜摄入量分别为  200 和 250 mg/d,大于 1 岁后钙元素推荐量为 500 mg/d [3]


对于正常吃奶的婴儿来说可以通过母乳或配方奶获得足够的钙,儿童期摄入牛奶 500 mL/d 也可满足机体钙需求量。


5

维生素 D 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吗?


建议每 3~4 个月监测血清 25(OH)D 水平以评估治疗反应,直至达到适宜的 25(OH)D 水平,此后可每 6 个月监测 1 次。


6

25(OH)D 适宜水平是什么?


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推荐的适宜血清 25(OH)D 水平为 50~125 nmol/L。


是因为当血清  25(OH)D 水平为 30~50 nmol/L 时,尽管没有发生佝偻病(儿童)或骨软化症(成人),已对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且不利于发挥维生素 D 的非骨骼作用。


而过高的维生素 D(25(OH)D > 150 nmol/L) 可能具有潜在不良反应,具体还有待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  [4]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作者:小木园长
投稿:zhangxinyu2@dxy.cn


参考资料 (上下滑动查看):
[1] Saggese G, Vierucci F, Boot AM, Czech-Kowalska J, Weber G, Camargo CA, Jr., et al. Vitamin D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n expert position statement. Eur J Pediatr 2015; 174 (5): 565-576.13.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儿童维生素 D 营养相关临床问题实践指南 [J]. 中华儿科杂志,2022,60(5):387-394.
[3] 阎雪, 韩笑, 张会丰.2016 版「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全球共识」解读 [J].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2):891-895.
[4]A Catharine, Ross, JoAnn E, Manson, Steven A, et al. The 2011 report on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 from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what clinicians need to know.[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011,96(1):53-8.

丁香园儿科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更懂中国儿科医生。前沿、用药、指南、病例一网打尽,轻松玩转儿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