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 等 | 基于场景思维的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发展新进路

学术   2024-06-12 17:01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

了解更多精彩

ABOUT

(点击查看思维导图)



GB/T 7714-2015


CITE

郭慧,尹章池.基于场景思维的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发展新进路[J].科技与出版,2024(5):28-35.


摘   要  

文章通过数字农家书屋平台现状调查、绩效调查和用户问卷调查,揭示制约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乡村阅读场景化不够:村民参与性、互动性不足,传播内容匹配度低、特色少、阅读率偏低,平台推广不足、用户黏性不够。针对问题,提出数字农家书屋平台打造乡村阅读新场景的着力点:多元力量共筑数字阅读推广,激发村民阅读兴趣;推动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化,满足村民多元化阅读需求;洞察村民新需求,创造共享阅读新场景;借助短视频阅读,为数字农家书屋引流。进而提出创新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发展进路:优化数字农家书屋App功能;分享融合出版精品成果;鼓励村民参与平台内容生产;建构特殊群体阅读空间。


关键词  

数字农家书屋;场景;平台;乡村阅读



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数字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数字农家书屋已达36.1 万个,占全国农家书屋总量的3/5。

近年来,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的通信难题。随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数字农家书屋的用户数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深入了解数字农家书屋在乡村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数字农家书屋暑假社会实践调研团队于2023年7月15日至9月15日进行了三项研究,包括“‘可及性’视角下H省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服务效能调研分析”“H省乡村公共数字阅读空间受众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和“H省数字农家书屋App 功能需求调查与优化策略”。本文所引用的调查数据均来源于这三项研究。

1
相关理论和研究问题

1.1 场景理论与乡村文化传播场景

“场景理论”由特里·克拉克(Terry N·Clark)团队提出,该理论从社区层面观察“场景”,将“场景”(scenes)定义为“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场景理论认为,城市中的“场景”是由“舒适物设施”组合而成的,这些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美学意趣,赋予了场景独特的意义、体验以及情感共鸣。[2-3]

维洛维茨提出,“场景”是用来描述复杂的动态情景及控制这些情景的规则的“信息系统”。他认为“电子媒介跨越了以物质场所为基础的场景界限和定义”,并且“破坏了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在他的观点中,一些电子媒介使私人地点变得更为公开,而另一些则使公共空间私人化。基于这些观察,维洛维茨提出了“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的关系模型。他认为,新的传播媒介的使用可能会创建大范围的场景,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场景的行为。[4] 该模型反映了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人们的互动、场所感知和社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更迭,涌现出微博、微信、抖音、ChatGPT等新的传播媒介,代表新的连接方式、社会场景和用户行为。彭兰提出:“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适配。”[5]换言之,在移动传播环境下,需要针对不同场景提供与之适配的信息服务。刘宏、周婷提出,在新媒体语境下,“场景”被定义为以人为中心,以数据和链接为基础,涵盖人与传播内容相互交织的时空、社交关系和心理氛围的综合系统。实际上,虚拟空间的场景数量已经开始超越现实空间。[6]

翟洲燕等人提出,“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已被当地居民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同时也构建了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7] 在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中,“需要保留本地文化的地方性和原真性”,将这些特征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作为文化重构的竞争优势,更有助于在当代社会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村落的独特文化价值。[8]

农家书屋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代表,是 “记录、承载和展示乡村文化记忆的物理场域和符号系统”,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实践工具,通过呈现乡村文化价值观、再现地方性知识,塑造乡村地方身份认同。[9]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对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的主导起到了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组织化的作用,国家对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介入促使乡村记忆空间实现了公共化,从而实现了国家对乡村公共权威和公共价值的重塑。[10]

1.2 乡村阅读场景化不足是制约数字农家书屋发展的核心问题

乡村阅读场景化不足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村民参与性、互动性不足,传播内容匹配度低、特色少、阅读量偏低,平台推广不足、黏性不够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乡村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1.2.1 村民参与性、互动性不足

当前,我国数字农家书屋普遍存在村民参与度低的问题。以河南省为例,截至2023年6月,河南省农村总人口为6 538.57万。截至2023年7月初,河南省数字农家书屋用户仅64.23万人 [11]。从可查找的数据来看,2022年江苏省农村的人口为 2179.84万人,江苏省数字农家书屋用户达到659 万人,占比30%。显而易见的是,尽管数字农家书屋在全国多地实现了全覆盖,但用户数量和互动效果并不理想。

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存在社交属性不足、互动性差的问题。2023年,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数字农家书屋暑假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开展了关于“‘可及性’视角下H省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服务效能调研分析”的研究,主要调查对象是曾使用过数字农家书屋的村民。此次调研收集到178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H省数字农家书屋“社群互动”一项的平均分数为3.98,低于“可参与性”的平均分4.05,如表1所示。长期以来,数字农家书屋的村民介入比较松散。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渠道,数字农家书屋难以满足村民自我展示和社会交往的需求,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1.2.2 传播内容匹配度低、特色少、阅读率偏低

目前,数字农家书屋的传播内容普遍重科技、轻文化,与农村地区读者群体的实际阅读需求存在较大偏差[12-13]。陈含章提出,农家书屋的发展要“充分认识、肯定和发挥农民群众在农家书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14]。数字农家书屋的读者主要是居住在县、乡、村、镇的农村居民。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普遍以“386199”(妇女、儿童、老人)群体为主 [15],且农村读者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比较高。截至2023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5.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0.5%。从地区层面来看,我国非网民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从年龄层面来看,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占据非网民总体的41.9%。[16] 可见,如何帮助农村地区老年群体,尤其是留守的老年群体学会使用数字农家书屋,将有效提升数字农家书屋的用户参与度。另一方面,如何精准地满足农村妇女和儿童的数字化阅读需求,则是提升数字农家书屋平台活跃度的关键。

在“‘可及性’视角下H省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服务效能调研分析”中发现,村民对阅读资源 “本土特色”一项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该项得分为3.99,28.09%的用户并不认为数字农家书屋的内容资源“有地方特色,符合当地人的语言、习俗、文化爱好和实际需求”,如表2所示。尹章池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场景特征对乡村居民的文化参与选择和文化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并且,由于不同的文化参与群体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故而对公共文化空间场景特征的感知和需求存在显著的差异。[17] 可见,数字农家书屋的传播内容应充分体现农民文化主体性,呈现农村文化底色,贴近农民文化信息需求。尹章池等人提出,数字农家书屋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回归乡村本土和农民本体,植根乡村文化、乡土特色、乡情乡音,应用场景化资源供给,构建乡村多维度信息流场域”。[18]

1.2.3 平台推广不足,黏性不够

截至2023年3月,H省数字农家书屋已实现村级全覆盖。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数字农家书屋暑假社会实践调研团队针对“H省乡村公共数字阅读空间受众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开展调研。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391份。从认知程度来看,“不了解”和“不太了解”数字农家书屋的用户占比之和达到了61.64%。可见,H省数字农家书屋的用户知晓度较低,平台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与传统农家书屋不同的是,数字农家书屋可利用数字化平台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特质,打破传统的推广思维和模式,在服务本地居民的同时,采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网民常用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不同场景下的乡村田园生活和特色传统文化,吸引在外务工的村民,以及对乡村田园生活和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城里人”,使当地数字农家书屋不断“出圈”,提升数字农家书屋在网络平台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此外,从数字农家书屋App的使用频率及使用时长分布来看,“每天都用”的用户仅占 7.42%,如表3所示,使用时长在“半小时以内” 的用户占比61.1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1个小时。[16]由此判断,H省数字农家书屋App用户并未养成使用该数字阅读App的阅读习惯,用户黏性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农家书屋的乡村阅读场景化不够,在内容资源适配、用户群开拓、平台用户参与和互动提升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数字农家书屋打造乡村阅读场景的着力点

数字农家书屋旨在传播乡村特色数字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其一,数字农家书屋专注于为农村地区提供教育资源和阅读机会,致力于普及教育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其二,数字农家书屋具有显著的公益性,为特殊群体提供阅读保障。其三,数字农家书屋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通过收录和推广当地的传统故事、民间艺术等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其四,数字农家书屋致力于提供更有利于用户深度阅读的环境,与此不同的是,商业平台常常依赖“标题党”吸引用户,追求用户停留时间而非阅读质量。基于数字农家书屋在农村教育、公益阅读保障、乡村文化传承、阅读普及中的积极影响,其发展主线是打造乡村阅读场景,主要着力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2.1    多元力量共筑数字阅读推广,激发村民阅读兴趣

第一,通过多元力量的协同合作,激发村民的阅读兴趣,打破传统阅读的限制,创造丰富多样的阅读场景,让数字阅读成为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融合新乡贤、文化达人的志愿帮扶,共同助力乡村数字阅读推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乡贤是乡村数字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通过他们积累的经验、学识、专长和文化修养,可以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应该引导和支持新乡贤、文化达人参与数字农家书屋的内容生产与平台推广。

此外,有研究者提出“基于免费Wi-Fi的农村数字阅读推广模式”。[19] 该模式以免费Wi-Fi 为基础,有效激发农村居民参与数字阅读的热情,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旨在最大限度地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释放乡村数字阅读市场的潜在红利。

2.2 推动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化,满足村民多元化阅读需求

一方面,优化乡村文化资源的数据化链接。自2019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工程,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示范性数字内容传播平台。其中,中国农业出版社的“智汇三农”是专注农业领域的知识服务平台,汇聚了庞大的资源。该平台以全面且专业的农业知识为特色,构筑了一个多学科知识聚合专业数据库,用户通过平台可以轻松获取各领域的农业信息,为农业从业者和农村居民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知识支持。

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视频等产业形态”[20],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并通过创作数字化产品的方式,生动展示乡村特色文化。例如,制作具有乡土风情的动漫短片、开发反映乡村故事的游戏应用、创作展现传统技艺的数字艺术作品、编写反映乡土生活的网络文学作品、策划展示民俗文化的网络表演节目、制作记录乡村景观的网络视频节目等。这些数字文化产品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还可以通过线下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乡村特色文化,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

2.3 洞察村民新需求,创造共享阅读新场景

数字农家书屋可以通过社区调研、用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村民对数字阅读平台的期望和建议,收集用户反馈;设计用户体验活动,如阅读分享会、创意阅读比赛等,与村民互动,观察他们的反应和需求;与当地文化机构、教育机构、社区组织等合作,共同举办阅读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村民提供更贴近生活、更具参与性的数字阅读体验,打造共享阅读新场景。

2023年6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我爱阅读100天”打卡活动中,咪咕阅读App推出10 000 余本图书供读者免费阅读,读者可在活动专区页进行签到、阅读、分享、邀请等操作。同时,咪咕阅读App同步上线了智能化专属阅读空间“比特书房”,该空间基于物理时空构建数字时空,拓展了创作与阅读的形态,实现沉浸式、互动式的比特创作与比特阅读体验。

2.4 借助短视频阅读,为数字农家书屋引流

短视频因其“高触达性”让阅读更具“可及性”。数字农家书屋平台的视频内容可分为四类:一是读书分享类内容,展示新乡贤、文化达人的阅读体验,激发村民对阅读的兴趣;二是三农社会生产场景类内容,呈现农村真实的生产场景,介绍农业知识和技术,吸引农民通过数字阅读了解农业科技;三是专业知识类内容,普及专业领域知识,为农民提供实用信息;四是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类内容,展示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将数字农家书屋打造成一个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的场所。

短视频阅读引流的关键在于确保内容实用有趣,制作系列内容,定期更新,提高用户关注度;鼓励用户参与互动,如留言、点赞、分享等;跨平台联动,在不同短视频平台发布内容,扩大读者群,提高知名度。

3
以打造乡村数字阅读新场景为核心,创新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发展进路

数字农家书屋的历史使命是推动乡村数字阅读发展、构建乡村数字阅读新体系和乡村文化传播的新生态。为实现这一使命,需要以打造乡村数字阅读新场景为核心,持续创新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发展路径。


3.1 优化数字农家书屋App功能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数字农家书屋暑假社会实践调研团队通过“H省数字农家书屋App功能需求调查与优化策略”调研发现,丰富日常生活、拓宽知识层面是用户使用数字农家书屋App的主要目的,并就此提出以下四点优化建议。

一是深度挖掘魅力属性。保持和完善魅力属性,如夜览模式、护眼模式、个性化的阅读模式设置,以满足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阅读需求。新增“线上讲座”栏目,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在线直播,拓展用户知识广度。推出积分兑换奖品机制,激发用户参与度,增加互动体验。

二是持续优化期望属性。创建多元化的趣缘社区,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提高平台的活跃度。持续更新优质的数字资源,包括最新的农业资讯、科技科普信息等,提高平台服务效能。

三是重点关注必备属性。强调字形设置、书评推荐和阅读偏好设置等用户认为必备的功能。将平台发展重心放在必备属性的开发上,以满足用户基本需求,提高App口碑。

四是优化平台功能模块设计。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使得平台易于导航和使用。引入多样化的功能模块,例如在线书籍阅读、讨论社区、线上学习课程等,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结合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和升级平台功能,确保用户体验得到提升。

  3.2 分享融合出版精品成果,实现内容资源特色化

数字农家书屋平台需要尊重农民阅读习惯,提高“土味儿”阅读质量,让农民群众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内容资源选题等决策过程中。[21] 通过参与式建设,确保数字农家书屋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

在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分享融合出版精品成果,如优质三农数字资源的链接。以“智汇三农”平台为例,各地数字农家书屋可根据本地气候、土壤、地理条件,以及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差异,定制并嫁接适合本地需求的数字专题资源,更好地满足当地农民和农业从业者的需求,凸显地方资源的独特魅力。

此外,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乡村文化、历史和特色进行数字化整理与展示。优化数字资源的格式、质量和可访问性,确保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取高质量的数字内容。

3.3 鼓励村民参与平台内容生产

第一,在数字农家书屋平台设立专门的作品发布区,鼓励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平台内容创作。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农民的阅读热情,满足农民的创作需求,推动阅读与创作的一体化,还有利于营造更加活跃和富有创造性的社区氛围。

第二,结合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活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直播活动,提升网络人气,创建乡村阅读新场景,增强平台用户参与度和用户黏性。

第三,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 的融合运行模式,统筹规划活动场所,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展开全民阅读、亲子阅读、线上阅读等多层次阅读体验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阅读”“主题阅读”等活动,促进社区共建。

  3.4 建构特殊群体阅读空间

一方面,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数字农家书屋需要为其打造专属阅读空间,提供全面的阅读支持和保障,通过营造更为友好和适应性强的阅读环境,确保特殊群体能够轻松获取并参与数字农家书屋的阅读活动。另一方面,平台还可以依托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为特殊群体提供专业的阅读辅导服务,如数字化阅读技能培训等,帮助特殊群体更加轻松地应对数字化阅读环境,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数字农家书屋必将被建设为一个包容性强、服务贴心的阅读空间,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4
结  语

为了促进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发展,应该注重平台与具体的乡村文化场景相结合,重点打造平台乡村阅读新场景,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整合多元力量,推动乡村数字阅读的广泛传播;其次,洞察村民新需求,创造共享阅读新场景;再次,推动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化,满足村民多元化阅读需求;最后,通过短视频阅读,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增强数字农家书屋的知名度。

基于上述思路,本文提出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创新发展的路径如下:通过优化数字农家书屋App 功能,满足用户阅读需求,激发参与热情;分享融合出版精品成果,实现内容资源的特色化,提升平台吸引力;鼓励村民参与平台内容生产,促进社区共建;关注特殊群体阅读需求,为其打造专属阅读空间。以上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数字农家书屋平台服务效能,在乡村阅读领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




参 考 文 献

(上滑查看)

[1]   尹章池. 数字赋能 看农家书屋如何“蝶变”[N]. 光明日报,2023-04-20(7). 

[2]   丹尼尔·亚伦·西尔,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 祁述裕,吴军,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24,81-118. 

[3]   特里·N. 克拉克,李鹭. 场景理论的概念与分析:多国研究对中国的启示[J]. 东岳论丛,2017(1):16-24. 

[4]  约书亚·梅罗维茨.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 肖志军,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1,34,36,39,87,120. 

[5]       彭兰. 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新闻记者,2015(3):20-27. 

[6]       刘宏,周婷. 场景化时空:一种理解当今社会的结构性视角[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8):27-32. 

[7]       翟洲燕,李同昇,常芳,等. 传统村落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响应机理[J]. 人文地理,2017(4):30-36.

[8]       陈波,徐若蓝. 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生产与价值生成:以二官寨为例[J]. 中国软科学,2022(12):61-71. 

[9]       侯雪言. 文化场景视域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优化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19. 

[10]     傅才武,李俊辰. 乡村文化空间营造:中国乡村文化治理的空间转向[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5-15. 

[11]     张贺. 农家书屋 人气更旺了[N]. 人民日报,2019-08-14(11). 

[12]     王春萌. 传统与转型:数字农家书屋发展困境与破解路径[J]. 出版广角,2022(10):92-95.  

[13]     尹章池,王涵. 内生型数字农家书屋的多元协同文化治理与实践模式[J]. 中国编辑,2022(10):36-41. 

[14]     陈含章. 农家书屋工程十五年:追溯、历程与建议[J]. 出版发行研究,2020(11):5-14. 

[15]     潘炜,陈庚. 农家书屋困局及其技术突破路径:来自21个省份282个行政村的调查[J]. 图书馆论坛,2019(6):98-106. 

[1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2024-0206]. 

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3/0908/

MAIN1694151810549M3LV0UWOAV.pdf.

[17]  侯雪言. 文化场景视域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优化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19.  

[18]  尹章池,闫雨,李昕. 效能优先驱动的数字农家书屋内生资源供给和出版实践模式[J]. 出版广角,2022(13):38-44. 

[19]     王尧. 基于免费Wi-Fi的农村数字阅读推广模式研究[J]. 图书情报导刊,2020(9):39-44. 

[20]     史家亮. 以优秀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N]. 光明日报,2023-11-02(5).

[21]     贵俊琦,尹章池. 基于农民主体性的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化建设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23(7):70-72. 

AUTHOR

郭 慧1) 尹章池2)

1)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2)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END

科技与出版
《科技与出版》旨在搭科技进步与出版创新之桥,传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之经。是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由清华大学主管,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