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 | 学术期刊引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机理和要求——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

学术   2024-06-28 17:00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

了解更多精彩

ABOUT

(点击查看思维导图)



GB/T 7714-2015


CITE

马旭.学术期刊引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机理和要求——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J].科技与出版,2024(6):18-25.


摘   要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学术界新时代的重大使命,学术期刊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特别是发表和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理应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本文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分析学术期刊引领作用发挥的基本机理,提出“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的实质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术编辑引领学者群体”,而是学术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规范、目标等借助学术期刊这一制度性平台得以凸显,从而发挥对所有共同体成员的引领作用。从引领机理的角度看:首先,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是引领功能形成的基石;其次,学术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展示彰显了引领方向;最后,学术期刊对于学界智慧的汇聚保证了引领质量。基于这一机理的内在要求,学术期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引领水平,在工作实践中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是增强使命自觉以提高引领公信力,二是用好展台效应以把握正确引领方向,三是强化纽带功能以发挥学术共同体合力。


关键词  

学术期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学术共同体;引领机理;引领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也是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要求。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 学术期刊作为发表和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理应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事实上,自“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命题提出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界围绕这一重要时代命题,主动策划选题、组织稿件、加快传播,成规模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理论和观点的学术论文,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在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由于学术期刊本身不是直接的知识生产者,而是以知识产品即学术论文的遴选、完善、发布、传播和交流为职责,有部分学者仅仅从被动的学术发布传播平台的角度来认识学术期刊在学术生产中的作用,对于学术期刊是否能引领学术潮流的争议也一直存在。[2] 不过,近些年随着期刊自身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持肯定态度,强调要确立学术编辑在学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 具体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这一时代使命,黄蓉生认为,学术期刊可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4] 王春玲认为,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是重要的参与者、引领者”[5]。刘曙光则认为,应辩证看待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引领作用既不能被否定也不能被夸大”。[6] 上述研究显示,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体现了一定的引领力,但仍有提升空间,而对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能动性也需要进一步认识。

除了前述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外,近期还出现了一些较为深入的具体研究。如冯书生、胡钰等分别从知识生产关键环节和期刊出版历史脉络角度讨论了学术期刊与知识创造、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关联问题 [7-8];李建军、韩云波等分别探讨了社科学术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不同维度和问题议程 [9-10]。这些成果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作用。不过,目前关于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发挥引领作用机理的研究尚不多。事实上,机理作为事物的不同组织、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则和原理,能清晰反映某种功能运行的本质。具体到本文议题来说,如果承认学术期刊具有引领作用,那么必然意味着客观上存在学术期刊发挥引领作用的机理。对这一机理的揭示,不仅能成为学术期刊发挥引领作用的确证,也成为探讨学术期刊引领作用中相关具体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拟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对此进行讨论,希冀从运行机理及其相关要求的层面更加深入地把握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发挥引领作用的角色与功能,以更好地认识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和责任,明确学术期刊在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努力方向。

2
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

学术共同体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其成员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共享某种共同学术范式、旨趣。[11]通俗地说,“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12] 本文是在泛指意义上使用学术共同体概念,而不是特指某一个相对狭窄的具体的学术圈子。学界有部分研究者对学术共同体的概括侧重于学者群体,因此着眼于学术期刊与学者群体的分野,认为学术期刊发展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具有内在的耦合性”,提出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应“融合发展”。[13] 这一观点虽然是求同之论,言外之意却是将学术期刊外在于学术共同体,似未能真实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准确来说,学术期刊本身就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环节,与学者群体同为学术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同向同行,共同致力于实现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


 2.1   学术期刊与学者群体相互依存,分工协作

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学术知识生产。学术期刊和学者群体处于知识生产的不同环节,职能分工不同,但都是学术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彼此体现出高度的依存性和协作性。有论者指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私人的、内在的学术,唯有发表方为学术。”[14] 这一表述实际上揭示了学术期刊与学者群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学者的研究和思考,只有形成知识成果并经由学术期刊等平台发表,才能成为真正的学术。同理,学术期刊没有学者源源不断地提供成果支持,其存在也难以为继。就学术共同体而言,假如学者群体的知识成果没有借助学术期刊作为发表、传播的媒介,学术共同体的主张、追求、规则等就难以直观体现且缺乏必要的成果支撑,其存在的根基也会动摇。

学术期刊和学者群体在学术共同体的知识生产过程中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确保知识成果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粗略地说,这种分工协作就是学者群体负责知识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学术期刊编辑负责知识产品的遴选和加工。在这种基本协作模式的基础上,近年来随着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增强,更多地介入知识生产的先导性、引领性环节,与学者群体的协作也日益向精细化、深入化方向发展。

2.2 学术期刊与学者群体同向同行,共同发展

学术共同体在创造学术价值、追求学术创新、尊重学术规范、维护良好学术生态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准则。对于学术共同体成员来说,追求共同的目标,遵循共同的准则,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共同体的共同性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理念上,最终要在学术成果中体现出来。具体到学者群体,就是在研究中自觉贯彻共同体的要求,生产出符合共同体预期的知识成果。具体到学术期刊,就是在选稿、用稿、编辑过程中贯彻共同体的要求,刊载符合共同体预期的知识成果。学术期刊和学者群体虽然处于知识生产的不同环节,在推动学术共同体发展的轨道上却始终保持着同向同行。

学术共同体并非静态凝固的共同体,而是一个内在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共同体。不同学者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探索,即便是基于共同的理想、价值、规范等,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同样会出现不同观点,甚至引发质疑和争论。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必然过程,也是学术共同体健康发展的常态。学术期刊通过组织学术争鸣与交流,引导学者求同存异,形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学术共同体的目标和要求越来越清晰,学者群体和学术期刊也由此得以更好地同向同行,共同发展。

综上,只有将学术期刊和学者群体并置于学术共同体这一“生态环境”之中,通过对双方互补互动关系的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职责和定位,进而揭示学术期刊发挥引领作用的机理。

3
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机理

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学术期刊引领作用的发挥遵循或体现着某种基本的运行机理。对于这一运行机理,只有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才能更加清晰地加以认识。具体来说,学术期刊发挥引领作用的机理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3.1 学术公信力:学术期刊引领机理中的基石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引领” 一词意为“引导;带领”。无论是“引导”还是 “带领”,无疑都要求引领者自身必须被充分信任。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学术期刊之所以能起到引领作用,其根本支点在于学术期刊具有体现学术共同体的信念、价值、规范的属性。学术共同体对学术期刊的这一属性是普遍认同、充分信任的,在很大程度上,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信念、价值、规范的具象化存在。从引领机理角度看,学术期刊的学术公信力是引领功能得以形成的基石,如果学术期刊缺乏学术公信力,引领作用就无从谈起。

3.1.1 学术“认证”功能体现了学术期刊的公信力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必然伴随着学术论文、专著、报告等一系列体现自主性、原创性的高质量学术成果的诞生。就学术论文而言,在目前的学术体制下,需要经过学术期刊的遴选、甄别、同行评议,并进行加工完善后才能刊出。学术论文的刊发,并不仅仅意味着研究成果的公开发布,而是在本质上是一种经由学术期刊完成的学术质量“认证”。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论文只有在论题价值、研究方法、材料运用、论证逻辑、基本结论等方面达到一定质量等级,才能有机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而且,越是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对论文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刊发门槛也越高。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形成,既与国家出版政策法规有关,也与自身的质量追求有关,而同行评议作为评判学术期刊稿件质量的基本制度,则是学术期刊公信力的重要来源和保障,这恰恰彰显了学术共同体自觉坚守共同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的特点。总之,从根本上来说,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形成与其能够较好地体现学术共同体的共同信念、价值、规范有关。具体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而言,学术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在自主性、原创性、体系性方面体现得越充分,学术期刊的质量越高,其公信力就越强,就越能发挥积极的学术引领作用。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界目前已经产出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未来还将不断涌现出大量以论文形式出现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是否符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标准,需要学术期刊认真筛选甄别,即需要经过前文所说的质量“认证”过程加以确认。

3.1.2 学术“认证”功能推动了引领机理的形成

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学术期刊固然需要吸纳大量符合自主性、创新性标准的高质量论文,而研究者也需要自己的论文成果以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方式获得肯定。与此同时,学术界还普遍将能否在高品质期刊发文作为衡量学者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后者在本质上是学术期刊以自身的公信力为学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提供 “认证”。学者群体作为论文的供给方,基于对学术期刊建立在学术标准、学术规范、学术质量等选拔标准之上的公信力的认同,按照学术期刊的定位、栏目与风格等要求撰写符合标准的论文,以满足学术期刊的需求,这种供需关系下的动态运转,是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最基本的引领机理。学术期刊自身的公信力,就是这一机理形成的支点或基石。学术期刊通过加强选题策划、组织专题专刊、创新栏目设计、提升传播效果等来进一步发挥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引领作用,均以此作为前提或基础。

3.2 学术展台:学术期刊引领机理中的导向驱动

学术期刊通过纸刊和数字化平台,公开展示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的成果展台,是当前学术共同体的研究领域、重点选题、关注方向等内容的直观呈现。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学术期刊通过学术展台的导向指引功能,彰显学术共同体的目标要求,激发、深化学者群体的研究思路,从而发挥引领作用。

3.2.1 学术期刊通过展现目标要求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大目标和重要方向,也是对包括学术期刊、研究人员在内的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学术期刊在办刊实践中必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组织、遴选、刊发那些能真正“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高质量学术论文。[1] 通过在学术期刊集中、系统地刊发符合上述要求的论文,在学界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发挥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通过设置专栏、专题征文等方式,将刊物的用稿取向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统一起来,向学界清晰传递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和要求。换言之,学术期刊在贯彻落实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求的过程中,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相关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一方面为学术共同体营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提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要求和方向。

3.2.2 学术期刊通过展示研究进程发挥引领作用

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的集散平台,知识与观点在这里汇集碰撞,辐射影响。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来自学界的优秀的研究论文不断向学术期刊汇聚,经学术期刊发布后又对学界后续研究产生促进作用,学术期刊的引领功能在二者循环往复的互动中得以体现。这个过程契合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公共性特点。“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知识的发展和真理的完善,始终伴随着不同学术观点、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思维方式在公共学术空间的交流与碰撞,学术期刊通过公开展示具体问题的研究进程,特别是那些“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5] 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进程,或是为学界提供借鉴启发,或是引发学界辩论交锋,从而在拓展研究维度、深化研究思路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不断为共同体的自主知识生产提供新的增长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还必须要体现系统性的特点,学术期刊通过展示研究进程,有助于学界全面把握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确保后续研究的系统化展开,从而在促进自主知识生产合理化布局和体系化建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3.3 学术纽带:学术期刊引领机理中的协作保障

向波涛认为,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的制度性基础设施”,发挥着“平台纽带和支撑作用”。[16]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纽带,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发挥着联系并整合不同学科、不同研究团队的枢纽功能,有利于形成学术期刊与学者团体的合力,从而为学术期刊引领功能的顺利发挥提供重要保障。

3.3.1 联系和整合学者群体整体智慧发挥引领作用

学术期刊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学术编辑的工作,以往关于学术期刊引领作用的讨论,更多是突出了学术期刊(学术编辑)和学者群体的不同分工角色,而没有从学术期刊和学者群体这两者同为学术共同体组成部分的紧密联系角度着眼,一些诸如“编辑能否引领学者”的质疑也由此引发,至今仍未平息,甚至“一谈到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有的学者就不以为然”。[17] 事实上,如果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来审视,这种质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学术期刊和学者群体同为学术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学术共同体的要求和目标就是学术期刊和学者群体共同的要求和目标,学术期刊的引领本身就包含着学者群体的智慧贡献。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学术共同体通力协作,共同推进。这种协作共进,在某个研究机构内或许意味着比较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但就整个学界而言,尽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共同目标,但不同学者群体主要是依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学术兴趣等来确定各自具体的研究方向,在总体上呈现星星之火散布各个学术领域之势,这就需要学术期刊发挥纽带作用来联系和沟通学者群体。学术期刊通过议题设置、主动组稿等方式,引导不同研究者围绕某一学科或某一主题持续推进,有助于整合学术共同体研究方向,深化研究思路,形成体系化的论文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期刊的引领主要体现在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用稿倾向等方面,这些都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除了需要准确领会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相关要求之外,还必须要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推进状况等有基本的认识,由此,诸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凸显的重点研究方向、围绕某个主题的高端学术论坛、学界共同聚焦的热点议题等集中了学界思考和智慧的学术信息,都是学术期刊作出判断的参考和依据,充分体现了学术共同体内不同角色的协作特点。即便在最基本的编辑工作层面,那些具有明显“引领效应”的重头文章,在编校打磨的过程中,大都经过了编辑与作者的反复交流沟通和多次修订完善,以确保最终见刊稿件的高质量,这也是学术期刊与学者群体协作的最基本体现。因此,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引领作用的发挥,本质上是与学者群体在共同追求、共同目标之下的“同频共振”。

3.3.2 约请学者群体参与办刊发挥引领作用

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作为学术共同体枢纽平台的学术期刊,不仅与学者群体同向相行、携手共进,而且约请学者直接参与到学术期刊的业务环节中,为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而贡献力量。比如,学术期刊通常都会邀请相关专业的知名学者组成编委会,从办刊思路、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质量保障等方面为期刊提供指导,这些意见建议为有效提升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绝大部分学术期刊都建立了外审专家库,会根据稿件的学科类别或研究领域,邀请相应的专家审阅并提出审稿意见,从专业角度评判稿件的选题价值与写作质量,为稿件的取舍或进一步明确修改方向提供参考,以推出真正符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求的论文成果,这些具有引领性的稿件无疑包含着学者群体的心血和付出。又如,一些学术期刊推出了栏目特约主持人的举措,约请不同的专家学者在一定周期内轮流担任某个栏目的主持人,负责从确立选题到组稿审稿的“一条龙”流程,通过向专家学者“借力”“借脑”,学术期刊可以突破编辑自身的局限,更好地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4
学术期刊引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机理对工作实践的要求

学术期刊大多隶属于高校或科研院所,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五路大军”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主动担当有所作为。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出发,遵循学术期刊引领机理的要求,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提高引领水平,在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工作实践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


4.1 立足共同追求,以使命自觉强化引领公信力

如前所述,发挥引领作用并非学术期刊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而是基于学术共同体内在构成所具有的客观功能,更是学术共同体赋予学术期刊的职责和使命。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能否达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要求,这是学术期刊公信力内涵的新发展,也是学术期刊进一步完善引领功能的前提条件。学术期刊对此应有高度的使命意识和导向意识,在办刊实践中充分彰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自觉追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进一步强化角色担当意识,才能激发责任意识,进而激发引领学术发展创新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要求动脑筋、想方案、谋创新,探索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发挥自身在学术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引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公信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引领学术的角色担当意识贯穿于办刊的全过程,在学术期刊的办刊定位、选文选题、主题宣传、主持人制、学术争鸣、研讨论坛、重大课题成果发布等所有具有引领意义的环节,都要有突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目标的使命自觉。通过全流程全方位全要素地彰显学术期刊鲜明的价值取向,推动学界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牢固树立“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问题意识,着力研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 的重大问题,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进行准确科学的学术化提炼与学理化阐释,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各个学科。学术期刊要引领学界自觉发挥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主体性,超越西方的学术霸权和话语窠臼,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范式、概念、范畴、命题、理论体系,展现新时代学术共同体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共同追求。

4.2 用好展台效应,以共同体反馈把握正确引领方向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学术共同体在新时代的目标和任务,学术期刊的引领方向必须要契合这一目标和任务。这就要求学术期刊进一步提高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学术期刊要在学术共同体中发挥引领作用,自身首先就要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具体要求、重点难点、实践路径等有深入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培养精准的学术判断和敏锐的学术眼光,提升议题捕捉和策划能力,不断发掘符合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求的选题和稿件,确保学术期刊引领功能在正确的方向上高质量运行。为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相关重要论述,主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始终坚持自主性、原创性、体系性的标尺,密切关注学术共同体“三大体系”的建设情况和学术前沿,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总体要求落实到相关的具体学科和专业领域,寻找学术期刊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积极引导相关学科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扎实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期刊(学术编辑)要注重成效调研,密切关注学术期刊发表的自主知识体系成果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反响。一般情况下,学者的研究成果既然是在学术期刊这一展台公开展示的,其是否符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要求也能够从各种反馈中得到检验印证,包括转载、评论、推介以及成果的转化应用等等,特别是同一问题域的其他学者的跟进和回应情况。学术期刊(学术编辑)要主动追踪、认真研究各类反馈信息,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与反馈的辩证发展中,确保自身引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正确方向。

4.3 强化纽带功能,以共同体合力提升引领质量

学术期刊与学者群体的交互影响,是学术期刊引领功能良性运行的基础。学术期刊要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进一步吸纳学者群体的智慧,发挥学术共同体的合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学术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就学者群体而言,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在守正创新的“三大体系”构建之路上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真知灼见。其中有些思考已经转化成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些思考可能还未形成最终的成果,但依然闪耀着富有建设性的智慧火花,对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很有借鉴意义。学术期刊必须要加大与学者群体的交流互动,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目标举办专题性论坛、会议、讲座等,征询有启发性的意见建议,发掘有价值的选题线索,确定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探索有成效的引领方式,将学术共同体的合力落实在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中,有效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交织激荡、新质生产力强劲发展的背景下,单一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已难以应对复杂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内部不同视角之间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成为新时代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催生原创性、综合性、标志性成果的机遇。学术期刊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提高学术组织和协调能力,以重大议题的设置、策划、组稿为抓手,汇聚学术共同体的合力,促成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交流,围绕重要性、关键性问题形成多学科交叉协作研究的新常态,在范式互鉴、观点碰撞、方法切磋中不断拓展自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和完善自主研究的内容体系,加快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质量建构。


5
结  语

学术期刊的引领机理内嵌于学术共同体之中,所谓“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究其实质,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术编辑引领学者群体”,而是学术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规范、目标等借助学术期刊这一制度性平台得以凸显,从而发挥对所有共同体成员的引领作用。在学术期刊的引领机理中,期刊的公信力是引领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石,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展示彰显了引领的方向,期刊对于学界智慧的汇聚保证了引领的质量。基于这一机理的内在要求,学术期刊必须要紧扣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要求,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力争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发挥高水平的引领作用。




参 考 文 献

(上滑查看)

[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2022-04-26(1).

[2]   罗重谱. 新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173-180. 

[3]     高生文. 话语基调下学术期刊编辑之学术引领性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8(1):102-106. 

[4]     黄蓉生. 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展现新作为[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4):46-48. 

[5]     王春玲.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的定位与方位[J]. 中国出版,2023(9):65-67. 

[6]     刘曙光. 辩证看待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41-45,69. 

[7]     冯书生.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域中的学术期刊与知识生产[J]. 科技与出版,2024(2):10-15. 

[8]     胡钰,杨鹏成. 以学术期刊建设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J]. 科技与出版,2024(2):17-26. 

[9]     李建军,江海粼,潘静静. 综合性社科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三大维度[J]. 科技与出版,2024

(4):14-21. 

[10]  韩云波,陈思思. 社科学术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理论创新之问题议程的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24(4):14-21. 

[11]  冯琳. 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构建[J]. 河北学刊,2021(3):204-209.

[12]  韩启德. 学术共同体当承担学术评价重任[N]. 光明日报,2009-10-12(10). 

[13]  赵超,王慧. 论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路径:基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32-141.  

[14]  杨文欢. 公共性建构:媒介生态视域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主体性问题[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7):145-151. 

[15]  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N]. 人民日报,2021-05-11(1).  

[16]  李彦姝. “守正与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十年发展研讨会”综述[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4):151-153. 

[17]  刘曙光. 关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13-124.


AUTHOR

马 旭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END


科技与出版
《科技与出版》旨在搭科技进步与出版创新之桥,传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之经。是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由清华大学主管,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