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周 等 |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代笔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学术   2024-10-11 17:00   山东  

点击蓝字关注

了解更多精彩

ABOUT

(点击查看思维导图)



GB/T 7714-2015


CITE

王景周,范晴.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代笔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2024(9):19-25.


摘   要  

期刊出版中的同行评议代笔是指代笔者代替期刊论文评审专家撰写审稿意见的行为。同行评议代笔行为违背同行评议的独立性和保密性原则,影响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破坏信任导致不公平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文章探讨同行评议代笔行为存在的原因和危害,从利益主体(期刊、审稿专家、代笔者)、同行评议模式、平台技术等方面提出消解同行评议代笔行为的可行性策略,以维护期刊出版的黄金标准,确保学术评价的公正与诚信。


关键词  

同行评议;代笔;挂名评审;学术不端;学术期刊



同行评议是科学研究质量控制的核心机制,是学术出版的黄金标准。近年来,同行评议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如同行评议中存在的主观偏见、评审时间过长、评审结果不一致等问题 [1],尤其是同行评议过程被操纵已成为当前国际论文撤稿的主要原因之一。同行评议制度的失效或部分功能的失灵与异化对整个知识体系构成严重的污染和威胁。目前,同行评议的作用与价值 [2-4]、机制设计与模式创新 [5-8]、操纵及伪造 [9-12] 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同行评议的代笔行为较少被关注,部分研究仅涉及同行评议代笔行为的现象本身 [13-14],缺乏对其存在原因、危害及消解策略的深入探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同行评议代笔行为,是指部分审稿人对于期刊送审的论文没有亲自评审,而是让自己的学生或同事代为评审,最后仍然以自己的个人名义向编辑提交审稿报告的行为。秦卫波等 [15] 表示“影子专家”是期刊同行评议过程中的常见情形,McDowell等 [16] 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曾代他人撰写过同行评议报告,尽管其中80%的人认为这种代写行为是不道德的。同行评议代笔是一种较为隐蔽的学术不端行为,且仍有很多人认识不到其学术不端属性及其危害的严重性。本文分析同行评议代笔现象存在的原因、可能产生的危害,并基于期刊、审稿专家、代笔者等利益主体,同行评议模式,以及平台技术等,提出相应的消解策略。

1
同行评议代笔的概念及其属性

首先,借鉴论文代笔(ghostwriting)的概念和相关文献对同行评议代笔(ghostwrite peer reviews)进行概念界定,然后,根据出版伦理规范分析其学术不端属性。

1.1 同行评议代笔概念界定

论文代笔也称论文代写,2015年我国七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和发布的《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中明确提出,论文代写指论文署名作者未亲自完成论文撰写而由他人代理的行为。McDowell等 [16] 于 2019年在bioRxiv预印本平台发文首次提出同行评议代笔的概念,将“参与审稿但未署名”的行为称为同行评议代笔,Nature [17] 和Science [18] 分别于2019 年和2020年在报道中对此研究发表了评论。参照论文代笔的定义,同行评议代笔可定义为论文同行评议受邀专家未亲自完成论文评审及意见撰写,未经期刊编辑部允许,而由他人代理,并以自己的名义提交评审意见的行为,也称代审。

1.2 同行评议代笔的学术不端属性

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关于同行评议的伦理指南 [19] 提出,任何考虑让学生或初级同事参与同行评议的学者都必须事先获得期刊编辑的许可;2023年6 月27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学术评议中常见问题的诚信提醒》[20] 明确提出,反对敷衍塞责,或自行转交、委托他人完成评议并以自己的名义出具评议意见的“挂名”评议行为;科技部于2019年12月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 2019)》[21] 将“擅自请他人代自己评审”认定为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违反保密规定)。

2
同行评议代笔现象存在的原因

同行评议代笔现象的存在,既与审稿专家和代笔者有关,也与编者和同行评议的机制设计有关;既有利益相关者责任意识、伦理意识淡薄等主观原因,也有工作任务重、复杂度高、资源紧张等客观原因。


 2.1   送审稿件与专家研究专长匹配度低

编辑在送审稿件时,可能因为对专家的了解程度有限或缺乏前期沟通,把稿件送给与之专业匹配度低的专家。尤其是,伴随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涌现,以及学术研究领域的细分,期刊论文评审对审稿人的知识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受到邀请的审稿专家,因不熟悉论文稿件的内容,而难以胜任稿件的评审工作。也有专家考虑到拒绝审稿可能带来的邀约减少等不利影响,为了维持和编辑的良好关系,往往会接受审稿。为客观评价论文质量,受邀专家通常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同事代为评审。

2.2 专家工作繁忙,无暇兼顾审稿任务

同行评议需要仔细阅读和评估论文的内容,提供建设性意见,是一项耗时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审稿专家由于时间紧迫或其他工作压力,无法抽出足够时间进行稿件评审。虽然有些期刊编辑在送审时提醒审稿专家“如不便评审可推荐其他审稿人”,但是受邀审稿人可能因担心同行竞争或自己声望受损,而不愿意推荐其他评审专家。甚至有些审稿专家认为,让年轻的同事或研究生代审,有助于他们增长见识,开阔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积累审稿经验,可谓一举两得。[22]

2.3 受功利思想驱动,区别对待期刊

调查显示,审稿专家通常会根据其对期刊和稿件的重视程度选择审稿方式:亲自审稿,在学生或助手的审稿意见基础上自己再审;完全交由学生或助手审稿。[14] 功利型专家对期刊的重视程度是由期刊的影响力和论文的水平决定的。对于 “水平一般”的稿件或期刊,功利型审稿专家认为其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不大,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履行这一责任。

2.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同行评议的报告通常是专家在认真审读和反复推敲论文后给出的针对性意见。撰写一份优秀的评审意见需要花费评审者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对匿名评审而言,评审专家的劳动无法显性表达,缺乏应有的认可与激励,致使评审专家的评审意愿降低。尤其是对于高水平学者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将精力放在自己的研究中,不愿亲自参与评审任务。

3
同行评议代笔行为的危害

同行评议代笔行为难以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可能造成学术成果的泄露或不当使用,混淆知识贡献的责任主体和价值归属对象。

3.1 降低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一方面,审稿专家委托的代审者,其专业背景、学术能力、审稿水平未必符合期刊审稿要求;另一方面,代审者也许并非主观愿意接受审稿任务,且无需对审稿结果负直接责任。因此,代审者难以保证审稿质量。这些代笔的同行评议意见,如果在提交给编辑部前未经审稿专家本人确认和修订,其可靠性将无法得到保障,致使基于审稿意见的编辑决策机制失效。

3.2 弱化学术评价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资历较浅的代审者往往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同行评议经验不足,且学术视野较狭窄、问题研究尚不够深入、知识储备不够全面,对文章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难以作出准确判断,无法给出实质性的评审意见,且易受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对专业知识的误判或歪曲。同行评议代笔行为难以保证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偏离了期刊同行评议的初衷。

3.3 导致研究成果泄露或不当使用

待审稿件通常代表某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同行评议代笔者一般和作者有相近的研究背景或经历,存在窃取或不当使用稿件中的核心数据、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可能。部分审稿人由于保密意识淡薄,将自己评审的稿件转发给学生或同事,本意可能只是供其学习和代劳,然而代审者作为接触原始稿件的隐蔽者,更容易出现抄袭剽窃,将待审稿件的学术成果据为己有的现象。[13]

3.4 引发学术欺凌,污染学术生态环境

学术欺凌是发生在学术场域内特有的现象,如强迫下属或学生承担不必要的科研任务,窃取、剥夺他人的学术成果,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以及利用学术权力占据过多的学术资源,排斥他人发展等。[23] 如果由处于职业生涯初级阶段的科研人员代替本应由资深学者完成的同行评议报告,且贡献得不到相应认可,这种学术欺凌行为容易激发代笔者的负面情绪,消解其对科学的信仰和对学术界的信心。

4
减少同行评议代笔行为发生的策略

减少同行评议代笔行为的发生,既需要期刊和审稿专家共同提高认识、履行责任、践行行动,也需要创新评审机制、改进平台技术、增加审稿工作透明度。

4.1 期刊层面

同行评议制度是保障期刊学术质量和权威性的关键机制。为减少同行评议代笔行为,期刊应及时维护审稿专家库,加强稿件评审的过程管理,监督审稿人的评审质量和效率;与审稿专家密切沟通协作,制定并落实有效的评审激励措施。

4.1.1 准确把握审稿专家近况,保持良性互动

审稿专家的工作态度、规范意识、评审质量会在过往评审中有所体现,且评审者的身份职务、学术水平、研究领域是动态变化的,期刊编辑要持续跟踪、精准了解审稿专家现状,并在审稿系统中及时做好调整和标记,避免将稿件送给无暇顾及审稿或不负责任的评审者。编辑在选择审稿专家时,要做到唯“实”(专家的态度、意见的建设性和可参考性等)而不唯“名”(专家的名气、职称、学历、职务等)。与审稿专家的有效沟通是编辑的基本职责,对审稿质量和效率提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沟通过程中,编辑不仅可以了解审稿专家的意愿和态度,也可以向审稿专家明确期刊的评审标准、规范和要求,同时应表达对评审专家劳动的认可和感谢。沟通手段不要仅仅局限于电子邮件,在不打扰审稿专家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电话或微信沟通。沟通过程要真诚有度,期待但决不勉强,避免评审专家碍于面子而不得已接下审稿任务,延误审稿进程或找他人代笔。

4.1.2 实施审稿激励措施,认可审稿人贡献

恰当且及时的激励与酬谢是激发审稿人工作热情、提高审稿意愿、保证审稿质量的有效手段。[24] 我国的期刊出版机构应加强对审稿人贡献的认可与激励,激励措施未必是经济上的报酬,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激励,如期刊及时向审稿专家反馈作者的赞誉和致谢。期刊还可以定期发布优秀审稿专家名单,提升审稿专家的学术声望 [25],在职称晋升、工作申请等方面发挥作用。劳动成果和个人价值得以体现是激发审稿人评审意愿的重要因素。[26]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期刊对同行评议进行认证,或允许审稿人署名的同行评议报告随着论文一同发表,或出版完整的同行评议报告,并为同行评议意见分配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 Publishing)通过提供“WoS审稿人认可服务”(Web of Science Reviewer Recognition Service)对评审人员的工作内容与贡献进行认证,还专门设置了“IOP值得信赖的评审人奖”,对提交优秀评审报告的研究人员予以嘉奖。

4.2 审稿人层面

同行评议代笔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只有被邀请的审稿专家和代笔者充分认识代笔行为可能带来的问题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才能真正有效遏制代笔行为的发生。

4.2.1 恪守评审诚信规范,认真履行责任

科技部监督司编写的《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提出,科研人员应积极参与同行评议活动,应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参加同行评议,不参加不熟悉的研究方向或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评议工作,不得请他人代评或代为撰写评议意见;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 2019)》,将“擅自请他人代自己评审”明确界定为评审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Wiley的《科研诚信和出版道德最佳实践指南》中提出“受邀审稿人将评审工作委托给其他人时要告知期刊”。每一份审稿邀约都寄托着期刊编辑沉甸甸的期待,不管期刊与稿件的水平高低,评审专家都应恪守诚信规范,慎重对待。确实需要他人协作时,评审专家可在征得期刊编辑部同意的情况下,采用共同评审模式(co-reviewing)。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等出版商支持共同评审模式,在此模式下,同行评议人员可以向自己的同事发出正式邀请,请对方共同参与评审过程,合作完成稿件的评审工作。

4.2.2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发扬托举精神

审稿专家对期刊而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一般情况下,期刊不会因为专家的某次或某几次不能接受评审而放弃后期邀请。相反,期刊编辑部如能得到邀约专家的及时反馈和推荐,会更加感激和尊重专家。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直接收到期刊的审稿邀请,且缺乏审稿经验,在导师或资深学者的引导下参与审稿,既增加了接触学科前沿的机会,又可以在实践中了解期刊审稿规范,积累审稿和投稿经验。McDowell等 [16] 的调查发现,95%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审稿是一种对他们有益的做法。但是,多次“代劳”,又不能得到挂名评审者的指导,且无名无分,新鲜感一过,代笔者就会产生被利用和被剥夺的感觉,进而产生厌倦、反感和懈怠,难以持续提供有价值的评审建议和意见。导师或资深学者的言行对职业研究者早期的科研态度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导师只有真正发扬托举精神,抱着对期刊和作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与学生或同事共同高质量地完成评审,并公开承认他人贡献,才能实现育人和推动科研进步的双重目的。

4.3 第三方层面

这里的第三方,是指除期刊和评审者以外涉及的同行评议模式、平台技术、管理评价体系及基础设施等。

4.3.1 创新同行评议模式,开放评审信息

不同的同行评议模式各有优缺点,没有证据表明哪种评审模式具有绝对优势,不同模式的优势和可行性与学科、期刊、研究群体及执行状况都有关系,需要扬长避短,灵活应用。开放同行评议模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同行评议代笔行为起到遏制作用。开放同行评议模式有多种类型,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国际协会(STM)工作组制定了同行评议过程交流的标准定义和最佳实践建议。[27] 该框架包括身份透明度、评审专家与谁互动、发布审查过程的哪些信息,以及是否进行出版后的评论等。如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公开审稿人身份信息,同时允许有兴趣的注册用户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所有的审稿意见、修改版本和编辑评论作为出版前历史(prepublication history)随同文章一起出版。[28] 公开评审信息,接受公众监督,评审人会更认真和慎重地作出评议 [29],开放同行评议模式具有监督审稿人、促进学术讨论、彰显审稿贡献、共享审稿意见等方面的优势。[30] 当然,因为公开的压力,开放同行评议模式下期刊寻找审稿人变得更加困难。

4.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凸显价值贡献

同行评议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编辑和审稿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技术平台的支撑和社会评价体系的认同。作为开放科学环境下的一个同行评议认证平台,Publons旨在帮助出版机构提升同行评议的透明度和认可度,提供国际认可的最权威的审稿人贡献认证方式,重视审稿人的培养与招募,跟踪记录审稿人的所有审稿活动,并为审稿人发放证书,以此为学者的职称晋升、工作申请等增加筹码。[31] 编辑在向平台提供审稿报告时,可以为报告打分。分数较高,则可以被认证为高质量同行评议,获此认证的审稿人的个人信息页面呈现特殊标识。[32] Publons将审稿人对学术出版的贡献进行了显化和认证,还可以通过分析审稿人的背景资料和评审经验为合作期刊推荐合适的审稿人,并详细记录其审稿工作,更好地帮助期刊寻找合适的审稿人。[33] ORCID系统为相关平台提供持续性的研究者标识符,已经迅速地成为开放同行评议的重要基础设施,便于审稿人收获审稿贡献的认定。[34] Elsevier认证平台则根据评审人的审稿数量等指标,通过“杰出审稿人”奖章、认证证书、网店折扣等不同形式对同行评议的审稿人进行奖励。这些平台和设施为审稿人学术贡献的记录、认证和嘉奖提供了可靠的途径,提高了审稿专家的审稿主动性,有效规避了同行评议代笔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自愿加入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行列中,从而提高评审的效率,促进同行评议事业的良性发展。


5
结  语

同行评议制度是科学发展的基石,是学术出版的“黄金标准”,也是知识社区自我监管的 “制度化警戒系统”;同行评议代笔等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则会严重消解同行评议的价值判断功能。本文界定同行评议代笔行为的定义及其学术不端属性,分析同行评议代笔行为存在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基于相关责任主体、同行评议模式、平台技术等提出相应对策。当然,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在界定同行评议代笔主体时没有纳入智能主体。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审稿专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如 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辅助审稿甚至代笔已在所难免,其形式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化,这将带来更多的潜在挑战和伦理问题。本文也缺乏对同行评议代笔者和被代笔者心理动机的实证研究,我们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参 考 文 献

(上滑查看)


[1]     王景周. 同行评议中审稿人的知识隐藏行为及其控制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12):1289-1295.

[2]     盛怡瑾,初景利. 同行评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 出版科学,2018(5):46-53.

[3]     WOLFRAM D,WANG P L,HEMBREE A,et al. Open peer review:Promoting transparency in open science[J]. Scientometrics,2020(2):1033-1051. 

[4]     张蕾,何云峰. 合理引入同行评议以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J]. 出版广角,2022(6):11-15.

[5]     徐丽芳,陈铭,邹青,等. 开放·平衡·拓界:2021年海外科技期刊出版动态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22 (3):31-42.

[6]     程冰,彭琳,杜杏叶,等.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创新实践与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5):602-609.

[7]  占莉娟,李牧,叶珊珊. 期刊开放同行评议的概念界定、类型构建及专家接受度再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1):31-39.

[8]    张耀铭. 挑战与进路:数字时代的同行评议[J]. 理论与改革,2023(3):24-42,158-159.

[9]    陈培颖,陈倩,李娜,等. 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现状的调研:基于国内自动化领域作者群和评审专家群[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3-9.

[10]  彭芳,金建华,董燕萍. 同行评议造假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 编辑学报,2018(3):240-243.

[11]  赵艳静,王新英,何静菁. 防止同行评议造假的可行性措施[J]. 编辑学报,2017(2):142-144.

[12]  万志超,蔡静雯,姜海,等. 国际同行评议中审稿意见造假现象及相关的学术不端防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5):571-575.

[13]  李新根.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及防范[J]. 编辑学报,2022(2):179-183.

[14]  陈嵩,安菲菲,张敏,等. 对完善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机制的思考[J]. 编辑学报,2022(1):53-57.

[15]  秦卫波. 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运行困境及改革趋向[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78-183.

[16]     MCDOWELL G S,KNUTSEN J D,GRAHAM J M,et al. Co-reviewing and ghostwriting by early-career researchers in the peer review of manuscripts[J]. Elife,2019(8):e48425.

[17]     GEWIN V. Junior researchers are losing out by ghostwriting peer reviews[J]. Nature,2019. doi:10.1038/d41586-019-01533-8.

[18]     BENDERLY B L. Early-career researchers commonly ghostwrite peer reviews[J]. Science,2019. doi:10.1126/science.caredit.aax9372.

[19]     COPE Council. COPE Ethical guidelines for peer reviewers—English[EB/OL]. [2024-05-04]. https://doi. org/10.24318/cope.2019.1.9.

[20]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学术评议中常见问题的诚信提醒[EB/OL].(2023-07-23)[2024-05-04]. 

https://www.cas.cn/glzdyzc/jdsj/kycxjs/202308/ t20230808_4960231.shtml.

[ 2 1 ]   学 术 出 版 规 范 :期 刊 学 术 不 端 行 为 界 定 :C Y / T 174—2019[S]. 北京:标准出版社,2019.

[22]  陈志贤. 科技期刊中替审行为及应对措施[J]. 编辑学报,2021(2):179-181.

[23]  Graduate School of Virginia Tech. Disrupting academic bullying[EB/OL]. [2024-05-04]. 

https:// graduateschool.vt.edu/student-life/we-hear-your-voice/ disrupting_academic_bullying.html.

[24]  林松,张婉博,张维维. 同行评议中审稿人不当行为的探讨与防范[J]. 编辑学报,2020(4):439-442.

[25]  任胜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 科学通报,2019(33):3393-3398.

[26]  刘丽萍,刘春丽. 基于Publons平台的审稿人贡献认可与评价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99-107.

[27]  JONES L A,ROSSUM J V,MEHMANI B,et al. A Standard Taxonomy for Peer Review[EB/OL].(2022-0510)[2024-06-12]. https://osf.io/68rnz/. 

[28]  GROVES T,LODER E. Pre-publication histories and open peer review at The BMJ[J]. The BMJ,2014(349):5394.

[29]  张蕾,何云峰. 合理引入同行评议以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J]. 出版广角,2022(6):11-15.

[30]  索传军,于淼. 国外期刊论文同行评议创新态势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2021(1):128-139.

[31]  CUELLAR N G. Recognition for Reviewers:PUBLONS![J]. J Transcult Nurs. 2018(3):221. 

[32]  常唯,袁境泽. 国际学术出版中的同行评议进展与展望[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181-1192.

[33]  刘丽萍,刘春丽. Publons管理模式对我国同行评审制度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7):685-690.

[34]  DAPPERT A,FARQUHAR A,KOTARSKI R,et al. Connecting the persistent identifier ecosystem:Building the technical and human infrastructure for open research[J]. Data science journal,2017(16):1-16.

AUTHOR

王景周1)2) 范 晴2)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期刊中心

2)暨南大学文学院





END


科技与出版
《科技与出版》旨在搭科技进步与出版创新之桥,传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之经。是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由清华大学主管,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