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等 | 综合性社科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三大维度

学术   2024-05-22 12:22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

了解更多精彩

ABOUT

(点击查看思维导图)



GB/T 7714-2015


CITE

李建军,江海粼,潘静静.综合性社科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三大维度[J].科技与出版,2024(4):14-21.



摘   要  

综合性社科期刊是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水平学术创新平台,综合性社科期刊在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应注重价值向度,发挥导向引领、学科融通和知识建构的作用;注重内容丰度,以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变,以学科综合向话语综合转变,以学科综合向体系化综合转变;注重主体力度,通过发挥主编的主体作用、高素质编研共同体与新质生产力打造,勇做“融媒体+专业化+ 专题化”的引领者。


关键词  

综合性社科期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话语




综合性社科期刊是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力量。综合性社科期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导向,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创新研究内容、方法、范式,提高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在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战略中发挥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1
综合性社科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价值向度

综合性社科期刊在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知识体系构建为主线,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影响,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推动。

1.1  导向引领

综合性社科期刊担负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当代学术期刊的责任担当。综合性社科期刊是学术交流平台,更是学术重镇和思想智库。导向引领作为期刊的核心职责尤为重要。导向引领包括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的引领,政治方向是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的前提和基础,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是政治方向的动力和保障,政治方向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要服从服务于政治方向。

综合性社科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其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学术与出版问题。有人形象地把学术期刊人比作是政治质量把关的“缉毒队长”,是学术质量把关的“监察主任”。在处理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时,期刊需要把政治性作为首要考量。这种政治方向的引领确保了期刊内容的正确性和方向性,是其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当政治性和学术性出现冲突时,坚决以政治性作为第一位的方向选择。

综合性社科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核心平台,承担着推动学术创新、反映和引导学术趋势、塑造学科体系、提升学术水准的重任。期刊通过确立严谨的学术审稿机制和高标准的出版质量,不仅在学术界内树立权威性,而且为受众提供可靠的学术信息引导和知识来源。同时,期刊在鼓励和支持原创研究、促进跨学科交流、引导新兴学术领域探索、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综合性社科期刊在守正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

综合性社科期刊不仅是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平台,更是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传递者和重要阵地。通过发表高质量学术文章,综合性社科期刊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关键作用,构建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引导社会主流思想和舆论,通过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回应现实关切,推动社会公正、进步与和谐发展。

1.2  学科融通

综合性社科期刊的定位在综合,特征在综合,其办刊旨趣也体现在综合性上。综合性研究有综合的优势,研究视域广泛、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社会科学的一切现象和问题乃至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命题皆可成为其研究范畴和对象。社会科学具有通约性,综合性社科期刊的优长体现在打通学科的边界和羁绊,以问题和话题为导向,聚焦国内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跨学科、跨专业地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宽领域的精确论证、深度剖析和有效解决,以期回应时代关切,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在综合性社科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背景下,学科融通是实现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策略。综合性社科期刊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促进不同学科间交流、融合和创新的重要角色。一是促进跨学科研究。综合性社科期刊应鼓励和发表跨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更深入、全面的视角。二是创新学科交叉的平台。期刊应成为不同学科思想碰撞和融合的平台,通过重点专题或专栏,集中展示和讨论交叉学科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三是推动学科边界的拓展。在学科融通的背景下,期刊应推动传统学科边界的拓展,探索新兴领域,如数字人文、智能养老、绿色环境研究等,这些新兴领域通常要求将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四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科融通也意味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综合性社科期刊应鼓励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的研究,促进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五是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科融通,综合性社科期刊可以帮助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开放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促进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就经济学而言,现代概率论和数据科学为分析人类经济活动概率分布及动态演化规律提供了新的统计工具,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拓展为分析人类个体与群体经济活动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及其概率分布及动态演化规律提供了新的学科视角,现代计算科学特别是超级计算、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的突破,为分析人类概率分布及动态演化规律提供了跨时空的网络化分析计算平台与载体。综合性社科期刊需倡导作者充分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的优势,为分布经济学建构确立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打造经济学中国学派。[1]


1.3  知识建构

知识建构是一个广度拓展、深度挖掘和全面整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原创概念、命题、范畴的创设既是知识生产生命力的体现,又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综合性社科期刊亟待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活动,突破长期被西方统摄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推出一批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取得底层突破和基础创新,展示中国叙事、中国阐释、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和中国贡献,力求掌握学术主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知识建构是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要素,不仅是对既有知识的“识码”“解码” 过程,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创码”过程,这就需要形成和完善知识体系建构。综合性社科期刊在知识体系形成和完善中发挥重要作用。期刊通过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不仅传播已有知识,而且能够推动新知识的生成和学术思想的更新。一是促进学术理论的深化和扩展。期刊应致力于促进学术理论的深化和扩展,包括对传统理论的重新解读、新理论的提出,以及现有理论在不同领域和背景下的拓展应用。二是强化跨学科知识融合。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尤为重要。期刊可以通过专题讨论、跨学科论坛、学术争鸣等形式,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思想交流和知识融合。三是回应社会和时代需求。期刊应关注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如碳达峰碳中和、数字经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等,促进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四是秉持国际视角与本土知识的结合。国际视角指的是国际学术前沿视角,在建构知识体系时,要树立中国高端学术生产和创新的历史主动性和文化主体性,强化国际学术前沿视角和本土知识的耦合,使中国知识建构既是中国独创的,又是世界共享的。

2
综合性社科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容丰度

综合性社科期刊亟待注重内容丰度,明确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学科综合向话语综合、学科综合向体系化综合的转变方向,注重基础理论创新、方式手段创新、学术平台创新,以原创知识阐释中国学术,以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以系统集成化成果彰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1  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变

跳出“内容无所不包、千刊一面、没有重点”的“文史哲政经法”拼盘式办刊模式,是由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的由应然到实然状态的成功突破。在探析综合性社科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容丰度时,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变是一个关键方向。一是要聚焦跨学科的整合与深化。策划体现了期刊的办刊思路和核心竞争力。学术期刊要坚持议题设置、内容为王,注重选题的引领性、前瞻性和学术话语性,积极向作者“以命题作文形式”开展专题约稿,要以跨学科的专题策划引领学术研究,为党和人民做学问,做党和人民的学问。在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的转变中,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整合与深化。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能促进新理论的产生和知识的创新。二是要关注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期刊的内容应更多地聚焦于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应对重大现实挑战,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瞄准 “三大体系”建设的真问题和紧要问题,突出原创意识,在第一时间策划选题、开设专栏和组约稿件,在思想上先人一筹,在行动上快人一步,具有抢的意识,具有争的勇气,蹄疾步稳地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三是要强化多视角和多方法的运用。解决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视角和多方法的综合运用。综合性社科期刊应鼓励多学科方法的融合与贯通,促进从不同角度和方法上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的转变是提升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内容丰度的关键方向。通过这种转变,期刊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增强人民福祉,进而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学科综合向话语综合转变

学科综合向话语综合转变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反映和展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达,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互信,促进人类文明的共生和共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学科综合向话语综合转变的路径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学科知识向话语内容的转变。这是指在选择和组织话语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学科综合的成果,突出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要注意话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结合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选择和呈现有代表性、有影响力、有说服力的话语内容,避免过于专业化、抽象化、教条化的话语内容,提高话语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二是学科语言向话语形式的转变。这是指在设计和呈现话语形式时,要充分发挥学科语言的功能和魅力,突出学科语言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注意话语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结合国际社会通行的表达方式,选择和运用多种媒介和载体,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增加话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话语的可视性和可听性。三是学科视角向话语视角的转变。这是指在构建和传播话语视角时,要充分体现学科视角的深度和广度,突出学科视角的独特性和优势性,同时也要注意话语视角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结合国际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人类情怀的话语视角和语境,增强话语的适应性和影响性,提高话语的可信性和可比性。四是学科交流向话语交流的转变。这是指在开展和促进话语交流时,要充分利用学科交流的资源和渠道,突出学科交流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注意话语交流的互动性和合作性,结合国际社会的需求和期待,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话语交流机制,增加话语的共享性和参与性,提高话语的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总之,学科综合向话语综合转变是综合性社科期刊在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和关键任务。只有通过学科综合向话语综合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实现综合性社科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和传播,更好地展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风采和学术贡献。

综合性社科期刊只有紧紧抓住国家“三大体系”建设选题,注重问题导向、时代关切和话语设置,科学揭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体系,才有可能直指学术和直指人心。离时代、离人民、离生活、离科技、离心灵都很远的社科学术研究,一点也不注重关注度、显示度和社会效应的社科学术研究,容易陷入自说自话、内部循环和孤芳自赏的被动境地。



2.3  学科综合向体系化综合转变

综合性社科期刊要改变目前皆学科“拼盘”,反而没有学科建树的“弱学科化”的趋势,向“强学科化”,尤其是向单一学科体系化的转变。可借鉴专业性社科期刊的办刊路线,突出主打学科和重点学科布局,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精细化研究和深度探究,学术前沿的深度聚焦、广度延展,而且要注重系统性的理论建构;注重对前沿学科、前沿观点、前沿思想的表达,注重多学科交叉共振和问题综合,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构中做出本体论阐释。要把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协调,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融合,单性学科与交叉学科相衔接,在普遍性理论建构上施力,推进新文科建设。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促进专业内涵发展。打通文史哲学科需要以交叉学科的形式耦合实现,而文理融合以新文科方式整合协作完成,力推学科体系化建设。

综合性社科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背景下,学科综合向体系化综合的转变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思路。这种转变体现了对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双重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对学科更为精细化和体系化知识探索的需求。一是注重细分学科的深化。在学科综合的基础上,细分学科的深化可以带来更专业、更深入的学术研究。通过聚焦特定领域的深度探索,综合性社科期刊可以孕育出更具深度的学术见解,促进学术界对特定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并为细分学科理论建构和体系化赋能贡献力量。二是探究跨学科研究的融合。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融合是对学科边界的突破,反映了当代学术研究的一种趋势。通过结合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综合性社科期刊可以推动新理论的生成和建构,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三是形成更广阔的视野。该转变体现了学术期刊在推动学术研究广度方面的新尝试。通过集成各类学科的研究,可以激发新的知识生产和新质生产力,期刊可以形成更加全面、多元的学术视野和创新空间。四是响应社会和学术多样化需求。随着社会问题的多样化,综合性社科期刊通过细分和跨学科的体系化研究能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五是促进学术创新和知识的传播。这种学科综合向体系化综合转变为细分学科研究提供深度,为跨学科提供广度,两者结合可以激发新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有助于促进学术理论创新和系统知识的传播。综合性社科期刊在学科综合向体系化综合转变中,展现了学术研究深化与扩展的新路径。这种转变不仅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而且为社会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和更纵深的解决方案,进而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综合性社科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体力度


在当今数字化和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综合性社科期刊在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与刊网融合、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不仅标志着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转型升级,而且预示着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综合性社科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更应发挥主编和编辑团队、作者团队的主体作用,科技赋能、编研结合,构建期刊学术命运共同体,使期刊成为学术创新、文化交流和科技融合的前沿阵地。



3.1  发挥主编的“领头雁效应”发挥主编的“领头雁效应”

主编是学术期刊的“主心骨”和引领者,有什么样的主编就有什么样的期刊。主编不只是主写、主编,更重要的是主选、主导,在选题科学预判和精准策划上,要发挥主编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强化主编的前瞻性和引领力,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进行超前布局、优先命题和系统谋划。主编的素养主要体现在:前瞻性—主编的视野就是期刊的视野,主编的高度就是期刊的高度;敏锐度—一个个选题就是一个个猎物,主编要拥有猎人般的嗅觉;包容度—用人所长,让长板更长;敬业值—“我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就是学报”;担当量—责任就是担当,克服权力稿关系稿职称稿;复合型—综合性学报的主编需要专,更需要博。[2] 在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主编更应提升数字化媒介素养。数字化与刊网融合、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为综合性社科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使其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响应时代的需求,提升学术传播的范围和深度。[3] 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的过程,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内容、媒体形式、媒体平台、媒体场景等各个要素的融合过程,也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理念、媒体文化、媒体价值等各个层面的融合过程。主编要在出版融合中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效率和互动性,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拓展新的路径。[4]

例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采取由主编策划选题和命题约稿的方式,切实发挥复合型主编的主导作用,开辟“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中国学派”专栏等主打栏目,旨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打造学术共同体,以充分发挥学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首先,开展对“边疆学”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进行深度探究。利用刊网融合和在线优先出版平台,2019年学报在全国率先开展“边疆建构论”与“边疆实在论”争鸣,在中国知网首发《反“边疆建构论”:一个关于“边疆实在论”的理论解说》《“边疆建构论”与“边疆实在论”:对立抑或共生?——兼与杨明洪教授商榷》等文章,相关命题由主编超前策划,撰稿前沿专家由主编决策和组约,相关成果在公共网络平台上第一时间发布,注重话语的温度、尺度、高度、深度、广度、力度、显示度和美誉度,力求打造边疆学的学科边界、学术流派、知识领域、理论体系、范式框架、运行机理等。2021年学报对这一话题做了阶段性总结,并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学术争鸣引起强烈反响,带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术月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持续跟进和深度探讨,为边疆学理论体系建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全国率先开展“丝路学” 研究,刊发胡鞍钢《“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一文,在学术界产生很高的显示度。在“中国学派”专栏刊发《“丝路学”概念考释与“一带一路”学术话语权建设研究》等文章,立足“丝路学”概念考证,旨在还原中国丝路学发现、对接、立学的成长三部曲。以黄文弼现象、季羡林现象、耿昇现象等案例折射出中国丝路学由自觉学科意识向自主知识生产艰难迈进的历程,廓清了中国敦煌学赢得全球话语权的历史逻辑,确立了建设“一带一路”学术话语权的新方向,在聚焦丝路学核心议题研究过程中,回应哲学之问、学术之问、时代之问。[5]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注重发挥马丽蓉的学术领头雁作用及学术团队的多学科多语种优势,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对 “丝路学”学科体系理论基础、分支架构、专门知识和话语生成进行建构,重点打造学术上的 “丝绸之路”,推动学术共同体建构,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知识建构不仅是积累和传播已有知识的过程,更是创新知识和理论、促进跨学科融合、回应社会需求、结合国际与本土视角的过程。

3.2  建构高素质编研共同体与新质生产力




复合型、高素质的编者与作者协同共振才能打造期刊“第一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应注重编者与作者彼此契合下的双向奔赴,注重编者与作者相互成就的融通共生,使专家的代表作能在学术期刊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中完成,构建策划主体与约稿主体的和谐共振、相濡以沫的编研共同体和学术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坚持编辑学者化,创建期刊学术共同体。秉持内容为王,强化底蕴,互帮互学,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激发办刊的活力、激情和年轻态。期刊质量的提升,需要编辑拥有敏锐的学科洞察力、学术领悟力、组织策划力、社会活动力和文字把关力。学术共同体的建立是需要认真经营的过程,不是几次电话、几封邮件就能够搭建起来的。一定要进入学术圈,与学者交朋友和平等交流对话,进而引导话题,这样才能搭建学术共同体。另一方面,坚持作者立刊,打造学术期刊“梦之队”。学术人才是质量立刊的关键,要注重对核心作者群的培育。学术期刊在作者队伍建设上要注重老中青结合,尤其要关注青年学者成长。不设学历和职称等发稿门槛,不以“帽子”取人,致敬先生,激励后学,破除“五唯”。此外,学术期刊编辑也要立足全局,立志高远,精心谋划,强化问题和目标导向,聚焦学术出版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开展前瞻性系统性学理研究,为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探索综合性社科期刊在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主体力度时,高素质编研共同体的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共同体结合了编辑和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为学术期刊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要强化专业融合的推动力。编研共同体强调编辑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这种专业融合能够推动学术出版的质量和效率。编辑的专业技能与研究人员的深度知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挖掘、整理和传播学术成果。要提升学术出版的创新性。高素质编研共同体有助于提升学术出版的创新性。编辑和研究人员通过协作,能够发现新的学术趋势,探索多元化的出版方式,提高学术内容的创新度和独特性。要加速学术知识的传播。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这一共同体能够加速学术知识的传播。通过高效的工作流程和创新的出版策略,学术成果能够更快地传达给广大受众。要促进学术界与期刊界的良性互动。建立这样的共同体还有助于促进学术界与期刊界之间的互动和理解,为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提供更为坚实的合作基础。总之,高素质编研共同体的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不仅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推动学术创新、提高学术传播效率的重要手段。这种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4
结 语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致力于使期刊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推动者,既是一种现实挑战,也是一个重要机遇。这就需要综合性社科期刊在价值向度、内容丰度和主体力度上施力,发挥其倡导者、践行者和探索者的作用。勇做问题综合的探究者。综合性社科期刊作为问题综合的探究者,应深入挖掘和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复杂问题。这要求期刊以时代关切和现实需求为导向,不仅关注学术理论的深度探讨,而且要注重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为知识体系的集成提供多维度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勇做专业化的探索者。作为专业化的探索者,综合性社科期刊需要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这包括引入新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及关注新兴的学术领域和研究趋势,注重普遍性理论建构学科和体系化知识孵化。勇做“融媒体+”的示范者。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综合性社科期刊应成为“融媒体+”模式的示范者。这意味着期刊需要融合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技术,如数字出版、社交媒体互动、多媒体内容展示等,以增强知识体系传播的效果和广度。勇做“融媒体+专业化+专题化”的引领者。期刊在“融媒体+专业化+专题化”的路径上应成为行业的引领者。这涉及通过专栏专刊、主题出版、特别策划等形式,集中展示特定主题或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学科体系建构凝聚智慧,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平台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综合性社科期刊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学术的过程中,不仅要成为重大学科学术问题的探究者、专业化知识的探索者和原创知识的发布者,而且要在融合新媒体技术和创新传播方式上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这种多维度的发展方向不仅能够提升期刊自身的学术品质和社会价值,更能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贡献重要力量。




参 考 文 献

(上滑查看)

[1]    保建云. 分布人假设、新分布主义与分布经济学:经济学中国学派及自主知识体系构建[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23(5):45-56.

[2]    李建军. 新时代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路向: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56-59.

[3]    肖宏,赵岩. 刊网融合助力学术期刊传播:以中国知网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5):593-594.

[4]    姬建敏,王琪. 困境与突围:人工智能赋能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技术架构[J]. 科技与出版,2023(8): 50-52.

[5]    马丽蓉.“丝路学”概念考释与“一带一路”学术话语权建设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37-148.

AUTHOR

李建军 江海粼 潘静静


1)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2)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END





科技与出版
《科技与出版》旨在搭科技进步与出版创新之桥,传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之经。是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由清华大学主管,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