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 等 |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JCR-2023数据的分析

学术   2024-08-26 17:01   天津  

点击蓝字关注

了解更多精彩

ABOUT

(点击查看思维导图)



GB/T 7714-2015


CITE

李双,刘世华,王新娟.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JCR-2023数据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4(7):84-91.


摘   要  

文章基于JCR-2023最新数据,分析中国大陆SCI期刊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发现,JCR-2023中,中国大陆SCI期刊在出版规模、学术影响力、出版服务平台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和发展,但在数量、质量和出版传播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可以通过扩大中国大陆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和载文规模,多渠道协同发力吸引优质稿源,以及发展自有国际出版传播平台等三大措施来提升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英文科技期刊;SCI;影响力提升;JCR-2023;平台



英文科技期刊凭借其语言优势,可以及时推动国内科研成果国际化,并有效吸引国外高水平科技成果,是扩大中国科技影响力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总数达5 163种,但英文科技期刊仅434种 [1],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科技期刊更为数不多。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建设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的重要突破口。期刊国际影响力体现在诸多方面,不光包括是否进入国际检索系统以及影响因子等计量指标的高低,还涉及期刊的国际声誉、作者认可度以及学科引领度等 [2]。定量分析因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在期刊评价中应用广泛,科睿唯安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便是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期刊评价工具之一。JCR的自然科学版本SCI专门针对自然科学领域遴选刊物,在科技期刊评价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和国外相比确实有一定差距,JCR等工具给了我们一把寻找差距的“尺子”,在充分理解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科学地利用期刊评价工具可以有效地推动期刊发展 [3]

因此,本研究基于JCR-2023数据,通过对中国大陆SCI期刊的出版规模、学术影响力以及出版服务平台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大陆SCI期刊发展的不足,以期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作出参考。

1
基于JCR的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2024年6月,科睿唯安发布了2024年度JCR (以下简称JCR-2023)。JCR-2023中,中国大陆有280本期刊被SCI收录①。这280本期刊中有212本入选“中国科技TOP期刊”[4],“中国科技 TOP期刊”是由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专门用来评价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榜单。中国大陆SCI期刊仅包含7本纯中文期刊,加之其与“中国科技TOP期刊”重合度较高,而后者仅统计有CN号的刊物,综合看来中国大陆SCI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影响力较高的英文科技期刊;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有一定启示意义。

本部分主要基于JCR数据库,通过历时视角分析中国大陆SCI期刊的发展现状。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简称“计划”)启动,该“计划”对于推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和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国大陆SCI 期刊2013—2023年的情况,可以了解“计划”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一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概况。因此,下文在多个指标上都会以2013—2023年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

1.1 出版规模

科技期刊,尤其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的整体出版规模反映了国家/地区在科技领域的活跃度和关注度,从而对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学术声誉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通过期刊数量和年度载文量2个指标来考察中国大陆SCI期刊的出版规模。

1.1.1 期刊数量

JCR数据库网页版最早可以回溯到1997年。1997年至今27年间中国大陆SCI期刊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2023年较1997年共新增260本SCI刊物,增长13倍。其中,1997—2008年为缓慢发展期,自2009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并于2023年达到峰值(280本)。中国大陆SCI期刊在全球的占比也呈上升趋势。1997年,SCI收录了来自全球66 个国家/地区的4 963本刊物,中国大陆SCI期刊数量仅20本,占比0.40%;2013年,中国大陆SCI 期刊增长到157本,全球占比1.90%;2023年,在全球112个国家/地区的9 471本SCI刊物中,中国大陆占比则攀升到了2.96%。从全球范围来看,SCI期刊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地区,且较为集中:超过70%的SCI期刊分布在排名前5的国家 /地区。SCI期刊数量最多的是美国(3 027本),约占全球SCI期刊总数的1/3,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英国排名第二,共有2 041本,紧随其后的是荷兰(775本)、德国(652本)和瑞典(313 本)。目前,中国大陆以280本SCI期刊排名世界第六。中国大陆SCI期刊数量增长较快,国际占比不断提高,在科技出版和学术话语权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1.2 年度载文量

中国大陆SCI期刊的年度载文量存在一定的波动性。1997年,JCR里面的载文量数据不完整,无法准确统计。2013—2023年11年间中国大陆SCI期刊刊均载文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3—2019年间呈下降趋势,从刊均 170篇/年下滑到125篇/年;2019—2023年,中国大陆SCI期刊年度刊均载文量逐渐回升到163 篇,但仍未达到2013年水平。尽管如此,中国大陆Q1区SCI期刊刊均载文量有较大的增长:从 2013年的86篇增长到2023年的163.1篇,增长率达89.7%。位于Q1区且年度载文量较大的期刊增长趋势更加明显。2013年,我国尚无载文量在200篇及其以上的Q1区刊物,2023年载文量大于200篇的Q1区期刊增加到44种,发文量大于500篇的Q1区期刊有7本,其中有3本Q1区期刊发文量大于1 000篇,分别是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Nano Research以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1.2  学术影响力

JCR里面有若干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其中期刊影响因子和分区最受学界关注。本研究将通过同一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和学科排名,以及各分区期刊数量的变化来考察中国大陆SCI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1.2.1 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跟文章的引用紧密相关,由于学科领域性质的差异,有些学科领域的文献更容易获得引用,从而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因此,不能直接通过影响因子的大小来评价不同学科领域的刊物。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考察同一刊物影响因子的变化以及同一学科领域影响因子的排名情况来分析近年来中国大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表现。

JCR-2023收录的280本中国大陆SCI期刊中有276本与JCR-2022中国大陆SCI期刊重合,对这276本刊物2022和2023年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发现,35.4%(99本)的期刊影响因子有所上升,理工类的期刊尤为突出;7.14%(20本)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变;影响因子下降的刊物则以生物学、医学类居多。具体来看,有11本期刊影响因子较 JCR-2022增长超过30%。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的影响因子从2022年的6.9增长到2023年的17.3,增长率高达150.7%。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的影响因子增长率也均超过60%。疫情结束后,不少期刊影响因子都有所回落,整体看来,中国大陆SCI期刊的表现较为稳定。

JCR按照影响因子的高低对同一学科领域的期刊进行排名,这一指标就是影响因子学科排名(JIF Rank)。结果显示,JCR-2013中,中国大陆SCI期刊学科领域排名前三的刊物仅占总数的 1.2%(2本)。JCR-2018中,中国大陆共有215 种SCI期刊,4.2%(9本)的期刊排名学科前三,其中还有1本期刊位列学科第一。JCR-2023中,中国大陆SCI期刊中位列所在学科前三名的期刊增加到43本,占期刊总数的15.4%,其中15本期刊位列学科第一。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大陆SCI期刊在影响因子的绝对值和学科相对排名上均有较大提升。

1.2.2 期刊分区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SCI期刊跻身Q1、Q2区(多学科分区只保留分区最高的学科)。JCR-1997中,中国大陆有20本刊物进入 SCI,分布在Q1区的期刊仅1本(Acta Mechanica Sinica)。2013年至今,中国大陆SCI期刊在各个分区的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图1。20132015年间,Q1区期刊相对较少,虽每年都有一定增长,但总体来看,超过60%的期刊都分布在 Q3、Q4区。2016—2018年间,Q1区和Q2区的刊物逐渐增多,直到2018年,各个分区的刊物逐渐达到“平衡”,均在50本左右,且Q1、Q2区的期刊占比首次超过50%。2019年起,Q1区期刊进入快速增长期,Q4区刊物数量进一步萎缩。2023 年,64.3%的刊物都跻身Q1区,Q1区和Q2区刊物总占比更是高达82.8%。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大陆SCI期刊发展迅速,影响力提升较快,一大批期刊都进入了本学科领域的前列。

1.3 出版服务平台

绝大多数SCI期刊的出版语言为英语,定位于服务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研究者和专业人士,这对英文科技期刊的出版平台提出了较高要求。我国传统的科技出版平台在国际化程度、规模化运作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通过分析JCR数据库期刊详情里的Publisher 字段可知,近年来,中国出版服务平台发展势头稳健。1997年,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尚处于起步阶段,仅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大陆SCI期刊超过2本。2013年,科学出版社成为出版中国大陆SCI期刊最多的平台(29本),高等教育出版社位列第二(7本);但仅出版1本中国大陆SCI期刊的国内平台高达41个,出版平台分层严重,差距明显。2023年,科学出版社仍然是出版中国大陆 SCI期刊最多的平台(28本)。同时越来越多的出版平台初具规模,为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出版提供支撑。科爱出版公司发挥中外合资优势发展迅速(21本);高教出版社(10本)“Frontier”系列期刊优势突出。此外,诸如清华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高校出版社在英文科技出版方面的实力也逐渐增强。

2
中国大陆SCI期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尤其是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以来,中国大陆SCI期刊在出版规模、学术影响力、出版服务平台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整体出版规模偏小

数据显示,90%以上的中国大陆SCI论文发表在中国大陆外的SCI期刊上 [5]。这表面上反映了中国大陆SCI期刊稿源流失的问题,深层次原因则是中国大陆SCI期刊的载文量远不能满足现实发文需求。1997年,中国大陆SCI论文量比美国加州大学系统的还少;2021年,中国大陆SCI论文数已经超过美国,跃升为全球第一②。2023年,国家/地区为中国的SCI论文达74万余篇(CU=China AND FPY=2023),但中国大陆SCI期刊载文量总和还不到5万篇,不及论文产出的7%。尽管中国大陆 SCI期刊数量排名世界第六,但绝对数量与英美等国有一定差距,且刊均载文量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6],导致整体出版规模偏小。JCR-2023中,美国3 000余本SCI期刊整体出版规模近70万篇,期刊数量和出版规模均为中国大陆的10多倍。中国大陆SCI期刊数总量较少,刊均载文量较低,其有限的出版规模对内无法承载中国学者SCI论文的产出,对外也难以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较大影响力。

2.2  优质稿源缺失

优质稿源是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的根本,与期刊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但我国SCI期刊对高质量论文的吸引力不足。一方面,中国大陆SCI 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整体偏低,且国外高被引论文较少。2023年,56.8%(159本)的中国大陆SCI期刊发表了高被引论文,刊载数量(1 142篇)仅占全球同期高被引数(20 930篇)的5.46%,刊载在中国大陆SCI期刊上的国外高被引论文(619篇)仅占全球同期的2.96%。另一方面,中国学者的大量优质论文也发表在国外SCI期刊上。2023年,中国作者一共发表了10 461篇高被引论文,约占全球同期高被引论文数的50%,但发表在中国大陆SCI期刊上的高被引论文仅占 5%(523篇)。大量承载我国创新研究成果的优秀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外的科技期刊上,一方面使我国学术资源流失严重,重要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被国外期刊所掌握,另一发面也削弱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竞争力,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2.3  大型出版传播平台较少

国外科技期刊出版机构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集团化和规模化,在作者、编委、读者和出版工作上定位于全球,有很强的国际化意识和运营能力。而我国大陆SCI期刊在出版传播方面面临自主权弱、缺少大型出版传播平台等问题。对 JCR-2023中国大陆SCI期刊的出版平台进行统计(按Publisher字段计)发现,43.9%(123本)的期刊由中国出版平台出版,考虑到其中不少期刊实际由国内外合作出版,完全由中国自主出版的 SCI期刊比例实际更低。进一步统计发现,这123 本SCI期刊由近50个平台出版,其中仅出版1本刊物的平台高达41个,出版5本及以上期刊的平台仅 6个,呈现出规模小的特征。此外,我国还缺少提供知识服务、学术社交的大型数字化出版传播平台,从而影响了学术成果的传播效果。国际出版自主权弱、缺少大型出版传播平台,不但制约了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还限制了我国的学术话语权,对科研数据和学术成果的信息安全也形成一定隐患。

3
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建议和措施

中国大陆SCI期刊面临的上述问题在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特别是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出版规模小、优质稿源少以及缺少大型出版传播平台,在数量、质量和生产传播环节制约着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其整体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


 3.1   增加高水平英文期刊数量,扩大出版规模

期刊出版规模是衡量刊物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期刊尤其是高质量期刊的载文量越大,在特定领域的学术成果越丰富,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就越强。因此,在鼓励中国学者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同时,也要加强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增加期刊数量和载文总量。最近几年,中国大陆新被SCI收录的期刊绝大多数都获得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发展工作可以以国家利好政策为契机,顺势借力,加大新刊的创办力度。其中,瞄准新兴学科领域,创办专业刊是重要着眼点之一。具有跨学科交叉领域的专业期刊,在办刊力量上更有利于发挥学科优势,且由于其新兴、跨学科属性也更易引起学界关注,从而可以快速提升影响力。因此,在新刊创办之初要做好前期调研,明确刊物定位,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引领学科发展,抢占国际话语权。

出版语言会影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7]。英语是目前科技传播的主流语言,在国际传播中具有较大优势。350本“中国科技TOP期刊”的引用数据显示,英文刊的刊均他引影响因子是中文刊的 5.4倍 [4]。因此,已经创办的中文科技TOP期刊,可以尝试双语出版,一方面可以加强国内外研究人员的交流合作,把更多的中国科研成果传播到世界;另一方面这些期刊本身已经有一定影响力,通过双语出版不但可以增加高水平英文期刊数量,还可以通过出版语言的优势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进而争取跻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还可以适时增加年度载文量,或尝试多种模式扩大办刊规模以提升国际影响力。例如,Nano Research的年度载文量从96篇(JCR-2013)增长到1 151篇(JCR2023),同样的,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的载文量也从189篇增长到了849篇。Cell Research则正在实践“强刊+大刊”的运营模式 [8]。2015年4月,Cell Research推出姊妹刊Cell Discovery,以接收未达到前者发表标准但仍有参考价值的文章。Cell Discovery创刊3年即被SCI收录,并于2020年起进入细胞生物学1区。同样的, Molecular Plant及其姊妹刊Plant Communication 也取得了较大的办刊成效。可见,强刊带动大刊/ 子刊的运营模式对扩大期刊规模、提升期刊品牌和影响力有很好的效果,是期刊走向“又大又强”的途径之一。

3.2 多渠道协同发力,吸引优质稿源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的文章和学术创新成果来衡量 [9],优质的学术内容是传播的关键,内容的创新性、引领性对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我国学术期刊长期面临优质稿源不足,这与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历史积淀以及学术评价导向等都有一定关系 [10]。吸引优质稿源,可以从编委供稿/约稿和专刊策划着手。编委供稿/约稿的平均下载量比其他稿件高约20%,专刊的关注度也远超同期其他文章 [11],是保证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另外,科技成果的优先权对作者至关重要,出版周期短是作者选择投稿期刊的重要原因 [12],因此期刊要加快稿件处理速度,甚至为特殊稿件开放“即时通道”,以在激烈的国际稿源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此外,英文科技期刊还要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来吸引优质稿源。打造国际学术会议集群、以刊带群等方式是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13]。全媒体时代,内容的传播对期刊品牌的打造也很关键。社交媒体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Twitter、Facebook等有利于增加作者黏度、塑造期刊形象。值得一提的是,邮件推广和图片、视频摘要传播被认为是操作性强、见效快的传播渠道。前者利用大数据筛选受众,效率高、针对性强 [14];后者则形式新颖互动性强,通过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和展示方式加快了知识传播速度 [15]

另外,开放获取和网络首发对论文的传播有显著效应 [16]。OA文献的阅读量和引用次数都明显高于传统订阅模式文章,研究显示,从传统订阅模式转变成混合出版的国内SCI期刊中,有79%的刊物影响因子得到了显著提升 [17]。网络首发缩短了期刊的出版周期,提升了论文的时效性,增加了期刊的下载和被引量,也是值得关注的出版模式 [18]。总之,期刊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积极关注国际出版趋势、拓宽传播渠道,打造期刊品牌,让更多的优质稿源“慕名而来”。

3.3 加大“造船”力度,打造优质国际出版平台

大型出版传播平台通过提供多元化的传播媒介、融合化的传播方式、快速广泛的传播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视野和资源,对期刊影响力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效应。与SCI期刊出版状况类似,我国英文期刊的国际出版传播自主权较弱,超过80%的有CN号的英文期刊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出版 [19]。从长远看,“借船出海”不利于中国期刊业的持续发展,该模式面临期刊自主权、主动权不足,成本较高等诸多问题 [20-21]

近期内,预计很多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仍然需要依靠海外出版平台,但是同时也可以探索多种出版经营模式,通过自主建设、兼并重组等形式建设自主品牌的出版传播平台。2019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法国科学出版社(EDP Sciences),这是中国科技出版机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完成对西方出版机构的并购。此举体现了中国科技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中国科研机构在国际学术界占领更多主导权和话语权。但另一方面,WoS等大型数据库平台汇聚了世界范围内的科研成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英文期刊出版集团也已经从单纯的出版机构转型为提供知识服务、学术社交的大型数字化出版传播平台(如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等)。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要走向全球,国际知识服务数字化出版传播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清华大学自主创建的全流程数字化出版传播国际平台SciOpen提供了智能推荐、知识图谱、科研趋势分析等知识服务功能,是自主建设的国际数字化出版传播平台的先行者 [22]。此外,有学者还提出“分合式出版” 模式的构想 [23]。该模式下各期刊集中自己的办刊优势着力打造期刊质量,发行传播方面则由相关主管部门搭建统一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分开运营,合作发行”合力打造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形象。

4
结  语

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是推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增强我国科研机构在学术界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本文以JCR为主要数据来源分析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并不是推崇或迎合国外的评价标准,也并非认为SCI 收录是评价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标准,而是希望我们能合理利用这些评价工具。目前,SCI 期刊在国际主流学术评价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建设和培育过程中,我们要熟悉国际主流的评价规则和体系,适当发展SCI期刊规模,借此扩大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但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SCI期刊不等同于国际影响力较高的英文科技期刊,更不是评价论文学术价值和学者学术水平的直接依据。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其根本着眼点还是刊载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因此,我们要切实围绕一流的学术成果办刊,以引领科技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继续加强探索,基于论文的科学价值本身建立、完善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论文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为促进人类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模式和新方向。



注  释

(上滑查看)

① 2016 年以前,JCR数据库中“CHINA MAINLAND”实际包含了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数据( 中国澳门地区暂无 SCI期刊)。2016年起,“HONG KONG”字段正式被单列出来,当年中国香港共有7本SCI期刊。为了尽量准确地反映中国大陆SCI期刊情况,本研究剔除了1997—2015年中涉及这7本期刊的数据。

① 以国家/地区+最终出版年(CU=* AND FPY=*)为检索式,在Web of Science里对近几年中国和美国发表的论文数据进行比较得知。检索日期2024年5月6日。




参 考 文 献

(上滑查看)

[1]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协 会 . 中 国 科 技 期 刊 发 展 蓝 皮 书(2023)[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2]   葛建平,俞敏,刘德生,等. 高校英文版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探析:基于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办刊实践的调研[J]. 科技与出版, 2018(4):63-67.  

[3]   武晓耕,佘诗刚,胡小洋. 一流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评价指标创新实践[J]. 科技与出版,2020(8): 118-124. 

[4]   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3)[R].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23. 

[5]  温景骁,宁笔. 中国大陆SCI期刊发表的中国大陆论文占中国大陆SCI论文的比重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23(6):122-126.  

[6]   任胜利,宁笔,陈哲,等. 2019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 科技与出版,2020(3):6-13. 

[7]   张晓宇,刘静,王希挺,等. 非英语SCI收录期刊特征分析及对中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8):1070-1078. 

[8]   郭延龙. 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以 Cell Research为例[J]. 出版广角, 2021(21):65-67.  

[9]  曹秀英. 坚定方向 完善评价 面向国际:专家学者论道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N]. 科技日报,2020-12- 18(1). 

[10]  方卿,杨丹丹. 矛盾视角下我国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出版广角,2021(6):6-8. 

[11]  田媛,王薪薪. 新创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实践举措:以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6):696-703.  

[12]  刘莹,刘莉. 地学类非SCI收录中文期刊质量提升途径:基于地学科技工作者对成果发表需求的现状调研[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96-203. 

[13]  张莹,白雨虹. 新时代科技期刊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探讨:以Light品牌期刊集群为例[J]. 出版广角,2022(19):25-30. 

[14]  邹文娟,安瑞,肖鸣,等. 学科编辑助力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策略与实践:以Science Bulletin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2):1571-1577.  

[15]  宋启凡,段鹏丽. 英文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路径探索[J]. 科技与出版,2022(4):71-78.  

[16]  李明敏,苏磊,蔡斐. 英文科技期刊借助网络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实践[J]. 编辑学报,2018,30(2):188-191.  

[17]  刘萍萍,尹欢. 开放获取对提升我国SCI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作用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23(9):106-113.  

[18]  卫晓婧. 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研究:以《中国农村水利水电》网络首发为例[J]. 出版科学,2022,30(5):75-79.  

[1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联合. 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20]  赵丽慧. “借船出海”与扬帆远行:JIPB的办刊实践与体会[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 105-106. 

[21]   安 瑞 , 肖 鸣 , 程 剑 侠 . 《 科 学 通 报 》 英 文 版 与 Springer国际合作的实践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413-417.  

[22]        邱显清.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集群 建设高水平国际出版平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探索与实践[J]. 新阅读,2023(9):21-22.  

[23]  廖光勇,管兴华,常安妮. 打造英文科技期刊自主国际发行平台:“分合式出版”模式的设想[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2):1462-1466.  

AUTHOR

李 双1) 刘世华2) 王新娟1)

1)西南大学期刊社

2)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END

科技与出版
《科技与出版》旨在搭科技进步与出版创新之桥,传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之经。是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由清华大学主管,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