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明颖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功能跃升问题研究

学术   2024-06-14 17:00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

了解更多精彩

ABOUT

(点击查看思维导图)



GB/T 7714-2015


CITE

屈明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功能跃升问题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4(5):36-43.


摘   要  

随着国家“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实现协调发展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点方向。尽管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以来成果喜人,但已有的基础功能跃升迫在眉睫,农家书屋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又掣肘其功能跃升。本文通过剖析问题背后的三层原因,明确提出今后农家书屋功能跃升的五个方向,进而提出实现农家屋功能跃升需要积极尝试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治理的机制,并提出功能跃升的八个层面的具体优化路径。文章最后指出,农家书屋功能跃升不是短时间内就实现的,要以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滴水穿石”的勇毅为乡村文化塑形塑魂。


关键词  

农家书屋;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人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安排部署,提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明确要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1]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农村的生产力和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农家书屋作为促进知识普及与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建设乡村文化粮仓和精神文明阵地堡垒作用。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部署要求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2] 围绕这一主线,农家书屋工程还需进一步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农家书屋从“有没有”“好不好”向 “强不强”提升,从提质增效到功能、品质全面提能跃升,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
农家书屋建设以来实现的基础功能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公共文化“五大惠民工程”之一,由国家资助,免费向群众开放,让党的政策和文化的种子深扎广大农村。2005年12月17日,15个农家书屋在甘肃首批试点开始,2007年全面推开。目前,59万个农家书屋在全国各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功能,对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开,为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需求,农家书屋也开始向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转变,强调信息化建设,增加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等现代化设施,努力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投入资源,推动农家书屋建设升级,使之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发展到目前,农家书屋承载着传承文化、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多重基础功能。


1.1 公共阅读服务平台


农家书屋最直接的功能是提供各类图书音像资源和阅读场地、学习空间,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阅读指导或分享活动,为乡村居民提供学习新思想、知识技能的机会。

1.2 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窗口


农家书屋也是乡村信息交流的重要枢纽,发挥着让农村居民能够及时获取科技知识、政策文件和市场信息等的功能。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宽视野、缩小城乡信息鸿沟。

1.3 精神文明建设的展示台


农家书屋还是农村地区开展文娱活动,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集合地。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并在书屋内展览展示或播放,如书法、绘画、剪纸展览,乡村音乐会、村晚录播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展示乡村文明新面貌,还增强了乡土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1.4 社区服务与支持援助站点


开展农村法律普及、婚育宣传、健康教育等,发挥农家书屋公共服务职能。同时也通过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家庭养育照护辅导等帮扶和指导服务,满足乡村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需求。这些服务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乡村凝聚力。

1.5 乡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读书会、文化讲座、技能培训班、工作坊等,积极引入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如现代农业科技、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产业经营、电子商务、电商培训,以及创业指导等,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带动了乡村就业和农民增收。

2
农家书屋工程提能跃升的现实观照

 2.1   农家书屋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家书屋建设实践仍存在一些既影响其发展速度和质量,也制约其进一步功能跃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资源配置不均衡。在不同地区,农家书屋所能获得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偏远地区的农家书屋因为资源匮乏而难以实现功能的全面跃升,导致这些地区的农家书屋在服务农民和乡村社区方面的能力受限。

第二,内容更新滞后。目前许多农家书屋在书籍更新、数字阅读内容更新上存在滞后,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农业科技进展和政策动态,也无法满足农民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第三,服务模式单一。当前农家书屋的服务模式主要依赖于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服务也是传统的图书借阅和文化活动,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这种单一的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需求,也不利于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第四,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农家书屋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然而,目前许多农家书屋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具备农业科技背景和乡村振兴战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了农家书屋功能的全面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第五,社会认知度不足。一方面是在农村居民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在社会层面上农家书屋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未能充分调动起社会各界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模式。

此外,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如何拓宽服务内容等问题仍存在短板。以上种种不足,导致了现实中大家对农家书屋的普遍印象感知不佳。也的确还存在着个别地区农家书屋长期闭锁或沦为一些地区政绩表演的工具,仅在检查组、参观团来访的时候开放,而本应是服务对象的村民却被拒之门外。

导致这些不足和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经费短缺、人力资源跟不上的限制,二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运营状况较差,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和文化作用;从中观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于政府在乡村文化治理中欠缺力度和勇气,以及社会各界在乡村文化建设资源贡献上缺乏凝聚力;从宏观层面来看,则是农家书屋的建设过程大都来自于“压力型体制”的指标化模式,即地方党政组织为达成目标任务,因此层层落实目标责任而采取“数量化任务分解”“一把手贯彻落实”“物质化政治激励”等运行方式。[3] 这样的模式没有将村民纳入主体中,由此,自上而下的文明与自下而上的乡风在此形成了割裂之势——农家书屋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政策执行是在政府科层体制自上而下执行的;实际运行中在乡村文化治理的构建中缺失了村民的主体性参与。结果就是,农家书屋门庭冷落与宗祠庙宇村民积极参与形成鲜明对比。村委会疲于应对上级多个部门的指标,最后只能形式化地完成任务。导致农家书屋成了一种政绩工程,乡村文化振兴形式化也就成为必然。

2.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家书屋功能跃升的新要求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家书屋的角色和功能也应当相应地得到加强和优化。农家书屋不仅要成为知识传播的场所,更要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实践的重要场域。在此过程中,农家书屋的基础功能应向五个方向跃升。

2.2.1 从公共阅读服务平台跃升为知识普及与终身学习的平台

文可以化人,农家书屋既可以提“志”增 “智”,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科学素养,以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又可以加强学习型乡村建设,实现农民意识现代化的养成。还可以从精神层面影响农民,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撑,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亿万农民参与其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2 从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窗口跃升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农家书屋在传播党的声音、服务群众生产、倡导乡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建设文明乡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通过农家书屋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著作的阅读学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增进人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2.2.3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展示台跃升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大舞台

赋予农家书屋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鼓励支持基层群众自办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文化活动,依托农家书屋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精品乡村文化项目。让乡村居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根源,更好地将丰富的乡村文化内容、乡村文化的精髓向乡村内外进行传承、推广和延伸,加速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在乡村传播。

2.2.4 从社区服务与支持援助站点跃升为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把农家书屋扩充到乡村综合文化公共空间,与已有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文化礼堂、村史馆、乡村记忆馆、健身房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整合,不仅为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为村民提供了互助合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凝聚力的文化空间以及社会交往的重要节点。同时也可以成为收集村民意见、反映民生需求的园地。

2.2.5 从乡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跃升为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

农家书屋承担着实现农民意识现代化的重要责任。作为农业生产的实践者,农民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提升科技意识,在机械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下,更需要掌握现代科技,转变思维和观念,提升自己获取信息和学习现代技术的能力。乡村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信息化、绿色发展等的重要性。通过农家书屋推广智能农业技术,能够实现精准种植和养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劳动力成本。因此,用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是推动乡村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通过农家书屋向农民展示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应用信息化持续提高农产品市场适应性,助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产业升级,是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载体;通过向农民普及清洁能源、倡导绿色发展理念,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绿色为本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乡村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农家书屋功能跃升的主体责任及保障机制

3.1 积极尝试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治理的机制,明确各方主体责任

近年来,国家一再强调要充分发挥民间文化组织在农村公共文化治理中主体性作用。因此,在提质增效、功能跃升的实践摸索中,应积极尝试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治理的机制并在合作治理中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以政府为建设主体,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村民参与治理的模式。政府应更好地履行在“建、投、管、导、督”方面的主体责任,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权益。同时,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兴建、捐建或与政府部门合作建设并参与运营和管理;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建设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依法投入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参与,自主开展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鼓励退休党员干部、退休教师、科技/教育/文化/农业工作者、青年学生等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等。将村民纳入治理主体,将在后文进一步详述。

3.2 实现农家书屋主体和供给模式多元化的保障机制

对于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治理的机制,首先还需建立完善的协同治理保障机制,使政府和社会力量结成利益共同体。相对成熟且经过实践相对成功、可借鉴模式,如公私合作模式(PPP),其运行机制可借鉴到农家书屋的合作治理中:由政府指导当地图书馆考察选择社会机构,当地图书馆和社会机构签订合同建立伙伴关系,再由第三方对各个农家书屋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反馈由政府决定提供补偿或终止协议。如北京市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繁星书吧、皮影书香酒店、金融图书馆等,即采取了这种机制,以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为主,公共图书馆通过给予社会组织一定经费补贴的形式与其形成合作关系。

其次,政府需重视并建立有效的民众需求表达保障机制。设置相应的农民需求表达渠道,可以考虑利用地方机构,充分调查听取农民意见和阅读习惯,了解农民文化需要倾向、偏好和意愿。由此,设立意见反馈机制,促进服务供给的空间可及性和内容匹配性。落实信息公开机制,不断提高反馈机制的完善性,以此来保证农家书屋供给服务质量。

再次,政府还需加强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人才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落实农家书屋功能跃升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要做好专业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对具有强烈服务意识的乡村文化人才加强培养和发掘并系统培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考评机制,通过相关福利政策提高待遇,激发工作热情。

4
实现农家书屋服务功能跃升的优化路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家书屋作为连接农村与文化、教育资源的重要阵地,其功能的提升对于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当前农家书屋的运营现状和跃升方向的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其功能跃升提供具体依据,指导实践。


4.1 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农家书屋工作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其一,将农家书屋工作列入当地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来部署推进,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确保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预期成果。拨付扶持资金,确保农家书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其二,建立评价机制,扎实开展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监督检查工作。各地区要对照监督检查清单,定期对农家书屋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认真梳理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服务策略,确保功能不断优化升级。其三,树典型推全面。树立典型,以此来带动抓 “细胞”。8亿农民是乡村社会的“细胞”,“细胞”优化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提高。抓 “细胞”,反过来又有利于树更多、更好的典型,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经验、样板。2022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从全国58万名农家书屋管理员中推选出10位乡村振兴阅读推广人,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群体予以激励和肯定。

2023年第二届和2024年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分别发布了在全国遴选出的50 位“乡村阅读推广人”,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各地涌现出来的乡村阅读推广示范人物。此外,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也评选出了30项农家书屋创新示范案例、198个最美农家书屋,以重点带一般,树典型推全面。

4.2 把农家书屋作为夯实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抓手

以农家书屋工作的新成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农家书屋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今后还应继续探索与主题党日等相结合,常态化开展集体诵读、红色宣讲等活动,喜闻乐见地学习、宣传和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将农家书屋打造成饱含厚重历史感、鲜活时代感和庄严使命感红色主题教育“实境课堂”,让宣传思想文化学习教育深入田间地头,让党的好声音“飞”入万千农家。

4.3 实施定制化服务,提升书屋生命力

只有提供贴近农村、契合农民需求的服务,书屋才有生命力。让农家书屋更具吸引力,首先需要合理调配图书结构,切实解决目前农家书屋 “想要看的书没有,不想看的书一堆”难题。在部分地区施行的“百姓点单”选书模式是一项创新性的定制化服务。如在农家书屋选书环节先在国家推荐目录和晋版推荐目录的八大类图书中进行筛选,同时要求各乡镇和文化站组织各行政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通过问卷调查、民意征集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根据群众喜好和需求选出想要的书目,确保农村群众阅读到自己想读的书,享受到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成果。

除此之外,“用”活书屋,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还应根据农村居民的特定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服务项目,让群众“进得来、坐得住,有收获”。如针对老年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针对青少年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等。针对儿童开展定制化延伸服务主要做法有结合农家书屋的资源优势,开展农村儿童阅读指导、家庭亲子阅读指导以及家校共育教育帮扶项目等;开展教育看管,联合学校打造“三点半”“四点半”课堂,引导学生在放学后前往农家书屋,解决家长接送孩子问题,进一步延伸打造农家书屋为学生活动基地。

4.4 创新发展拓展服务,实现“农家书屋+” 模式多样化

通过“农家书屋+”举措,在创新发展上找 “新路子”,打造多功能的综合性服务模式。打造传播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阵地、村民致富的加油站、提高文化素养的大学堂、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扩大文化的感染力。例如,积极推进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度融合,目前已有部分省份把农家书屋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全覆盖、全打通、深融合;创新“农家书屋+新华书店/图书馆”的共管模式,进一步满足群众买书、借书、读书需求;实行“农家书屋+社会资源”共建模式,引入乡贤力量参与建设,把农家书屋打造成集文化展览、公益课堂、文化交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书院;通过“农家书屋+红色教育/农业科技” 的形式,融合拓展书屋的服务功能;搭建“农家书屋+当地教育机构”数字化公益助农平台,增设开展远程教育、职业培训等服务项目,推动科普项目向农村延伸帮助农民增强就业竞争力。江苏省某乡镇的农家书屋通过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了“远程教育”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采取“农家书屋+休闲娱乐/乡村旅游”的模式,将书屋以休闲书吧的形式建在村委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村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创意园等开放场所,让群众在排队办事或休闲娱乐时也能享受阅读乐趣。

4.5 提升数字化水平,加大宣传力度

推动数字化农家书屋转型包括内容建设、资源渠道、设备建设、服务提升等。数字化过程一方面应注重加强各方合作,不断创新,拓宽资源渠道,以获取更多优质的数字化内容和资源;另一方面应注重数字化内容的建设,强化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增加数字化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此外,应注重数字化的管理与服务,加强对数字化阅读平台、数字化设备的运营、维护和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互联网时代,“读纸”与“读屏”共存共融,“看书”与“听书”相得益彰。农家书屋不仅提供视频播放、在线学习、二维码“有声阅读墙”、文艺娱乐等多种数字化服务来提高服务效率和覆盖范围,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借助手机、移动便携设备等智能终端强大的传播力,以受众广的大喇叭、视频号、微信群等形式,多平台开展农家书屋活动推广、服务内容推介、书屋建设成果以及好经验做法和重点项目的新进展新成效等,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提升农家书屋的知晓率和使用率。

目前已有走在前列的农家书屋打造各具特色的“云端农家书屋”,构建数字化的农家书屋资源库。如邀请资深作家和老师入驻“云端课堂”,与读者相约“云端”,开展公益活动。在兼具文化特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群众文化归属感。重庆市通过与“学习强国”平台合作,试点404个 “学习强国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现已累计培训数字农家书屋工作人员15 000余人次,重点建设的重庆农家书屋电视端,订阅用户达500万人次,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数字农家书屋全域覆盖。今后,顺应数字化阅读趋势,将人民群众需求与书屋优质数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智能化农家书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实现农家书屋的资源更好地整合利用。积极拓宽数字文化产品在农家书屋中的服务比重,以扫码借阅、数字阅读、线上展览及直播课堂等多元活动形式,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输出水平。

4.6 体现村民主体性为前提,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首先考虑到村民接受性。因此体现村民主体性,一些示范书屋的经验做法是鼓励村民自治的方式,把村民的主体性纳入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把农家书屋慢慢渗透到她的使用者生活的内生秩序中之后,才能起到改变人们风俗民情的效果。否则,只是以行政手段、物质刺激、强制措施来构建村民新的文化生活,将注定只是浮于表面的面子工程。例如,在广西如平南县某书屋引入乡贤力量,将乡村旧民居打造成集“琴、棋、书、画、茶饮、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书院。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家书屋建设与运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良好格局。例如,目前已有村委会与学校共建共享,与新华书店、民营书店共建实现借书与购书双向功能,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方式吸引更多资源投向农家书屋建设。广东省某乡村的农家书屋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了 “乡村旅游”项目。该书屋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驻足打卡、参观学习,有效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4.7 空间布局合理化,管理保障人性化,确保农家书屋高效运行

在“建”强书屋方面,一方面,农家书屋的空间设计应注重实用性与舒适性,既要设有藏书区、阅读区、活动区,满足阅读、学习的基本需求,又要满足文化交流、活动举办的功能;既要布局电子书、有声书功能区,满足数字阅读和畅听图书等多元阅读方式的需求,又要布局自助借阅功能区,提供全市通借通还服务。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空间布局的查漏补缺问题,例如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少数散居村中心区域以外的村户,拓建易地扶贫安置点农家书屋和农家读书角,将书屋的“文化触角”延伸至每个乡村角落。此外,在运营保障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安全问题,包括消防安全、环境卫生、室内空气质量、光照条件等等。

在“管”好书屋方面,制定完善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图书管理员岗位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农家书屋规范化运行;配备责任心强、综合素质好的党员等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促进书屋管理员从图书“看门人”向阅读 “引路人”转变;农家书屋做到长期对外开放的同时,节假日还应加大了开放时间,并利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群众乐于参与的读书活动,引导和吸引群众“走进书屋,学以致用”。

4.8 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和结构禀赋建设

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骨干力量。[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文化人才作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及保障措施,积极引导各省、市、县、乡纵向联动,各部门一体化部署,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动的“外援”型乡村文化人才策略,如原文化部向中西部“三区”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选派文化工作者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此外,更应充分发掘乡贤、乡村党员和乡村文化传承人等本土“内生”型人才为乡村振兴集聚新动能。充分发挥村民自身的主动性,参与到农家书屋自治中来。他们是乡村发展的领头人、排头兵,以他们与生俱来的乡熟人际沟通特质极易得到当地人的认同。因此应着手利用乡熟文化,着力盘活当地的人才资源,让广大乡贤、乡村党员和农村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乡贤“四两拨千斤”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振兴集聚新动能,形成新时代“乡贤兴乡村”“乡村文化传承人兴村”的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一些地区通过各部门通力配合,依托农家书屋选拔并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提升服务水平,为农家书屋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提供坚实保障。今后乡村文化人才应朝着培育“内生”型 +“外援”型(包括政府、公益组织、图书馆、高校、企业等人才供给主体,通过公务员、民间公益组织、图书馆、文化企业等志愿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相结合的模式,集聚、扎根一批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5
结  语

农家书屋功能跃升过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过去存在的隐痛相决裂的过程,为现实中存在的不足拾遗补漏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向纵深推进,必将遇到新的阻力。因此,不能指望短时间内就会发生跃升,乡村文化塑形与塑魂如同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收获。所以,农家书屋功能跃升又是一种“滴水穿石”的过程。基于此,我们必须在农家书屋功能跃升问题上,咬定目标,肯花大力气、能打持久战,真抓实干、善作善成。[5]





参 考 文 献

(上滑查看)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2022-10-17(2).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 OL].(2024-01-01)[2024-04-05].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3]    吴越. 乡村文化治理:从传统教化到乡风文明:以浙北庙祠复兴与礼堂建设为例[EB/OL]. [2024-04-05]. 

http://www.shehui.pku.edu.cn/second/index.aspx?nodeid=2030&pag e=ContentPage&contentid=1042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202105-07)[2024-04-05]. 

http://www.moa.gov.cn/gk/zcfg/fl/202105/t20210507_6367254.htm.

[5]    屈明颖. 全民阅读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实践探究[J]. 出版广角,2022(8):32-38.

AUTHOR

屈明颖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END


科技与出版
《科技与出版》旨在搭科技进步与出版创新之桥,传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之经。是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由清华大学主管,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