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楞严经》笔记之五:心生爱乐,愿舍生死(吾国斯文第1773期 斯舜威)

文摘   2024-11-06 16:33   浙江  

读《楞严经》笔记之五

斯舜威

15. 将何所见,谁为爱乐;心生爱乐,愿舍生死

《楞严经》云:“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又云:“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这是世尊和阿难的一段对话,世尊问:阿难:我现在问你,你当初发心学佛,是因为如来的三十二相,你用什么看见的?感到羡慕和喜爱的又是谁?

阿难答佛说:世尊!这个爱乐的心情,是用我的心和我的眼睛产生出来的,由眼睛看见如来殊胜的相貌,再由心里产生出爱乐感情,因此我发下志愿,愿意舍弃世间的生死,出家学佛。

“爱乐”的意思是“爱者亲爱,乐者乐欲,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也。”《唯识论》曰:“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净土论》曰:“爱乐佛法味。”

《楞严经》又云:“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这里的“尘劳”,就是外界六尘,就是世俗事务的烦恼。佛典云:“烦恼之异名。贪瞋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无量寿经》云:“散诸尘劳,坏诸欲堑。”法照《送清江上人》诗云:“越人僧体古,清虑洗尘劳”。张方平《游琅邪山寺》诗云:“尘劳何日脱,来伴远公吟”。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下文还用“破贼”作为比喻:“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智度论》中也有“力能破贼”的说法。王阳明则有“破心中贼易,破山中贼难”之说。

16.心目为咎,心目何在

《楞严经》云:“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心目”,即意识与眼识。心能知一切事物,目能见一切事物。如果心目不动,外界尘劳就起不了作用。我们困于尘劳,流转生死,主要原因还是该归罪于“心目”。

又云:“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佛经分世间动物为十类,所以,“世间十种异生”,指的就是所有动物。所有动物的“心”都长在体内,“目”都长在面上,连如来的“青莲华眼”也长在佛面上又云:“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浮根四尘”,就是眼耳鼻舌四根。眼耳鼻舌长在“我面”,“识心”则在体内。

“识心”,指的是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这一概念强调通过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觉悟的状态。《坛经·惠能童子问答惠能作偈》提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17.身在讲堂,远瞩林园;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接下来的一段,世尊用“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为比喻,说明“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的道理。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先讲所在位置,佛和阿难都在如来讲堂,讲堂在给孤独园内,祗陀林在讲堂外面。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佛问阿难在堂中先看见什么?阿难回答:“世尊!我在堂中先看见如来,然后看见大众,再望出去,才看见外面的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又问:“阿难,你看见外面的林园,是什么缘故看见的?”

阿难答:“世尊!因为这座大讲堂的门户和窗子都是开著的,因此我在堂中,能够远远看见堂外的园林。”

其实,这都是世尊为了说明问题而做的铺垫。只见他在大众中,慈爱和怜悯地伸出了金色的手臂摩阿难的头顶,告诉阿难和在座大众。有一个修禅定的方法,名叫大佛顶首楞严王。此法具足一切不同的作用,十方世界所有的佛,都是走这样一条同样的道路,最后得成无上佛果。

世尊对阿难进行开示: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意思是:佛告诉阿难:“如你刚才所说,身在讲堂,因为门窗开放,所以能远见外面的林园。但另有众生,在这个讲堂内,看不见如来,只能见到堂外。”阿难答道:“世尊,在讲堂中,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外面的林泉,没有这个道理。”

世尊回答:“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佛说:“阿难,你就是这样的,你的心灵一切事物都明白。假若你眼前能明白一切事物的心,确实在身内。那么,你现在应该先知道身体内部的一切。是不是可能有众生,先看见自己的身内,然后再看见外边的事物?”

世尊说:“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意思是:哪怕你不能看见自己体内的心肝脾胃等,那么指甲的生,头发的长,筋脉的摇动,那应该知道吧!为什么又不知道呢?既然对体内的事物一无所知,何以又知道体外的事物?

世尊由此得出结论:“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你应当知道你刚才说能知能觉的心,住在身体内,这话是不正确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阿难承认:“我听见如来刚才告诉我这样的法音,我已明白我的心实在是在我身体的外面”。

世尊进一步用“灯光”作比喻来阐明道理: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灯光点在室内,这灯的光必然先照著室内。从房门照出去,再照到院中。一切众生见不著自己的体内,偏能见到体外的事物,也正如灯光点在室外,所以照不见室内。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这个道理一定是正确的,应该没有什么疑惑了吧!这完全和佛的正确看法一样,大概没有什么错吧?

(未完待续)

读《楞严经》笔记之四: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吾国斯文第1770期  斯舜威)

读《楞严经》笔记之三:“具足万行,十方如来”(吾国斯文第1767期  斯舜威)

《楞严经》笔记之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吾国斯文第1763期  斯舜威)

《楞严经》笔记之一:如是我闻无漏法(吾国斯文第1762期  斯舜威)

相见恨晚《楞严经》(吾国斯文第1752期 斯舜威)


吾国斯文
继承传统文脉,叙述艺坛雅事。共享翰墨心得,同创盛世风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