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村荔枝创始人 陈统奎:
半农半品牌顾问,以成为和成就6次产业家为使命。2009年从上海回到海南岛火山村,创立火山村荔枝品牌,带头探索荔枝6次产业化,还办了5届全国返乡论坛和4场Farmer4千人演唱会。受邀前往美国哈佛大學商学院演講,被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日本NHK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鸟瞰中国》,陆续拍成纪录片。
陈统奎老师在沙龙中分享了自己在乡旅实践中的三个阶段(脉络),在他的总结中,三个阶段脉络的关键词分别是:社区营造、品牌农业和六次产业。
社区营造的理念是受台湾地区乡村发展的影响,在这个阶段(2009年~2014年),他一直聚焦在挖水井、修路、盖篮球场、修门,这些虽然不赚钱但是为村庄赋能的事情。2014年开始,他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品牌农业上,开始认真地去关心和产业有关的事情,一边围绕“荔枝”做文章,一边深入日本、台湾、德国等多地的乡村,去寻找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知道并了解了“6次产业”的概念。
6次产业,简单来说就是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是“1×2×3=6”,是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6倍及以上。【备注:近年日本推动农山渔村的六级产业化(以下简称六级产业化)系指农业生产(一级) X 农产加工(二级) X 直销(三级)的产业发展模式,产生相乘综效,同步发展不以偏重哪一段。】
陈统奎老师坦言,自己是在一边倡导一边实践的过程中。对于1来说,难点在于标准化,比如如何建立有机、绿色这些标准,并执行到位;对于2(工业化)来说,怎么把农产品深加工并产品化,比如把农产品变成面包、汽水、面膜,怎么找到合适的加工商、代理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3(服务业化)来说,最难的是让农民变从传统的农民成服务从业者,一个乡旅项目的长期走下去还是要靠本地人,而不能只靠外来人、大学生。
“通过回到乡村,看到原来在追寻的东西,找到了自己的‘药材库’。”
自然造物联合创始人。自然造物通过记录,讲述着中国传统的故事,宽慰鼓励了上下两代人;通过设计,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濒临消亡的民艺以崭新的姿态来到当代生活。自然造物以浙江杭州为根据地,向四周扩散。目前,除了杭州瓶窑,自然造物在桐庐、临安、大明山、河南、天津都设置了“乡村城市会客厅”。
在沙龙中,王猛涛老师分享了自然造物团队的十年创业经历,并把这个过程形容为找到自己的“药材库”。在成为民艺专家的基础上,自然造物团队打通了民艺的产业链,发现了自己的商业逻辑和核心价值。过程中,他们深度接入到民艺产品的每个生产环节,为其建立标准、梳理流程并完成市场化,也通过民艺的影响力为一个又一个的乡村发掘了巨大的产业价值。
王猛涛老师在分享中讲述了自然造物团队的多个爆款产品,比如“金枣柿柿干”、“老铁手工器具”和“高粽”等,其中铁质手工器具的案例让人印象有其深刻。王老师说在这个过程中,自然造物团队建立了第一条中国打铁的产业链。
这个产业链从批量化采购“老铁”的源头开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老铁所具有的独特肌理无法替代;接下来是铁器加工过程中的“切边”步骤,师傅们通过剪刀切边,花费的时间甚至比打铁更久,自然造物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师傅们设计好的铁枕和冷锻圆头锤子,降低时间成本;同时帮助师傅们建立标准,比如打出锐角才给钱,虽然简单,也真正在民艺行业中实践的人应该能知道,每一个简单的标准的树立过程有多困难。在“去人名化”的过程中,自然造物建立了民艺产品的标准化,同时通过产业链的建立,让民艺产品有了成为标准产品的可能。
乡创学院 顾军:
“想下乡的人,能够很成功的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
顾军老师在分享中,讲述了自己2018年开始,从乡伴的合伙人变成小业主的身份转变历程。在顾军老师的乡村实践中,更想做的是一个社区化的乡村,而他自己持有的乡村业态,也全都都是公共配套类型的,比如创客学院、水牛书店。在他的乡村实践叙事中,他是从一个城市人的视角讲述“市民下乡“的故事。
城市的人下乡能做什么,他希望每一个想下乡的人,都能够很成功地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成为一个乡村的消费者。如果仅仅是一个消费者,那对乡村振兴也起不到该做的作用,很难有很好的转化。
“想和创始人聊一聊”
有关文旅的探讨、咨询或合作,
欢迎扫码加微信。
cunshang
村上
片区式乡旅开发及运营
村上是2015年夏天诞生于阳澄湖畔的新乡旅品牌,创始人团队由海归建筑师、媒体人、设计师、项目策划人、运营团队等组成,专注乡旅生活空间设计营造、开发以及管理,在地文化开发及经营,致力于用内容激发乡村更新。截至目前,已布局三个项目:苏州阳澄湖-村上湖舍、宿迁三台山-村上花房里、苏州吴江平望-村上长漾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