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事业编和公务员一直被视为“铁饭碗”,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只要上岸了就不会轻易被辞退。
这份稳定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显得格外珍贵,于是近年来掀起了“考公考编热”。
据统计,过去5年,国考报考人数持续上涨,去年首次突破300万人,刷新了纪录。
(图源:每日人物)
然而,就在大家的考公考编热情越发高涨时,“铁饭碗”有了新变化。
近来很多地方陆续传出缩编、清退的消息,铁饭碗开始不“铁”了?
1
多地进行编制改革
最先动手的是,我国的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
今年4月,河南发改委发布的一则文件提到,2023年河南进行了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精简60.7%,事业编制精简46.9%,厅级领导职数精简9.3%、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5%。
紧跟其后的是,我国的人口第二大省兼“考公大省”——山东。
今年7月,山东发文明确推进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改革,收回相应事业编制,相关人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这次“事转企”涉及的主要是一些自收自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比如报社、设计院、研究院、招待所等。
(图源:山东人社局官网)
单位撤销、编制回收、“事转企”,一下子搞得人心惶惶。
很多人以为编制改革是今年才开始的,但其实不是。
早些年,山西、青海、甘肃、湖南、安徽等地的人口小县已经先行一步推进机构改革,同样也是精简单位和缩减编制,部分县区缩编人数甚至超过千人。
(图源:经济观察报)
有些地方虽然没有缩编清退,但待遇下降了不少,比如取消绩效、减少补贴等等,甚至在个别地方还出现了拖欠工资的情况。
(图源:小红书)
种种情况看下来,不免有点感慨。
体制内的稳定和待遇一向让人趋之若鹜,而现在铁饭碗似乎已经变得不够“铁”了,这是为啥?
2
为什么铁饭碗不“铁”了?
首先是有些机关事业单位本身就需要精兵简政。
很多编制岗位其实是多年前定下的,当时的业务大多都是由人工办理。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现在基本都是电子化办公了,很多工作交给计算机就能完成,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力了。
比如说,以往我们办理社保业务,需要收集材料去线下窗口办理,而现在各地都有自己的医保线上平台,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轻松办理。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无非就是财政压力大。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薪资是由财政承担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吃国家饭”,而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和卖地。
近几年来,大环境不景气,国家出台了不少税收优惠政策,再加上房地产遇冷,导致税收和卖地收入都不如往日。
比如正在推动“事转企”的山东,今年上半年税收收入2792亿元,下降3.3%,宅地出让金收入489.3亿,较去年上半年下降29%。
放眼全国,各地的财政情况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无论是税收还是土地收入都在降。
根据各地的财政部门数据,各个省市财政能自给自足的一个都没有。
(图源:网络。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所以各地不得不精简单位编制,压缩财政支出,给财政减负了。
8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也提到了:
机关事业单位要习惯过“紧日子”,将财政支出更多落实到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以及基本民生保障上。
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未来情况没有好转,财政持续承压,那么缩编、清退、降待遇或许会成为常态。
端着铁饭碗的朋友,真的要有点“居安思危”的意识了。
3
为自己打造一个“金饭碗”
所谓的铁饭碗,无非就是由国家兜底的稳定。然而,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如今国家财政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当压力持续加重,国家无力继续承担时,那将不得不大刀阔斧改革调整,到时候所谓的铁饭碗就会被打破。
所以,趁那一天还没到来,大家最好未雨绸缪,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大家追求的铁饭碗,其实图的就是稳定、有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来自于“源源不断的收入”。
但其实,我们靠自己也能拥有这份安全感,好好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换取一份未来确定性的收入。
追求安全稳健的朋友,可以适当配置「年金险」或「增额寿」。
年金险:
现在投入资金,到了约定时间,保险公司会按月给付年金,可以享受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收入;
增额寿:
投入资金后,保单稳定增值,往后有需要花钱的地方可以通过减保取现,资金使用更加灵活。
只不过,月底这批产品就要全面下架了,到时候保底利率将会降到2%,收益大打折扣,所以有需求的朋友要抓紧时间了!
具体产品可以参考这份榜单:《9月分红险榜单,月底全面下架,抓住机会!》
想要尝试增加权益类投资的朋友,可以适当进行「全球化的资产配置」,有机会博取更高收益,对抗通货膨胀。
具体配置思路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手里有闲钱,可以学他这样打理!》
专业的理财师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制定专属资产配置方案,并且在后续为您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财务管理服务。
1对1免费咨询资产配置
家庭财务分析、资产负债梳理
量身定制家庭理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