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何会成为,南宋皇帝与权臣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文摘   2024-10-29 19:31   江苏  

前言

岳飞(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曾屡败金军。

岳飞不仅精通韬略,还精于骑射,并善诗词、书法,其代表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毫无疑问,岳飞作为南宋时期的杰出将领,当是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决心而闻名。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文武双全的“大人物”,却被南宋君臣所不容,最终含冤而死……

说起来,岳飞被当朝的皇帝和大臣所不容,这背后的原因,绝对是很复杂的。

诸如,会涉及政治、军事、个人性格等等,多个方面的原因。

政治原因:威胁皇权等

岳飞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功,威望日隆,甚至达到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地步。

这种在军中的极高威望,使得皇帝和大臣们开始担心岳飞可能会威胁到皇权。

特别是当岳飞提出“迎回二圣”的口号时,更是触及了高宗赵构的敏感神经。

因为一旦父兄归来,他的皇位将受到严重威胁。

很多人认为,岳飞在政治上表现得相对单纯,缺乏足够的政治敏感度。

例如,他建议高宗立太子,这在古代是极为忌讳的话题。

因为皇帝往往对此类话题非常敏感,担心臣下会借此干预皇权。

一旦遇到皇帝无度量且无谋略,那么岳飞此举无疑会加深,皇帝对他的猜忌和不满。

军事原因:功高震主

岳家军是南宋时期,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其规模庞大,战斗力强。

岳飞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使得岳家军成为了一支无坚不摧的劲旅。

然而,这也使得皇帝和大臣们,对岳飞产生了戒备心理。

只因为他们会担心,岳飞会利用手中的军队来威胁皇权或发动政变。

具体来说,岳飞一直主张北伐收复失地,此举显然与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相悖。

事实上,高宗赵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倾向于与金国议和,而不是冒险北伐。

因此,当岳飞坚持北伐时,皇帝和大臣们便视其为障碍和威胁。

经济原因:动了上层贵族利益

虽然,正史没有记载“岳飞均田”的事情。

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相关史料中,推断出岳飞在军事行动中,实施了类似均田的措施;

或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以稳定后方和收拢民心。

例如,《鄂国金佗粹编》中,岳飞的孙子岳珂描述了,岳飞在收复襄汉地区后,招募流民进行屯田的记载。

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提及“均田”二字,但其屯田的做法,实际上与均田有相似之处。

即都是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基础。

很明显,这一举措直接触动了包括皇帝、大臣在内的全体贵族的根本利益。

在宋朝,土地是贵族阶层最重要的财富来源之一。

他们通过占有大量土地,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还借此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岳飞类似“均田”的举动,无疑是对贵族阶层的一种巨大挑战。

换言之,这一举措威胁到了贵族阶层的利益,使他们感到不安和威胁。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岳飞“均田”之举,决定了他必定会被高层所不容。

个人性格原因:太过刚正不阿而遭排挤

总体来说,岳飞性格刚正不阿,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

他多次拒绝高宗的赏赐和封赏,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毋庸置疑,这种性格使得他在朝廷中,显得格格不入,也更容易成为政敌的攻击目标。

此外,岳飞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在政治斗争方面却显得相对稚嫩。

他不懂得如何,与朝廷中的权臣周旋和妥协,而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这使得他在朝廷中的处境日益艰难,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历史遗留问题:受重文轻武影响

宋朝自建立以来,就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武将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防范。

岳飞作为一位杰出的武将,其权力和威望的上升无疑引起了,皇帝及文臣们的警惕和不满。

当时南宋朝廷内部,存在着一股强大的议和潮流,许多人认为与金国议和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最佳选择。

而岳飞坚持北伐的主张,显然与这一潮流相悖,这使得他在朝廷中的支持者越来越少。

后语

由上述描述,我们基本可知:岳飞被当朝皇帝和大臣所不容,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包括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性格,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

正是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岳飞的悲剧性结局,也就是含冤而死。

也因此,才会有人说,按照南宋君臣的那个“损色”,岳飞的命运其实早就注定了。

说的再直白一点,有南宋那样软弱无能且荒唐的皇帝、大臣坐镇;

再加上,自古忠臣讲究:“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

所以,即使岳飞再有能耐,结局也注定是“必须得死”。

汉字乾坤
弘扬和传播华夏九州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