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早些年,按照主流学界的观点,显然是还没有发现,甲骨文形式“夏”字的。
不过,近几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疑似甲骨文形式的“夏”字,被逐渐发掘了出来。
最终,这些疑似的甲骨文形式的“夏”字,不断出现在了一些甲骨文书籍之中。
有争议的甲骨文“夏”
例如,《甲骨文編》(中華書局)第288页第1行,《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39页第7行,等等书籍中,均给出了甲骨文“夏”字的形式。
对于这些书籍里的甲骨文“夏”字,因为专家和学者,都还没有给出定论。也因此,关于这些甲骨文形式的“夏”字,争议颇多。
甲骨文‘夏’字一
支持这些字,就是甲骨文“夏”字的专家、学者,以及民间甲骨文爱好者,总是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有的认为这些字,代表了头顶烈日,从事农业劳作的(夏)人;
有的认为这些字,代表着跪着从事渔猎的(夏)人;还有人认为,这些字就是代表(夏)人,并无特指。
总之,对于这些已经发现的,疑似是甲骨文“夏”字的文字,大家是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句话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大家是有一个基本共识的,即这些所谓的甲骨文“夏”字,大概率是代表一个人。
不过,总体来说,无论是专家、学者也好,还是甲骨文爱好者也罢。目前,没人能站出来,证明这些甲骨文“夏”字,有代表夏朝、夏天、夏人等意思。
结局就是,西方文明一直都不承认,我们的夏朝是存在的。
即西方文明是把我们的商朝,当做是“信史”的起点。而夏朝则被他们当做是传说时代,不值得相信。
有待考证的甲骨文“夏”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大家对于这些所谓的,甲骨文“夏”字,均是一头雾水。
故而,有很多人就开始奔走疾呼,建议国家成立专门的甲骨文研究机构,来释读这些所谓的甲骨文“夏”字。
不过嘛,好像国家有关部门,并没有特别关注甲骨文“夏”字的事情。很明显,这些所谓的甲骨文“夏”字,还有待进一步的释读!
事实上,不仅专业的甲骨文书籍中,给出了很多甲骨文形式的“夏”字,而且就连百度词条也给出了。
而百度词条给出的甲骨文“夏”字,具体出处来自哪里,百度并没有给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百度词条给出的甲骨文“夏”字,和专业的甲骨文书籍里的甲骨文“夏”字,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不同。
简单一看便知,百度词条给出的甲骨文“夏”字,真的很像一个人,有头、头发、躯体、手臂。
百度词条里的甲骨文‘夏’字
金文形式的“夏”
有鉴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夏”字的释读工作,明显还处在云里雾里。
故而,笔者更愿意相信,距今2200~3000年的,金文形式的“夏”字,才是那个最早的,最真实的“夏”字。
只因,这些金文形式的“夏”字的含义,基本是能找到出处的,其含义也是基本能确定的。
当我们看到金文形式的“夏”字,哪怕是偶然的看上一眼。也基本能判定出,某些金文“夏”字,和某些甲骨文“夏”字,是有一些相像和相似的。
比如,下图中的西周晚期的金文“夏”字,就和甲骨文“夏”字,都拥有相似的,头顶的“日”一般的形象。
所以,如果从金文“夏”字的,形象角度来说,甲骨文“夏”字代表着一个人,还是有很大的可信度的。
不过,甲骨文“夏”字的具体含义,以及这些含义里,是否有夏朝、夏人等意思,则还有待于专家和学者,去做进一步的考证和释读。
金文‘夏’字一
先秦时“夏”字含义
在最接近西周时期的,记载先秦诗歌的典籍《诗经》中。“夏”字的含义要么是表示“华彩”,要么是通“假”,要么则是代表“乐歌名”。
显然,这时的“夏”字的含义相对还比较少。当然,笔者相信彼时的“夏”字含义,肯定不止这些。
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许多文献丢失或消失了,继而造成了“夏”字含义的缺失。
据称是西周——周公旦所著,在两汉期间才成书的,《周礼·天官·染人》写道:“秋染夏。”
显然,彼时的“夏”字,有了“华彩”之意。《诗经·大雅·皇矣》:“不长夏以革。”显然,彼时的“夏”字通“假”。
《诗经·周颂·时迈》写道:“我求懿德, 肆于时《夏》, 允王保之。”显然,彼时的“夏”字代表“乐歌名”。
事实上,“夏”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毕竟,我们中国人曾自称华夏、夏人。
而真正有记载“夏”字,有表示中国人之意思的最早文献,乃是距今约1900年的,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即《说文解字》写道:“夏,中国之人也。”
很可惜,目前还没发现,有先秦典籍记载“夏”字,有表示中国人之含义。
但是,若是反推一下:“既然汉朝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夏’字有中国人之意。
那汉朝之前秦朝、东周,‘夏’字肯定也有中国人之意。毕竟,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不过,等到了距今约2300~2800年,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夏”字的含义,明显丰富了起来。
例如,《左传·昭公十三年》写道:“王沿夏,将欲入鄢。”显然,彼时的“夏”字有了“汉水”之意。
《荀子·儒效篇》写道:“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显然,彼时的“夏”字有了“雅”之意。
《尔雅·释诂上》写道:“夏,大也。”显然,“夏”字有了“大”之意。
楚系简帛‘夏’字一
“夏”字内涵的丰富时期
此外,春秋时期,鲁国《谷梁传·隐公五年》写道:“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则“夏”字有了“舞名,文舞”之意。
战国时期,楚国屈原《九章·哀郢》写道:“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则“夏”字有了“大屋”之意,等等。
显然,从文字传承的角度来看,“夏”字内涵的丰富时期,最晚乃是东周时期。故而,“夏”字内涵的大致丰富时期, 可以延伸至西周,乃至更早的先秦时期的。
毕竟,汉字的演变乃至内涵、含义的丰富,是不可能突然跃进的,肯定是有一个过程的。
楚系简帛‘夏’字二
换言之,先秦时期的“夏”字,当是已经形成了,大部分的基础含义。等到了西周和东周时期,“夏”字的内涵继续丰富。
彼时的“夏”字,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全部的内涵,还发展出了一些其他含义。
楚系简帛‘夏’字三
大概率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秦朝时期,汉字“夏”字的内涵、含义,肯定已经是非常成熟了。
毕竟,此期间可是出现了,文化的高度繁荣之现象——百家争鸣。
也就是说,汉字“夏”之源流之内涵、含义,在东周之春秋战国、秦朝时期,肯定已经完全确定了。
秦系简牍中‘夏’字
秦以后的“夏”字发展史
毫无疑问,大一统之汉朝,肯定是继承了,秦朝时期的,汉字"夏"字的全部内涵、含义。
而且,汉文明还真正对这种继承,进行了总结。故而,在大汉文明时期,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集大成之著作《说文解字》。
也就是在《说文解字》中,我们看到了大篆“夏”字。显然,这是继承自,秦朝统一的小篆之“夏”字。
《说文解字》中‘夏’字
当然了,既然是伟大的,大一统的,极富包容性之大汉。那么,“夏”字就绝不大可能,仅仅是大纂一种形态。
所以,最终我们也看到了,汉隶形式的“夏”字。显然,汉隶形式的“夏”字,在书写体裁上,更加的规整和完美了,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繁体之“夏”字。
至此,我们可以说,汉字“夏”之源流之内涵、含义,是一脉相承的。起初,可能起始于商晚期,大致成熟于西周,正式成熟于东周春秋战国。
而“夏”字源流之易于书写的成熟外形,则形成于大一统之秦汉文明时期。
汉隶“夏”字
不用多说,汉朝之后,特别是唐宋时期,汉字“夏”字肯定还在进化。只不过彼时的进化,无关内涵,都仅仅是“夏”字外形的变化。
即大致在唐宋时期,除“篆体”、“隶体”外的,汉字“夏”字的另外三种体裁,也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最终形成。
至此,我们可以说,汉字“夏”字源流之成熟外形,最终形成于唐宋时期!
辗转传抄的先秦古文字“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汉代以后,历代文人还辗转传抄了,一些先秦古文字“夏”字。
而这些“夏”字,基本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字类似。所以,大家随便看一看就好,权当是了解一番!
汉代后文人传抄的古文字‘夏’字一
汉代后文人传抄的古文字‘夏’字二
汉代后文人传抄的古文字‘夏’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