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回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在宗教信仰方面,不少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习俗和仪式。
另外,在饮食、服饰、命名、婚礼、葬礼等方面,回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可是很多不知道的是,回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历史演变进程,堪称是一部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史诗。
回族起源与早期发展
一般认为,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
据一些学者分析,彼时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被人们翻译为“大食教”。
此时,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他们被认为是中国回族最早的先民。
之后,这些穆斯林商人,在中国建造了最早的礼拜寺,并开始了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的生活。
说起来,这些人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信仰,还带来了阿拉伯和波斯的文化、技术和商品,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信,宋代东来的犹太人因宗教上的亲近关系,后来也成为回族的一部分。
同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更多的阿拉伯和波斯人来到中国,进一步壮大了回族先民的队伍。
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
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征服西亚、中东期间,将那里的一批年轻男性充军为色目军。
然后,这些色目军跟随蒙古人统治中原,散落在了中原很多地方。
与此同时,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被签发到中国来。
以上这些人,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全国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文献中,会将东伊朗的花剌子模称为“回回国”。
蒙元被朱元璋灭亡后,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伪装成了色目人,并改信色目人基本都信仰的回教,而被称为回回人。
据有关学者推断,大致就是在元代,以回回人为主体的色目人成为了中国的定居居民。
以上这些“回回人”乃至其前身族群,后来逐渐成为了,后世回族的主体人群。
也因此,主流学者多认为,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
在这一时期,回族先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被编入探马赤军,参与元朝的军事活动,并在各地屯聚牧养,形成了回族早期的聚居地。
同时,回族先民还广泛参与元朝的经济活动,成为工商业的重要力量。在文化上,他们保留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习俗,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回族文化。
明代是回族的最终形成时期
目前,主流学者多认可,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彼时,为了方便管理,明朝实施了“改土归流”,回族先民基本被汉化,开始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
在这一时期,回回的分布和经济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在陕甘等地,回回继续垦荒种地,人口逐渐增加,形成了主要的聚居点。
如陕西关中、甘肃河州、宁夏灵州至平凉、固原各州县等地,回民众多。
话说,明朝政府对回族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虽然有一些限制性的政策。
如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回族内部通婚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回族的宗教生活。
同时,随着回族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回族社会内部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组织结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清代至近现代是回族大发展与壮大时期
清代,回族聚居点在全国各地仍在增加,尤其在西北陕甘宁青和云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回族人口更为稠密。
在商业方面,回族商人足迹遍布城乡和边疆,形成了著名的商业集团和长途交通线,皮毛业成为最具特色的行业之一。
在近现代史上,回族人民也积极参与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回族人民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他们不仅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贡献,也为回族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需要稍微注意的是,主流学者多认可,新中国以前的“回民”,一般主要指的是三大教(伊斯兰教、景教、犹太教)教徒。
而那时,其实还没有回族这一概念。
直到新中国搞民族识别,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族”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