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其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语出《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且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真正说出,这后半句话:“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正解: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而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词语。
《论语》中,大概出现了20多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庶民。
说起来,平民百姓、庶民,这一阶层其实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故而,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大概意思是:如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显然,这句话讲述的其实是相处之道。
以德报怨
误解:语出《论语·宪问》,而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以德抱怨”其实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
正解:关于这句,《论语》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段话,翻译一下,大致内容如下。
孔子的弟子问他:
“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说道:
“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
显然,孔子的意思是,事情该咋办咋办,要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语出《论语·里仁》,现在很多人,会借用这句话,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或是劝导别人。
话说,如果孔子在世,肯定也不赞同这种做法吧。
正解: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一下,就是: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显然,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当然了,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
也因此,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很显然,孔子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后,外出去奋斗。
言必信,行必果
误解: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很多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
不过,这么一理解,其实就和孔子的想法相反了。
其实,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正解: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基本上没啥大毛病。
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其中,“硁(keng)硁然”的意思,是“浅薄而固执”。
显然,后半句的意思: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
愚不可及,
语出《论语·公冶长》。
误解: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
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正解:可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并非是这个意思。
请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译一下,即“宁武子(卫国有名的大夫)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
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显然,孔子非常佩服宁武子,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