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亲友聚会。
其中一人说起自己邻居家的孩子:“刚上初中,厌学了,还离家出走!家长带到医院检查,抑郁症!”
此话一出,迅速吸引了我们这批老母亲。
有人感慨:
从小到大,也不敢跟他们说句重话,更别说打了。跟咱们那会儿动不动就挨顿揍,可不一样!物质条件也比以前强了不知道多少,要啥有啥。怎么就抑郁了呢?觉得比起上一辈,家庭能给到孩子的,已经够多了。这届娃的幸福指数已经够高了。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所以一点点小事儿就能把他们压垮。就像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一样,孩子身上背负的,可能远超你的想象。第一和第三确实父母难干预,所以排在第二位的家庭关系,尤其需要我们注意。今天就来聊一聊,两个父母都没有觉察到,却容易引发孩子抑郁情绪的。如果你是这两种类型的父母,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一些反思。每天8点就要上班,6点才能下班。每周一到周五,固定回家还要加班。极度自律的情况下,也许加到晚上9点;稍一拖延,就是11、2点。每天都是deadline,不能拖延,第二天必须上交。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日,还要被送到好几个公司去兼职打零工,掌握各种知识、技能,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保证在公司不被淘汰。而于此同时,在公司,他还有好几个上司,工作的时候每天轮流盯:每隔一段时间,还有业绩考核。年度考核、季度考核、月考核...在特殊节骨眼上,每周、甚至每天都有一次考核。哪怕你熬过基层,好不容易晋升到中层,也要面临三年一轮大裁员。如果是你,身处这样的“职场”、面临重压,回到家以后,最期待的是什么?如果说在学校,是在积攒压力,那么家本应该是“释压”的地方。但现实却是,许多父母学做了学校的“延长线”。眼里只有孩子的学习,心里全是孩子的成绩。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孩子在学校已经倍感压力,回到家依然感觉到焦虑,那才真的是“没活路了”!回想咱们小时候,首先课业任务没有如今这么艰巨,再者父母鲜有去做学校“延长线”的。有几个人,小时候是被全程盯着写作业的?是写完作业还要加点额外练习的?但前脚挨了揍,后脚哭哭咧咧出门喊上一群小伙伴这家玩一会儿,那家闹一会儿,负面情绪马上找到了出口。正是因为整个外部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才应该从内部找找出路。而是在他学累了的时候,给他创造放松的机会;在他备受打击的时候,帮他找到身上的闪光点;在他有进步的时候,给他一个大大的赞!一个学业有成的孩子很重要,但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更重要!她们集体认为,现在的年轻父母们都很好了啊,挺少打骂孩子的,都知道跟孩子好好讲道理。然后就是吐槽,要是我们小时候,耍XXX某种混,早就揍屁股了……所以他们更不理解,怎么讲道理长大的小孩,比时不时挨顿揍的小孩,抑郁比例为什么会更高呢?有句话没敢公开说,有没有可能那时候抑郁的也不少,只是没人统计。重点是,这届更尊重孩子的父母,好像确实没有养出幸福感更高的小孩。伪尊重表面上看起来很尊重孩子:你可以这样、你可以那样。但一旦孩子走出你的预设,你又会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假期我带孩子去画石膏娃娃,20块钱一个,大小随便选。有位妈妈交完钱,主动让孩子选个自己喜欢的,孩子一眼相中了个卡通小狗。妈妈觉得小狗太小了,开始劝孩子:你多看看别的,你看那个公主的多漂亮啊。妈妈依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又一轮的劝说“轰炸”:你看那个存钱罐或者笔筒也挺好,画完了拿回家还能用!肉眼可见的,女孩儿不耐烦了,画笔颜料一摔,发脾气说我不画了。给你提的都是有用的建议,我是在害你吗?你可以不听,你至于发脾气吗?我甚至觉得,与其这么个“尊重方式”,还不如别问孩子意见,直接按你的想法选一个塞给她画。虽然两者都是忽略孩子的表达,都让孩子有不被尊重的感觉。第一、家长明面上让我选,但我选了之后又不听我的,孩子多了一层父母没有沟通信用的愤怒。第二、反复劝说,让孩子多了一层“自己基本判断被侮辱”的感觉。小狗石膏太小,公主更漂亮,存钱罐更有用,孩子自己不知道吗?你提出的那些点,显而易见,孩子都能看到,只是她不,喜,欢!你的一再劝说,只会让她产生一种自己的心智和判断能力被侮辱的愤怒。“伪尊重”的父母,如果看不透这两层道理,最容易和孩子关系陷入两难的境地。因为你觉得自己很委屈:真心的给建议、关心孩子、为她好,怎么就费力不讨好了?那孩子呢,人家也是真委屈:让我选,我选了又不听我的,还反复否定我。如果日常生活中细细密密的大小事儿,都是这么个结果,那孩子感觉窒息,一点都不意外。孩子从对你大吼大叫、跟你争吵,到最后对你沉默不语,满脸冷漠,也一点都不稀奇。有时候,父母真的需要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守好我们双方的边界。③她权衡过后,觉得我的意见更可行,选择听从,那当然皆大欢喜;但如果不听,我就退回自己的边界——我只是个给建议的人,她才是决策人,她自己决定就好。不是披上尊重、披上讲道理、披上和善的语气,孩子的雷达就探测不到。很多事情,孩子选的路不对,也没有严重后果,就别管了。而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孩子,以他们的认知,已经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