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最窒息的,是做了这件事!不改,真的会被孩子的学习拖死

文摘   2024-11-07 20:18   河北  

占开头吆喝一句,
原定明天直播的学而思学练机,临时改了时间。
改时间的原因吗,我实在没法抗拒——8号和9号的价格不一样。据说,双十一最后三天,品牌方要玩把大的。
总之,好事多磨,之前预约过的,记得再重新点一下预约:
团文还在赶,先透露两句:
学而思的学习机,用过的没有不感叹的:资源太全了。
最新版本的学练机,更是做到绝了。
一机三用,一台机器把学练机、学习机、阅读机三台机器都装了进去。
小初高的教辅前全都可以省下了,这就要上万了。
更别提3000+册必读书目了。
———————分割线——————
坊间传闻,论现在最高危行业,为人父母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对小学生的家长来说,辅导作业是有毒的。

这可不是瞎说,是有理有据的。

前几天闺蜜抱怨,他家孩子今年一年级,每天让他写作业,就像面对一个不肯拉磨的驴,那叫一个拖拉、磨蹭、不着调!

她每天的日常就是各种催、逼、吼。

“快点写,别磨磨蹭蹭”、

“你写呀,看我干嘛,我脸上有答案啊?”

她说自己每天被气到胸闷、无法呼吸。

然后他就不理解:为什么你们家看起来就那么顺利,从来不为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嗯……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辅导,所以才没有鸡飞和狗跳? 
之前,给大家分享了一个辅导孩子作业的观点:

父母不要当监工,只去当「质检」。

眼巴巴的盯着孩子写作业,作业就成了家长的事儿,孩子拖拉、磨蹭、糊弄自然也就难免。

从娃的作业现场退出来,老母亲的心梗几率至少会直线下降。 
作为监工,总是给孩子纠错,还剥夺了孩子一项重要的能力:
自我纠错的能力。

 

“自我纠错”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孩子天生具有这种能力,他们会利用自己对事物「一致性」的感觉,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一个孩子正确的学习闭环,是这样的:

尝试-错误-发现后果-然后自我纠正-慢慢趋近于正确。 

这种能力在六七岁的时候进入发展高峰期,孩子有锻炼这种高级功能的迫切需求,他们期望自主试错-纠正-成长。 

如果这期间,大人总是提醒他、纠正他呢?

  • “这是加号不是减号啊!”。

  • “百位十位都没对齐啊!”

  • “你这字又写错了啊!”

对孩子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打扰,打乱了他自己的学习进程。

就像是我们看书阅读,偶尔有一两个不认识的字,其实不影响整体阅读。

后面再查一下,多见几次,也就记住了。

如果总有人在你读的过程中,告诉你,这个念啥,那个念啥,不仅阅读体验不好,你也不一定记得住。 
你可能会觉得,如果我不提醒,不纠正,孩子肯定一直犯错啊。

其实你知道吗?

即便是作为父母,你觉得你学习管了那么多。

咱们指出的错误,也比孩子自我纠正的要少很多。

有太多事情,都是随着时间,能“自愈”的。

看对运算符号、写好某个字、基本的加减法计算等问题,你现在还会有吗?

但,这是别人提醒的功劳吗? 


请把纠错的主导权交给孩子


当然,学习确实不同于其他,写错的字,放着不管、没人提醒的话,孩子可能会一直写错。

做错的数学题,孩子不改的,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及时矫正错误有利于孩子快速找到自己的薄弱点,查漏补缺,不重复犯相同的错误。

家长不做纠错员,也不想放任孩子的错误不理,那就要尽可能地把纠错的主导权交给孩子。
我们家是这样实现的:
01
给孩子机会遮盖自己的错误


比如,数学口算题。

孩子经常会犯一些把3看成8,把+当成-的错误,我们直接指出来:“你第3题、第6题错了”。
哪怕用再温柔的语气,孩子也觉得是批评指责,很伤自尊,然后就恼羞成怒了。

倒不如,给他个机会,让他自己去发现,然后悄悄改正,保住自己的“面子”。

CC每次自己找出错误,然后火速改掉,就会屁颠屁颠的找我显摆:“你看看是不是都对了。”
然后,就是我的彩虹屁时间了,每天写作业氛围立马就不一样了。 
02
没有标准的问题,交第三方裁定


“马上期中考了,新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家长说“不好”,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你凭什么说不好,我就觉得很好!”

“远香近臭”的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同样的话,别人说的,孩子就爱听,妈妈说的,他就要打个问号。

孩子也更希望父母爱他,宠他,而不要变成一个说教者。

咱们何必较劲!新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是怎样的?我们完全可以交给第三方来裁定。

一个简单测试,大数据就能把孩子的掌握情况统计出来,然后给出一套查漏补缺的方案。

不用咱们多费口舌,孩子自己就心服口服了。 
03
不会的难题,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听懂了吗?懂就懂,不懂就说不懂!别不说话!”

“说了这么多遍,怎么还错,怎么就不长脑子呢?”

听过一个说法,越是高学历的家长越教不好自家娃。

为啥?孩子听不懂咱们的“大人话”。

越是高学历的家长,越是习惯性地拿自己的认知要求,与孩子磨合起来越是痛苦。

咱就别没苦硬吃了,不会的题目,老母亲别想着上场给孩子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这时必须要偷懒,让孩子自己去找途径、想方法解决。

组词造句可以查字典,数学难题可以找学习机,自己去看解析,然后把正确答案搞明白了。

题目还会自动加入错题本,回头再刷一下同类题。

亲子矛盾少了,孩子的自主性也建立起来了。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峰钟定律


我昨天也讲过,关于孩子的学习,父母少参与“术”的部分,那是老师和工具和外力该发力的地方,我们真正该发力的是“关系和感受的部分”。

万事万物都是关系,我们和人的关系,我们和物的关系...当关系好的时候,我们就会喜欢做这件事,效果也会很好。
否则,倒也不是说就不做了,但就会拖拉、不上心。那么关系怎么搞好呢?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过一个「峰钟定律」

大家有没有排队玩过山车的经历?

不仅要冒着严寒/顶着烈日排很长的队,过程中还可能遇到有人插队这类不愉快的事儿。
20分钟痛苦排队的过程中,很多人信誓旦旦:“排队太痛苦了,下次再也不玩了”。

可很多人从过山车下来后,态度完全转变了:“太刺激了,太好玩了。下次我还要玩。”有了后面三分钟的极限刺激,之前20分钟的痛苦就好像没发生一样了!

这是为什么呢?

丹尼尔的“峰终定律”揭露了真相:

一个人对所经历事情的评价/感受,取决于过程中的最强体验(积极或消极),也就是峰值,和结束前的最终体验,也就是终值。
玩过山车的峰值和终值都是刺激、兴奋,这种感受远远胜过了漫长等待的痛苦。

所以,大家还是会爱上过山车。同样的,咱类比到学习中:
如果想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也产生好的评价或感受,那就在学习的整个流程中,尽量多去创造一些积极的体验,同时保证最终结束的那个点是愉快的。
只要套路用得好,孩子也能把学习当宝。拿写作业这个事儿来说,写作业前、过程中、写完后,其实都给了我们很大发挥的空间,就看你能不能利用起来了。我们家是这样做的:
01
写作业前:
营造愉快氛围,让孩子放松戒备


写作业前先营造个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放松一下、开心一点,感觉很开心了,再去写作业。

我一般会让CC玩会儿玩具,或者跟DD去楼下玩一会儿,或者跟她一起聊八卦:说到有趣的,我就陪着哈哈大笑一会儿;万一跟同学闹矛盾了,那就一起吐吐槽;说自己课上表现不错,那就顺带一顿彩虹屁...

一通放松,孩子一天积压的压力没有了,大脑也放轻松了,情绪上也超开心。这时候再开始作业,往往要好接受得多。

02
写作业中:
学会闭嘴、避免唠叨,提供情绪峰值


再说CC写作业过程中。

她一般是写完一科,休息一会儿。只要她一宣布:“妈妈我写完语文/数学/英语啦!”

不管我在干啥,就会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彩虹屁跟上、狗腿子行为跟上。

“妈妈给你切好了果盘,快来吃!”

“妈妈给你冲了个百香果蜂蜜水,快来喝!”

当人类吃东西的时候,大脑就会自然释放一个信号——嗯,这个时候我感觉特别的愉悦。

又因为和刚刚写作业的时间处在一个连续的时间范围内,就像是一个“疗程”。那大脑也会等同于这一个阶段(含写作业)都是愉悦的。

每写完一轮作业,都得到这样一波愉悦的反馈,那整个写作业的N轮循环中,孩子都会感觉良好。你看,“作业中”的这份积极体验,不又被咱们拿捏了?

03
写作业后:
正向反馈+及时叫停,保证终值


别忘了,整个学习流程的最终体验,也就是「终值」,也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确保这份体验是良好的呢?有两点经验。

一是,抓住孩子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好的地方,夸就对了!

“我看学练机里你的薄弱点少了很多,错题也少了。”
虽然做作,但有用。因为孩子都很喜欢这种及时正向的反馈。

上一秒付出了,下一秒就想看到结果。

你的夸奖,会强化孩子内心的成就感,还能满足他们努力过后的小小虚荣心。

对学习的好感自然就会up!up!

我一直觉得,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父母能提供的最大价值,就是情绪价值。

什么监督、辅导都是其次。

最重要的是先确保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的感受是轻松的。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心情好了,万事万物都可爱;心情不好,大概就只想躺尸,啥也不干。
最后再强调一句,
双十一最后一场直播,会跟大家面对面讲明白。
  • 学练机怎么把老母亲解放出来?
  • 学练机和之前的学习机有什么区别?
  • 已经有了学习机,还需要入学练机吗?
  • 学而思家的学练机和市面上其他学练机的区别。
  • 这个学练机值不值得买、适合什么样的孩子?
千万别错过了! 
不能一直盯着直播的姐妹,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理微信,让小助理拉大家入群,里面会实时转播哈~
-End-

推荐阅读

“妈妈,我不喜欢刘老师!我不想上学!”开学第一周,就被我儿子的状态惊到了
当孩子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不用劝、不用逼,最有效的方法是这么做!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CE爸妈学堂
CC爸妈教育小分队,双减后第一个暑假智慧陪娃训练营,幼小衔接如何准备,小学学习如何过渡,经验/资源/信息/心得/干货分享、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