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学习中遇到点问题就崩溃,这样的孩子该怎么辅导?

文摘   育儿   2024-10-21 17:00   河北  

今天来跟大家聊一个“思维模式”的问题!

为什么突然想起来这个问题呢?昨天晚上孩子们睡了之后,和闺蜜聊了一会微信。

(两个老妈子唠嗑,你说除了娃还能唠点啥……)

闺蜜说:你说我们家娃都上一年级了,好多事连试试都懒得试,稍微遇到点困难就后退,可愁死我了!

原来呀,今天孩子做了一道题:

  • 同学们排队,小红前面有9个人,后面有4个人,这一队一共多少人?孩子的答案是:9+4=13(人)

老师只说了答案不对,让孩子先自己想想为什么。

闺蜜看着孩子半天没动静,就说:“你可以先画个图,然后数数有几个小朋友。”

没说这句话还好,孩子只是气呼呼的自己在那想,听到这句话之后直接崩溃,大哭……一边哭一边喊:“我不画,我不会画,我就是算不出来……再也不想做数学了。”

看到孩子这样,闺蜜也挺崩溃:“才遇到一个小问题,就不想学数学了,这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差了,以后遇到更多的问题可怎么办啊?”

……

同样遇到一个小难题,有的人明知不可能还越战越勇,有的人遇到一点阻力就打退堂鼓,其实这便是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时,人与人思维模式的区别。

NO.01
成长型思维模式VS固定型思维模式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变化、挑战、阻碍、错误、差异、批评与建议、成功、失败的容忍程度。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害怕挫折、变化、失败,觉得一旦遭遇挫折就说明自己不行,可能会很早就停滞不前,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相反。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对孩子的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持续的并且充满积极性的状态,无论是对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还是学习效果来说,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是影响孩子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我最骄傲的一件事就经过老母亲的不懈努力,CC的思维模式总算是初具“成长型思维”的模型了。

就拿背课文来说吧:

CC刚上一年级的时候,背这篇《比尾巴》。

CC一打书就说:“这篇课文我肯定背不下来,太长了。”然后就开始坐在那发愁……最后,因为愁得没时间了,崩溃哇哇大哭……

而现在呢,她遇见篇幅较长的课文的时候:

第一件事就是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吃饭之前先背一段,睡觉之前再背一段……自动就会把一个大的困难,分割成小的,可以一步步解决的问题,不再是坐那发愁、放空、乃至崩溃了。

这就是体现在孩子身上的成长型思维。

关于成长型思维,之前视频里也做过分享:

下面再详细展开一下,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

NO.02
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①不让孩子因为犯错而害怕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是会犯错的。

尤其是孩子们,他们的年龄还小,无论是能力还是自控力,都还比较欠缺,犯错的几率肯定是更高的。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包容孩子的错误,嘴边不要老是挂着责备孩子的言语。

比如:

乘法口诀都背了多少天了,怎么还没背下来;

考试前不是和你一起复习过很多遍了吗,怎么还出错……

可事实是:乘法口诀终有一天能背下来,一次考不好也并不能代表什么。

所以,每次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值的时候,先试着包容孩子。

如果每次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给孩子带来不好的体验(包括不经意的责备、批评、甚至发火……),就会让孩子因为害怕而放弃尝试。

时间长了,他们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惯性地产生一种“我不行”的想法,这还谈什么成长呢?!

②引导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我们怎么看待孩子的成功和失败,孩子就会怎么看待自己。

所以,在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我们可以说:“not yet”(尚未/还没有)

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Carol Dweck 教授认为,很多孩子遇到困难还没尝试就想放弃,是因为怕自己做不好或做不到,不愿面对失败。

所以,在鼓励和安慰孩子时,可以在所有评价后面加个“not yet”。

这是一个神奇的单词,多了它,对孩子的影响就会发生非常正面积极的变化。

学英语时:我不会念这个英文单词。
你只是还没有练习,我们可以多练几次试试!
读课文时:我读不好。
没关系,是因为这篇文章里有很多生字你还没有学,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生字怎么读。

当孩子质疑自己,说自己“不会/不行/不能”的时候,他其实是因为固定的思维模式把自己困在了一个悲观的预期中。

而我们使用了“尚未/还没有”这个词,就相当于把他 “背不出来单词”、“读得不熟练的课文”归结为“你只是还不会而已!”这只是暂时的!

只要你肯努力,最终一定是可以做到的。

这样孩子才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③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跟孩子说完“not yet”后,一定要告诉他需要怎样做才能做好。

否则没有解决办法的引导,只会让孩子暂时盲目乐观,很快又会陷入悲观的情绪中。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新挑战,不墨守成规,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地成长。

比如:

孩子有畏难情绪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把一个大困难拆分成几个小目标:

CC最开始读文字书时,翻开书,看着书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字,她立马打退堂鼓。

 “妈妈,文字又小又多,感觉好难啊,我肯定读不下来。”

看,还没开始,就已经给自己定性了——肯定读不下来。

这不就是典型的把自己框在了悲观的框架里了么?!

我就跟她说:“没事呀,咱们可以先从合集读起。比如这本《安徒生童话》,虽然看起来214页超厚一本。但里面是16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每天一个小故事读起。”

虽然一看还是都是字,但是,每个故事也就十来页,好像也可以挑战下。

CC才读完第一个故事,就已经很有信心了。

自己跟我分享心得:“妈妈,其实读全是字的书,也没有我想象得那么难!”

帮孩子把一个大的困难,分成几个小的目标,逐个攻破,既降低了孩子的畏难情绪,又在过程中提升了孩子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比较难的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拆分大困难的办法:

  • 背不下来的课文可以一段一段背;

  • 做不出来的数学题可以先想想有没有自己能做出来的步骤;

不至于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再比如:

还可以引导孩子先看到整件事情中做得好的部分,然后提出补救措施:

有一次,CC放学回家之后闷闷不乐,我一问,还直接掉眼泪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考砸了。
“我不适合考试,我以后能不能不考试?”

随随便便一个小测试,就成这样了,那以后高考要是考不好,还不得跳楼啊~

我说:“你看你,做对的题目比错的多多了,你再看看,可能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呢。”

听我说这话,她平静了不少。

“可能只是有些细小的知识点没掌握牢,一会妈妈陪你把错的过一遍,巩固巩固就好了。”

这样呢,既让孩子感觉被理解,又可以让孩子从自我否定的怪圈中走出来,审慎地看待这件事的结果。

孩子的理智脑上线,才能让后续的补救措施,进行得更顺利呀!

④不要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带他探索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

“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
“兔子为什么跑的这么快?”
“我的小车为什么坏掉了?”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给孩子找一个妥帖的答案。
那就大错特错了。
孩子不需要答案,
他真正需要的是爸爸妈妈帮他打开一条探索、求知的路。
那怎么带孩子探索呢?
之前跟大家分享的《与孩子深度交谈》一书中就讲到了一个进行深度谈话的“三个E”原则。
1.拓展:听到孩子的声音,把握住孩子的思维,并加以拓展。
2.探索:超越孩子身边的环境,带他到更大的空间内去探索。
3.评估:以反思和同情的眼光评估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当孩子问:“天上为什么有彩虹?”
你回答:
“你是不是想知道天上的彩虹为什么只会在雨后出现?
你很好奇天生的彩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
给孩子的问题中间加点字,这就是拓展。
当孩子问:“今天会下雨吗?”
你回复:
“天气预报说会下雨,但不知道准不准,你觉得会怎样?”
“你觉得大自然有没有透露出下雨的信息?”
以孩子的问题为圆心,引导他的纵深思考,这就是探索。
当孩子问:“为什么植物是绿色的?”
你回复:
“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是什么让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就是评估。
特别强调一点:
孩子更容易从解释因果关系、提出因果问题中受益。
解决问题之后用正确的方式赞扬孩子
是不是有人想说,夸孩子还有啥对不对的,夸就行了呗!
非也!

这一步做不好,那可相当于在小阴沟里翻船了。

但是,做起来也不难,只需要记住一点: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

比如:

孩子考试进步了:可以说,这一次比上一次进步很多,妈妈看到了这之前你很努力;

写字比以前工整了:可以说,你坚持每天练字,果然有效果,你也很有毅力……

人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是需要不断强化的。

经常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孩子就会逐渐建立起成长型思维。

因为这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他:就算我现在还不行,但是只要我努力,终有一天会从我不行,变成我能行!

PS.大家有想进共学营打卡群的,或者资源打不开的,可以联系CC爸妈客服:

Hi,我是C妈
欢迎加入“CE爸妈学堂”
拒绝摆烂和焦虑
让我们一起智慧陪娃
过好有声有色每一天
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CE爸妈学堂
CC爸妈教育小分队,双减后第一个暑假智慧陪娃训练营,幼小衔接如何准备,小学学习如何过渡,经验/资源/信息/心得/干货分享、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