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初高中重点班的学习环境非常残酷,真正了解后,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初一入学第一次月考后,就将孩子按照成绩分成A、B、C、D四个组。
(这不是搞差别对待吗!)
成绩位于B、C、D区间的,要自己去找接收自己的组长,也就是班级前几名的A。A同意后,就算找到了自己的小组。没找到自己小组的、剩下来的人,等最后由老师安排。
(一个月的时间,孩子还不是很熟悉,再加上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排名靠后的孩子得承受多大心理压力啊!如果孩子属于内向那一挂的,想想就毛骨悚然。)
这样的安排,第一次听到,我的第一反应:
“普通孩子在重点班也太艰难了”。
没想到,后续还有更艰难的。
数学日常练习册,老师不讲,直接对答案。之后把错误率高的题目挑出来,由小组中末位的C或者D上台讲题。
(这不是大型社死吗?)
第一次听营长讲她家孩子在区重点班的这种学习模式,办公室的小伙伴们纷纷摇头:
“之前还考虑要不要花钱送孩子进重点班,送孩子进去受歧视?何必呢!”
尤其是我这佛系老母亲,一贯的观点是:
孩子的学习一定要适当留白,让他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喘口气的空间。把普娃的自尊撕掉,逼他入死地的做法,我是万万不能认可的。
你猜怎么着?打脸来得很快。深入了解后,我们又纷纷倒戈了。
因为,
这种学习模式有一个关键:
C、D上台讲题前,有一个小组讨论环节。
小组里的A、B有责任把C、D不会的题,给他们讲会。
经常是,A、B先进行讨论,碰撞出难题的最优解法,然后分头讲给C、D听,直到他们掌握。
也就是说,C、D上台的表现,代表了整个小组的掌握情况。
在小组模式下,末位的C、D大概率不会社死,反而整个小组能互帮互助,突飞猛进。
忍不住伸大拇指!
这种学习模式把有“史上最牛学习法”之称的费曼学习法玩活了。
之前,一直有个困惑:
为什么每次给孩子讲题,一讲就会,一做就废。
这也是学霸和普娃之间最大的区别。
普娃,你问他会了?他说会了,然后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题,只是换了个场景,换了几个数字,他就又写错了。
学霸说会了的题目,他能举一反三,答对各种变型之后的题目,甚至还能自己出题。
听懂跟学会之间差了什么?
差了四座大山的距离。
1.没有去扣细节。
孩子听懂了,很可能只是明白了个整体、大概,却没有去扣细节,而恰恰是细节决定了成败。
2.没有从理解过渡到记忆
虽然孩子进入高年级,题目越来越复杂,只是理解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概念、细节、注意事项等等牢牢记住。不然,就很容易再犯同类错误。
3.没有应用于实践
看别人切白菜挺简单,轮到自己就要切破手。没有实践的过程,就没有真正的掌握。
4.没有总结提炼背后的逻辑
“这道题要这样思考",很多孩子解题到这一步就结束了,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呢?缺少这一步,他就做不到举一反三。
发现吗?人家重点班的小组制讲题法,就完美了踢开了这四座大山。
孩子都要把题目讲到别人都明白,细节、记忆、实践、逻辑,这些问题都要主动去一一解决。
这种学习方法真心希望所有学校都能推广起来,尤其是希望老师们能看到。
咱们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可以把文章发朋友圈,以己之力传播一下,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帮助孩子:
1.引导孩子整理错题
说实话,小学的知识难度并不大,很多孩子就觉得,我已经会做了,没有必要再整理一遍了!
其实,孩子用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思路,在错题本上完整地写一遍,就是自己给自己讲解一遍的过程。
之前忽略的细节,整理过程中暴露出来了。
这还是一个加深记忆、应用实践的过程。
关于错题整理,之前写过一篇,可以点击下面蓝字补课。
不过,整理错题的同时,要求孩子自己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做些同类题型,可能有点难度,我们可以结合第二招。
2.适当给孩子做一些举一反三练习
大家应该都听过小学奥数《举一反三》这套书。
它被奉为“奥数四大名著”之一,近20年来获得好评无数,很多机构和学校将它作为学奥数的教材,就是因为它格外注重同类型问题的总结、归纳,一步步地引导孩子去弄清这一类题的底层逻辑关系。
这套书遵循的是“母题”的设计思路,孩子把“母题”搞定了,子子孙孙无穷尽的题目就都不在话下。
之前给大家开团的这套《小学奥数举一反三》属于浅奥层次的,适合数学基础还不错的孩子。
(点击图片跳转购买链接)
出版方最近出了一套《小学数学举一反三》难度更加友好,更加贴合课本和小学课堂,比较适合普娃。
(点击图片跳转购买链接)
这两套书都是基于小学数学大纲编写,是课本的延伸和拔高,不论孩子用的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适用。
并且每个年级有讲、有练、有测评,还有「视频讲解」,引导孩子一步步地养成总结规律、思考题目背后底层逻辑的习惯。
平时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适当做一做。
还没有进群的,有售前售后问题的,有需要纪录片资源的,加小助理微信,尽管问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