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给大家分享了一个辅导孩子作业的观点:
眼巴巴的盯着孩子写作业,作业就成了家长的事儿,孩子拖拉、磨蹭、糊弄自然也就难免。从娃的作业现场退出来,老母亲的心梗几率至少会直线下降。孩子的作业,每次我都会帮她检查,然后让她改错。结果倒好,作业交上去,如果有错误得不了A,她反而会怪我,为什么没给她检查出来。如果是老师不用打分的作业,那就另外一个状况了,比如每天写字、读英语。“这个字写得不好,这个发音不准……”,我给她纠错,要么就捂我的嘴,要么就摆一张臭脸,一百个不乐意。给孩子纠错这事,不做不行,做了落埋怨,做的不彻底还落埋怨。老母亲,在家里需要扮演十八个角色,厨师、司机、保姆、洗衣工、服装搭配师、发型整理师、资料整理员……一个13岁的女孩,在跟妈妈激烈争吵后,从十七楼一跃而下,不治身亡。究其原因:妈妈平日里,经常在言语上打击女儿,说女儿比不上别人,做啥啥不行之类。父母总是给孩子纠错,并且给出差评,孩子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印象:在父母面前,我永远一无是处、不够努力、不务正业的。这样的亲子关系下,等到了青春期,矛盾很容易就激化,乃至不可收拾。甚至不用等到青春期。单单给孩子纠错,哪怕态度温和,不给出差评,孩子也会有:“妈妈在我的对立营”的印象。好的亲子关系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在对立关系下,任何教育都难以发挥作用。另外,家长总是给孩子纠错,还剥夺了孩子一项重要的能力:自我纠错的能力。“自我纠错”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孩子天生具有这种能力,他们会利用自己对事物「一致性」的感觉,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能力在六七岁的时候进入发展高峰期,孩子有锻炼这种高级功能的迫切需求,他们期望自主试错-纠正-成长。家长横插一杠,帮孩子纠错,恰恰是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成就感。这就像孩子刚学会了走路,他特想去体验脚踏实地,甚至摔一个屁股墩的感觉,可我们却死死的把他按在儿童椅里,孩子能开心吗!
另外,在看孩子错题的同时,如果我们能多看看孩子正确的题目,把正确的和错误的对照着来看,说不定,更能发现孩子的问题,找到他学习的薄弱点。
还说过纠错问题,家长不要总是盯着错误,那就眼睁睁的看着孩子做错吗?具体可以分成这样三种情况。
这类错误,我们可以给孩子圈定范围:“这边的10道题里有两个错误,你先自己检查一下。”对孩子来说,“你第3题、第6题错了”,这是批评指责,很伤自尊的。他自己发现了、悄悄改正了,孩子的“面子”也就保住了。CC每次自己找出错误,然后火速改掉,就会屁颠屁颠的找我显摆:“我找到了,你看看是不是都对了。”怎么检查啊!不懂得检查方法,孩子的检查就成了“自我欣赏”,他很可能看好多遍都看不出自己的错。平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加法题,倒过来用减法验算,应用题,把答案放进题目验证……这样的检查过程,很耗时、费脑,正好给孩子一个教训:认真写,才能少犯错,才不用费劲再做一遍。写字、读英语,这类作业,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家长说“不好”,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你凭什么说不好,我就觉得很好!”“远香近臭”的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同样的话,老师说的,孩子就爱听,妈妈说的,他就要打个问号。孩子也更希望父母爱他,宠他,而不要变成一个说教者。咱们何必较劲!孩子写字不漂亮、发音不标准,这类问题,我们尽可能地退出来,交给第三方来裁定。
跟读绘本,读的怎样啊?
“需要加油!”
这样的话,家长说出来就是伤害,第三方说出来就是挑战。
扑腾的过程中,她就发现,我为什么没有别人游的远,自己琢磨不透,就来问我,我说:“我来把你的动作拍个视频给你看,你再对比一下网上的标准动作视频。”这种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途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之前说过的“元认知”。不仅知道我学到了什么,还要清楚我要怎么学?我为什么要这样学?这种思维模型下,孩子才会有阶梯式的提升。作业中碰到了认识不清的知识点,家长不要忙着纠错,倒不如让问题飞一会。有阵儿,CC学除法、余数,我发现类似的题,有一道算一道,居然都错了。CC:“对,对,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这个知识点我就没听懂,妈妈,你给我讲一遍吧。”我给她讲了一遍,CC:“你讲的,我明白,可做题的话,我还是不太会。”我问:“这可怎么办呢?”(不是故意的,真心犯愁了!)“妈妈觉得你做得很棒,你能主动承认自己没听懂,还能向别人求助,直到搞懂这个知识点,我觉得你这个思考过程特别棒!”“你主动改错了!做得很好!”(只肯定了孩子的行为)他有了分析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比起家长直接代劳,孩子自我纠错,需要的时间会更漫长,过程会更曲折,孩子的收获也会更大。PS.大家有想进共学营打卡群的,或者资源打不开的,可以联系CC爸妈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