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文里吐槽,10岁的CC最近越来越『不好惹』了。
大人说话,她各种不服。
稍有不顺,就原地化身点燃的炮仗。
「前青春期」的威力可真不容小觑。
办公室的一帮老母亲们,抱团瑟瑟发抖。
其实,早在2018年,就有专家指出了,现在孩子的青春期发育要比40年前提前2年左右。
青春期前兆,在女孩8岁生日之后,男孩9到10岁左右就开始出现了。
只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们身体并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变化,只是体内激素分泌在激增,孩子的神经元在快速建立。
而这些使得孩子的神经呈现兴奋或抑制状态,导致情绪不稳定。
只能说太大意了!
表面看,孩子还是软软糯糯的小孩模样,可她的体内正在经历翻江倒海的震荡,咱们不仅视而不见,还坚持用老套路与孩子相处,也难怪双方都觉得拧巴,谁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之前,提了一嘴《青少年心理报》,它是全国首份关注青少年心灵成长的报纸,是给8-15岁孩子的健康心理指南!
通过阅读的方式,让孩子们从心长大,主动探索内里,给心理注入能量,学会爱自己。
通过实用可行的方法论,教孩子学会自我认知,从容应对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学习考试等等问题。
可是,
亲子间的问题,只有孩子单方面的自我开解还是不够的,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向奔赴。
“爸爸/妈妈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也是头一次当爸爸/妈妈”,
这句话不是我们推脱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是我们“逼自己一把”的动力。
所以,
今天也给爸爸妈妈们找了一本书:《青春期情绪密码》。
它是一本专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所写的教养指南,深入探讨了青春期孩子情绪的多变与复杂,为父母提供了理解和应对孩子情绪的实用方法。
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叛逆?
在书中,美国著名青少年问题心理专家丽莎·达穆尔说:
青少年的情绪,是信号。为人父母一定要看到孩子激烈情绪下的“真实需求”,随时向孩子伸出援手。
孩子为什么不爱跟父母沟通?
丽莎给出的答案是:
父母太爱给建议了,往往孩子们刚说一句话,父母就已经给出了十几个建议。
孩子从对抗转为共情,很简单,父母只需看到孩子情绪下的“真实需求”。
而这本书,就是打破我们的固有认知,让我们看懂孩子的第一步。
《青少年心理报》,孩子阅读为主,家长可以一起看。《青春期情绪密码》让家长更了解孩子。这两方面同时下手,孩子的青春期,就没有怕的。
下面展开介绍一下。
这套报纸的宗旨是:
家长说再多,不如让孩子主动改变。
这是一套由100多位心理教育专家编写,完全从孩子第一视角出发的,聚焦8-15岁孩子的心理成长书。
每月两期,内容几乎囊括了孩子成长路上,会遇到的所有心理问题。
让孩子在百位心理老师的引领下,完成自我认知、自我开解。
【一颗心实验室】,让孩子睁开眼睛看世界,尽览当月值得关注的世界事+中国事。
哲学、艺术、财商教育、历史......用丰富的知识,提升孩子的谈吐、品味。
ps.下单后,赠品第一时间发出,报纸每月定期发出。
《青春期情绪密码》曾在海外荣获《纽约时报》畅销书,还登上了亚马逊青春期心理书籍top1的位置,受到了很多父母的青睐。
很多父母不仅看,还边看边做读书笔记:
这个比喻非常好。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辆汽车,而孩子却只知道加油,却不懂刹车。家长就需要承担起“刹车”的角色来。
书中提到,
从2009年到2019年,持续感到悲伤或绝望的高中生比例从26%跃到37%,与此同时,称严重焦虑的高中生比例从34%上升到44%......
2021年初,急诊部门的研究发现,与2019年初相比,疑似自杀未遂的就诊人数在青春期女孩中增长了51%,在男孩中增长了4%。
不要等到孩子进入高中,咱们摸不到的时候再干预,提前做好功课,才能未雨绸缪。
丽莎在书中很清晰的给家长们指出了一条明路:
她认为
”青少年必须一直感觉良好才算心理健康”是危险的观点,也是很多人对青春期情绪的错误认知。
事实上,心理学上准确并真正有用的情绪健康的定义是:在对的时间有对的感受,并能有效地管理这些感受。
所以,父母不要防护过当,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多经历,既经历快乐、兴奋,也经历平静和安宁,自然,也可以经历暴怒和难受.....
爱之深急之切,谨防父母对孩子的爱反而容易适得其反,把他越推越远。
那如何确认孩子是在对的时间有对的感受,并有效管理感受。
父母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1.孩子是否会有些异样的情绪?
例如在本该悲伤和愤怒的时间,孩子却一反常态的无所谓,这种反常时刻,反而是父母需要密切关注和跟进的。
2.孩子本身是否具备承受各种不适,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成熟的能力。
父母尤其要注意辨认“某一件事是否越过创伤的界限”?
任何强烈的情绪都能促进孩子成长,但创伤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而做出这种辨别的途径,很简单,那就是:沟通。
还没有进群的,有售前售后问题的,有需要纪录片资源的,加小助理微信,尽管问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