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容子
题图 | 网络
插图 | 容子、宣红
版权©️归原作者
2017年8月,我和女儿一起在荷兰旅行,荷兰的大风车、漂亮的木鞋、纯香的奶酪、艳丽的郁金香,特别是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运河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荷兰大风车,本文作者摄于阿姆斯特丹“风车村”
阿姆斯特丹,运河文化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位于荷兰西部艾瑟尔湖西南岸。阿姆斯特丹城市地面低于海平面1-5米,被称作是一座“水下城市”,全靠坚固的堤坝和抽水系统才使城市免遭海水淹没。人们形容荷兰的地名多用“丹”(音译),这个发音为“丹”的字就是指“水坝”的意思。阿姆斯特丹几乎全市所有房屋都使用木桩打地基,故称“木桩撑着的首都”。这充分反映了荷兰是低地国家的特点。
运河文化是荷兰这个国家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阿姆斯特丹有运河165条,桥梁1300多座,真是“处处有水,地地通船,步步即桥”。在5条骨干运河之间,有几十条放射状小运河连接,把城市分割成众多的小块陆地,形成一个个小岛。阿姆斯特丹的街道、商店、教堂和住宅就建在这些小岛上。由于城市居民人多房少,人们便向河上要房。阿姆斯特丹住在“船屋”的人口有2万多户,形成了荷兰首都运河文化的一大特色景观。
阿姆斯特丹市内运河码头一景
我们乘船游览阿姆斯特丹纵横交错的运河风景,刚开始感觉有点像在巴黎乘船游览塞纳河,又有点像在威尼斯乘坐“贡多拉”游览城市水网。但最后的感觉是:不一样!乘船游览阿姆斯特丹运河是一次独特的经历,是无可替代的感觉。
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很美,河边堤坝上有许多美丽建筑,沿河街道绿树成荫。每座桥上的行人见到我们的游船,都招手问好;更有骑自行车的学生会停下车来,站在桥上观望我们,友好地挥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神情。
阿姆斯特丹市区运河上的“船屋”是非常独特的城市景观。这些“船上人家”住在船上,不是为了捕鱼,也不是为了做运输生意,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居住问题。他们买来的船经过船主的精心布置和装饰,成了实用且舒适的“家”。就像有人买车住在“房车”里一样,他们买船住在“船屋”里。当然,这些停泊在运河上的“船屋”,现在有些也在出租,提供给前来阿姆斯特丹旅行的游客体验运河文化的水上生活。
有趣的是,除了年轻人坐在桥上画画写生,还有中年人站在岸边和“船屋”里的人说话聊天,他们就像认识已久的老邻居。运河沿岸一字排开的船屋,五颜六色,装修得很漂亮。有些船屋挂着窗帘,从打开的窗口飘出一角,就像起舞的蝴蝶,和岸上的建筑一起构成阿姆斯特丹的城市风情画。
阿姆斯特丹运河沿岸搭建的“水上人家”
阿姆斯特丹运河上的“船屋”
除了运河景观,能够体现阿姆斯特丹河流文化的另一著名景点,就是位于阿姆斯特丹郊外的“风车村”。荷兰水利资源丰富,河流四通八达,从19世纪开始就已利用风车排水进行生产活动,19世纪时荷兰全国的风车多达9000多架。著名的大风车景点位于市郊“阿姆斯特尔公园”附近,这里的风车不仅多,而且高大,气势宏伟,是摄影爱好者喜欢的打卡地,给人印象深刻。此外,木鞋和奶酪都是荷兰的传统工艺产品,该公园提供制作木鞋的“木屐厂”和制作奶酪的手工作坊供游客参观。
除了乘船游览运河和参观“风车村”,我们还游览了阿姆斯特丹其它一些知名景点,例如水坝广场,王宫及王宫广场,新教堂和老教堂建筑,老城街等。据说当年设计王宫的建筑师雅各布用13659根深达18米的木桩,建造了王宫牢固的地基。这个木桩数字几乎是荷兰学童都知道的,只要在一年365天前加个1,再在后面加个9,就能记住。王宫中心圆屋顶上的风向标的雕刻是“荷兰考克号”船的模型,该船是当年环游世界带回香料和热带特产的著名商船。需要说明的是,王宫现在作为迎宾馆。
两天来,阿姆斯特丹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难忘印象:穿城而过的运河,游船码头上一排排自行车有序地停放在车架上,宏大的自行车场令人惊叹。这种独特的城市景观让我们见识了荷兰。
海牙,有一座国际知名建筑
海牙是荷兰的第三大城市。13世纪时海牙是皇家行宫,后来是总督驻地。1580年,荷兰最早的议会会议在此举行,以后发展为全国的政治中心。19世纪初,荷兰首都从海牙迁往阿姆斯特丹,但王宫、议会、首相府和中央各部仍设在海牙。海牙还是个国际城市,多次国际会议在此召开。联合国的国际法院就设在海牙的“和平宫”。
我们到达海牙后,重点参观了两个地方:一是老皇宫旧址的建筑;二是联合国国际法院所在地“和平宫”。老皇宫建筑仍很气派,保护得很好。因篇幅有限,在此不多说了。“和平宫”因国际法院的知名度较高,在此做个简介。
“和平宫”是一座红褐色建筑,正面朝南,一楼有九个拱形门窗,二楼有九个方形窗;门窗均以黄色涂料勾勒修饰边框;房顶为灰色,呈山墙形状,房顶正中有个细长修饰物,远望修饰物尖顶如针。和平宫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尖塔,东北角的辅塔较小,西南角的主塔高大气派。和平宫具有欧式城堡建筑风格,整体外形显得古朴典雅,端庄稳重,在蓝天白云下巍巍屹立。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在海牙设立过国际常设法庭,当时由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捐款150万美元兴建和平宫,许多建筑材料,如大理石等由一些国家捐赠。中国捐赠的是一只比人还高的景泰蓝大花瓶。“和平宫”建成后,联合国的国际法院设在和平宫的一楼。
我们去参观时,只能外观和平宫,无法入内。和平宫正前方院子里是绿茵大草坪,南面院门外有一个圆形大花坛。有趣的是,花坛里没有鲜花,而是长满高高的黄草,这种植物我不知叫什么名,柔软细密毛茸茸,并不难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荷兰海牙“和平宫”(联合国国际法院所在地)
鹿特丹,自行车王国
从阿姆斯特丹出发,经海牙来到鹿特丹,经过这几站的游览观光,我们对荷兰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荷兰不仅是风车王国、郁金香王国,还是自行车王国。当然,我不会忘记:欧洲著名画家梵高是荷兰人,他出生在荷兰乡村津德尔特。
鹿特丹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位于莱茵河下游马斯河沿岸,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鹿特丹市内的河道很多,有各种各样的船只停泊河边。在乡村,在河畔,在桥边,荷兰独特的风车随处可见,构成一幅幅如画的景色。
在鹿特丹旅行,耳闻种种介绍,目睹河流纵横、港口繁荣,看到大自然与城市融合,水域风光与河岸景观辉映,感到赏心悦目,深刻体会到河流是城市发展之源,港口是城市发展之本。
荷兰鹿特丹,河边的建筑
鹿特丹市内交通十分方便,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和各类船只。乘车者常要过桥、过河,在河网里穿梭行驶。街道上奔驰的汽车有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产的。由于荷兰的自然环境比较特殊,水网密布,码头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过桥、上船,外出时经常骑自行车。因此在荷兰、在鹿特丹,自行车之多不足为奇,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司空见惯。
鹿特丹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居民生活不仅有浓郁的市井文化气息,还富有充分享受休闲时间的乐趣。经常可见男女青年结伴,年轻父母带着幼小的孩子,甚至中老年人全家,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公园、电影院和音乐厅。去春游,去秋游,去打球,去游泳,去野餐……骑着自行车外出,既环保又健身;既方便又自在,荷兰人骑自行车,男女老少都其乐融融。骑自行车是鹿特丹的一道美丽风景。
鹿特丹市的大市场,附近就是“现代建筑试验场”
到达鹿特丹后,我们先到一家颇有名气的室内大市场逛了逛,顺便解决午餐问题。这个大市场建筑的外观很现代,前来购物的客人不少,熙熙攘攘,因建筑设计是上下通透,左右宽敞,所以光线很好,空气流通。市场中有各种蔬菜水果、鱼类肉类,还有各色面包点心、坚果小吃、奶酪调料等,品种繁多齐全,让人目不暇接。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市场还提供各种热餐,从热菜到热汤,从热面到热饼……应有尽有,让我们挑花了眼,不知买哪种好。最后,我和女儿商量决定,买一大碗热面汤,买一个热乎乎的包馅大卷饼(像是土耳其卷饼),再买一份热炒菜,还买了水果,两人分着吃,结果吃得很饱、很可口。
荷兰各地自行车之多,这么多的自行车,怎么停放,如何管理?这引起了我们好奇。我们发现,荷兰人很聪明,也很有秩序,在公共场所总是很自觉地按照指定地点,把自行车整齐地停放在停车场。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码头上,有两个很大的自行车停车场;在鹿特丹“现代建筑试验场”的大市场外面,也有一个较大的自行车停车场。在这些停车场,都有可停放两层自行车的架位设施,既节约空间,又整齐美观。远远望去,整齐划一的自行车停车场很壮观,很气派,令人刮目相看。怪不得荷兰明信片上常用自行车停车场作为摄影风景画面,的确很漂亮!
鹿特丹大市场外的自行车停车场,此图来源网络
鹿特丹市区街道整齐清洁,最大的特点是居民住户的窗台上都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欧洲港口花园城市。在郊区有许多菜园和花圃,种植各种蔬菜和花卉。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供应极大丰富,出售的货物大部分是来自欧共体的产品。各国风味的餐馆、酒家、快餐店鳞次栉比,还有华侨餐馆供应地道的中餐。来到鹿特丹,不妨像荷兰人那样,骑上自行车到处去自由地兜风转转,一定会让你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奇。
鹿特丹的奇特建筑
在鹿特丹的老城区,许多街道路面还是用石头铺成,保留着数百年前的风貌。但是,鹿特丹的城市规划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布局建设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荷兰已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步入鹿特丹,置身于一座新兴大城市,建筑基本上是战后新建的,外观新颖别致,大多为西欧风格,造型独特,异彩纷呈。市区有规模宏大的车站、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贸易中心。
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距离吃午餐的大市场几步之遥的地方,有几座造型奇特、非常别致的建筑,让我们大饱眼福。在大市场出口的左手边,有一栋白色楼房,用几个大大的鲜黄色水管作为外观装饰,从顶楼贯至楼下。这栋楼叫“水管屋”,很独特,也很有情趣。在“水管屋”的旁边,有一座灰色的圆柱形楼房,叫“铅笔屋”,高高的楼顶尖就像一支铅笔的笔尖,很有特色,给人以丰富想象。在这两座楼的附近,还有一排外贴面为黄色的房屋,叫“立体方块屋”,以不可思议的倾斜角度耸立着,新奇前卫,堪称翘楚。
鹿特丹“现代建筑试验场”的“铅笔屋”
鹿特丹“现代建筑试验场”的“立体方块屋”
这片区域,被称作是鹿特丹的“现代建筑试验场”,是专供来自各地的游人参观。难怪导游安排我们到旁边的大市场逛逛,吃罢午餐又在“试验场”参观颇有特色的建筑,让我们体验到这座城市的奇特。
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几何型状的设计理念,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给游客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视觉体验。从城市建筑文化来说,鹿特丹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以及保护百年老建筑的经验,很值得学习。
鹿特丹城市建筑一景,夜景
鹿特丹许多居民家庭在假日里出游,喜欢开自驾车同行,他们的汽车顶上可以携带自行车,到达目的地后改骑自行车漫游,十分自由方便。来荷兰自助游的朋友们,请你们不妨也体验一下自行车王国的乐趣吧。
(记:2024年10月写于上海,部分内容选自作者2019年版散文集《故乡在何方》。注:本文图片由作者及好友宣红女士拍摄提供。)
容子,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上海微小说学会会员。于1985年《特区文学》第4期发表日本中篇小说译文《破产制造者》;1991年合著出版《中外文艺家及名作辞典》;2023年9月25日和2024年3月29日分别在《文学报》新媒体发表日本小说《凶恶的雾》(森村诚一《青春的证明》第一部)和日本民间故事《岛沉》译作。2013年出版“母女诗歌集”《远方的梦》;2014年出版散文集《走出国门》(海外篇)、《守望家园》(国内篇);2019年10月出版散文集《故乡在何方》;2022年3月出版文选集《五色花》;2022年8月出版纪实文集《风从海上来》。近年来在多个报刊和新媒体上发表过散文、随笔、纪实文、短篇小说、短篇译文等。
【多彩世界(续)】容子 | 人偶,鲜花,蝴蝶,音乐与爱情故事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