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我终于拿到了澳洲打工度假的签证,怀着很多期待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6月中旬,我搭了十个小时的飞机,来到了墨尔本。新环境带来的憧憬和冲劲,让我在墨尔本的生活如鱼得水,直到我开始准备续签。
7月,我从维州离开,来到了南澳偏远地区的一个小镇,也正式进入了找工作的漫长阶段——这个揾工困境,超乎我的想象。那时候我常常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应该留在城市继续当导游呢?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续签呢?是不是应该转学签呢?
对比过去,我在国内一直在大城市工作,没有吃过很多找工作的苦。事实上,还没有大学毕业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写作,为成为一个写作者做好了准备。临近毕业,我已经有了很多投稿资源,知道自己不会饿死。哪怕稿子被拒,我也可以继续投,总有机构会愿意接收我的稿件,我不为生存而困扰。
但来到澳洲,我的生活却是需要为生存而发愁,是真的「有上顿没下顿」。直到8月底,我才开始进厂续签。在此之前,我当过有点类似清洁工的护工(support worker),也在咖啡厅当过服务员。可由于工时不够,我总是「捉襟见肘」,交完房租和买了食物之后,就没有更多的存款了。
8月底,在等待了三周之后,我进入了海鲜厂当女工,终于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这里的工作就是手部劳动(处理各种海鲜),第一周对我来说尤为痛苦,手痛得拿不起勺子。蓝领生活就这样展现在我的面前,不需要多厉害的语言,只需要不停地劳动,做好流水线的一颗螺丝钉。
9月底,我也接到了粮食厂的通知,开始进入了第二个厂。我的工时开始变多,上午海鲜厂,下午粮食厂。没错,收入是越来越多,我的身体也越来越适应了。手部的疼痛越来越少;我还是会痛,但不频繁了。我似乎接受了「蓝领」的身份认同。
但由于这些工作不需要「思考」,我可以一边保持手部劳动一边想自己的未来:现在的我,这么努力工作,是为了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海鲜厂/粮食厂女工吗?我要一辈子做蓝领吗?蓝领真的适合我吗?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由于公司破产或者职业疲惫等等原因,不少都市白领都在思考进行职业转型,这也导致白领与蓝领的界限正在模糊。白天白领,晚上蓝领,两种职业的转换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让自己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决定跟大家聊聊我的故事,以及在就业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第一,打工度假签证的介绍。打工度假签证有很多种类型,大部分人只知道澳洲和新西兰的打工度假签证,但其实还有一些在其他国家类似打工度假的签证,如「互惠生」项目。
第二,租房和揾工的困境。国外在租房和找工作,和国内有很多不同。国内强调「走后门」,表示有关系可以更好找工作。但在国外,职场也同样强调「人脉」,会需要有过往工作的推荐信,以及工资流水等等。尤其是国外的偏远地区,由于地少人多,如果工作能力差,个体会被老板讲坏话到人尽皆知。
第三,巨大的生活差异。人在国外生活,首先必须接受一件事,就是「没有夜生活」。更准确地说,这种夜生活是给当地人准备的,不太适合外国人。以墨尔本为例,下午大概三四点,很多餐厅关门。又以我所在的偏远地区为例,六点之后,整条街都空了;不过即使是六点之前,这个城市常年都是看不到人的状态(毕竟人少)。
第四,工作环境的思考。国外没有复杂的职场文化,很少出现「同事恶意竞争」的情况,也没有「过度内卷」的状态。时间一到,人人下班。时间未到,大家也会在最后一个小时消极怠工。在国外工作的常态,就是「不想工作」。另外,澳洲上午和下午有固定休息时间(带薪摸鱼),员工休息室也有免费牛奶和饼干——不得不承认,福利确实是好。
第五,蓝领与白领的身份认同。来到澳洲之后,我才发现欧美背包客从小就干蓝领,而且干得「出神入化」。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没有这种「蓝领文化」,而是常常以「办公室」为方向。当我们去做蓝领的时候,困境不是在身体承受能力,反而是人的认知——做蓝领,是一件丢人的事吗?
1. 活动主题:白领与蓝领(故事分享、答疑)
2. 活动时间:1月6日(周六) 15:30 - 17:30
3. 活动地点:腾讯会议(报名后建群通知)
5. 报名费用:20元/人
6. 报名方式:
如果这个分享会打动了你,欢迎你联系我(微信号tracy8888tracy),这个分享会在1月6日下午开始进行。以下是我的联系方式,欢迎扫描添加:
下面是我的故事:
作者
记者,关注性别议题和残障议题。
支持写作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愿意支持我参与不同议题的讨论,帮助我在创作这条道路上前行,欢迎你赞赏我的文章,提供一些小额资金给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