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小器晚成
学会骑车、开车和蛙泳,对于很多人来说轻而易举,我却吃过不少苦头,至今还历历在目。
骑自行车,小孩更容易学会。但在我的儿时很少见过自行车,更不要奢谈学骑车了。直到而立之年,才有了学骑车的经历。
1982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党校任教。成家后住在卫校,夫人的单位。两校相距四五里路,没有公交车。我上下班早出晚归,全靠步行,单程半个小时左右。1984年孩子出生,开始了我们最艰难的日子。为了缩短上下班路途的时间,我决定学骑车。
学骑车,首先得有自己的车。上世纪八十年代,国产自行车最响的品牌,一个叫“永久”,一个叫“凤凰”,都是上海生产的,不仅价格很高,还须凭票购买。我们找关系买了一辆“永久”二六自行车(车轮直径26英寸),花了160多块钱,比我三个月的工资还多一点。
当时卫校旁边是体校,那里有一个大操场,全是泥土地面。这是学车的绝佳之地,如果摔倒,不容易伤人伤车。夫人当师傅,教我先学滑行再学上车。经过大约一个星期的练习,基本可以在滑行中右腿从后面跨过坐垫上车,偶尔也可以从前面跨过横杠上车。在操场上又练了几天,转入“道路驾驶”。
从家里出门,到卫校大门,要经过长约三四十米的场地,这有利于滑行上车。早晨进进出出的人比较多,加上有些紧张,经常滑行到大门口还上不了车。我也顾不了尴尬不尴尬,推着车,出大门,过马路,等到前后五六米没车没人,再滑行上车。好不容易骑上车了,更是小心慢行,右手随时准备捏刹(后刹。现在多为左手后刹)。
像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才算比较熟练了。期间出过一次事故。那天早晨上班途中,由于避让行人,碰翻了一个帅哥手提的菜篮子,鸡蛋碎了一地,我只好道歉并赔钱。经历了这件事,我的胆子更小,此后再未出过这类事故。
学会了骑车,才感受到自行车带来的便利。等孩子快满两岁,在车的横杠上安了坐椅。骑车出门,前一个,后一个,这辆“永久”成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交通工具。再后来,夫人买了一辆“凤凰”女式车。孩子上初中,也为他买了一辆轻便车。我们一家出行,已是小小车队。这种情形持续的时间很短,因为孩子到了初中,更喜欢跟他的同学一起玩。
骑车代步、健身、游玩,曾经是我们的一大乐趣,持续了十几年时间。到本世纪初,孩子上大学不在身边,公共交通越来越便利,骑车也就越来越少了,逐渐以走路、爬山作为短途出行与运动健身的主要方式。我们曾经视为“至爱”的自行车,先后送给了亲朋好友。
直到2021年3月28日,我才“重操旧业”。那时我们来深圳快两年,看到满街的共享单车,于是起了骑车的念头。从那天起,只要在深圳,几乎每天都要骑行至少一两公里。巧合的是,一年后,按照有关规定,70周岁以上的机动车驾驶人在更换驾驶证时,必须测试记忆力、判断力、反应力,测试方法与驾考的科目一相同。我想,骑车是实际操作中的“三力测试”,这与开车中的“三力测试”非常相似。
学骑车是为了儿子,学开车则是为了孙女。
夫人是教师也是医生,退休后到广东打工,先在江门,后在广州。我是2014年底办理退休手续的。退休前的两三年,按照当时的政策“退居二线”,我不用上班了。于是,2012年春节前夕来到广州与夫人团聚。
这年春节,儿子儿媳是来广州过的。闲聊中,儿子说迟早会有孩子,以后为了方便接送上下学,希望我趁还比较年轻学会开车。这是我从未想过的。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决定试一试。2012年4月初,我到广州的驾校正式报名,5月24日首次坐上教练车,由此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艰难“考程”!
按照驾考流程,先后参加了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的考试。
科目一是交通法规和驾驶常识等理论考试,计算机答题,没有考试次数的限制。6月20日参加科目一考试,卷面满分100分,我得了99分,顺利过了第一关。
科目二是场地驾驶技能考试,分为两个部分,可以各考五次,每次可以当场补考一次。第一部分是两个桩位之间的移库,俗称“桩考”。8月15日首考未过,10月6日再考合格。
科目二的第二部分,有两个必考项,即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一个选考项,即从七个项目中随机抽考一项。这部分考试简称“九选三”。本来预约了11月底考试,考前三天被取消。不久得知,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行驾考新规。
新规对于科目二主要有两大改变。一是取消地面标杆,改为地面标线。这就更加贴近实际道路场景,增强了实用性,但同时也加大了学习难度。二是将原来的“桩考”由移库改为倒车入库;将“九选三”改为“四必考”,即保留原来的两个必考项,增加曲线行驶、直角转弯,并加大了考试难度。
2013年1月22日,首次参加“四必考”,未能通过。其后不久回到湖北武汉,过完春节就到2月下旬了。3月上旬孙女出生后,我对驾考完全无暇顾及。直到5月11日才再次到广州,练了一个全天和两个上午,15日顺利通过“四必考”,科目二终于全部过关。
那时的驾考,在科目二考试合格之后还有一个项目——考长途。5月23日,教练带我们四个学员从广州出发,到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次日返回,往返全程大约600公里。每个学员考试里程40公里,另外加开35公里。这个项目实际上就是道路练车,包括上下高速,考试结果为合格。
科目三是道路驾驶技能和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也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道路驾驶技能考试,俗称“路考”。像科目二一样,路考也可以考五次,每次可以当场补考一次。万万没有想到,我的路考栽了四次跟头,至今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那时广州的路考,考官(交警)坐在考试车的副驾驶位,考试全程均由他发令、评判。最头疼的是,我所参加的路考,地点设在广(州)汕(头)公路大观路,这是广州市内车流量大、路况复杂的路段,考试时间安排在交通繁忙的上午九点左右。广州路考的其它考点与此类似。因此,那几年广州“驾考难”在全国是有名的。从10月25日到次年3月5日,我先后参加了四次路考,均告失败。最可悲的是第三次,考试结束靠右停车,由于车身稍稍有点偏斜,右后侧与道路右边缘线的距离不在合格范围内。我真的是欲哭无泪,我的教练更是替我惋惜。
第四次路考之后不久得到通知:广州市从2014年4月16日开始,由“人工路考”改为“电子路考”。也就是在路考的全过程中,由计算机系统发出指令,总成绩的80%由计算机评判;另外的20%由随车的考官评判,主要是安全意识方面的项目,比如观察路口和倒后镜等。考试内容调整为起步、直线行驶、加减挡、变道、路口左右转、调头、通过人行横道、会车、超车等16个必考项目,全程不少于3公里。对此,我也不知是祸是福。但凭直觉,电子路考的评判应该更为客观。
此后,按照电子路考的要求,于4月上旬练过两个上午。时隔五个多月之后,才预约第五次路考,时间在9月底。9月21日,我在武汉坐高铁来到广州。从第二天开始,连续练车7个晚上,主要在广汕公路大观路。
2014年9月29日,是我难以忘怀的日子。那天参加第五次路考,地点在大观路段。这是我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失败,前面的考试成绩全部作废。头一天,儿子给我打电话说,武汉路考是在一个封闭路段,没有社会车辆,这次考不过就回武汉重新再考。虽说这给了我些许安慰,但若真的从头再来,那就输得太惨了!
上午九点刚过,我心怀忐忑地坐上了考试车的驾驶位,考官坐在副驾驶位。我按照计算机系统的指令,一个一个地完成规定项目。但在通过路口时,由于礼让行人,踩刹车过重,被计算机系统直接判为不合格,不得不补考一次。这就真的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我感觉失败已难以避免,精神上反而完全放松了。我按照指令,所考项目一个一个地过关,竟然十分顺利地结束了考试。听到电脑语音“成绩合格”,心想“我总算熬过来了!”多年以后,听到一首歌里唱道:“等我熬过了这所有的苦,想找个地方开始放声大哭”,我立马回到了那时的心境!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几次接到亲友的询问电话,我都告知“不合格”,然后听到的当然是安慰的话。回到住处,夫人是第一个得知真相的。
后来,我对练车天数作过统计。科目二:25个上午,6个下午,7个全天。科目三:18个上午,8个下午,7个晚上。练车总里程,包括考长途,估计超过了1000公里。为了弥补我的教练的亏损,给了他1000元汽油费。
科目三的另一部分是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时间在11月10日上午,考试成绩为满分。考试结束后,考场成为颁证现场。驾驶证到手,离我60周岁生日只差几天!
考驾照走了不少弯路,对于我来说,或许是必经之路,或许避免了此后更多的弯路。开车的这十年间,仅发生过屈指可数的轻微剐蹭擦碰。每忆至此,觉得那么多的苦头没有白吃。
我学蛙泳也与儿子有关,夸张点说,是被他拉下水的。
我儿时就会游泳,这得益于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我的故乡在湖北省鄂州市的平原湖区。我家的房子在河边,屋前是耕地,再往前是湖泊;屋后是河流,再往后也是耕地、湖泊。我满10岁那年的夏天,家乡发大水,我们一群孩子天天泡在水里,游着游着就会了。那时我们不叫游泳,叫作“打爬球”;也不懂什么“泳姿”,只会侧着身子游。后来才知道,四大竞技泳姿(自由泳、仰泳、蛙泳、蝶泳)之外的都被称作野泳泳姿,我的泳姿与其中的“侧泳”基本相同。自从离开了故乡,没有了水乡的坏境,也就几乎没再游泳了。
时光飞逝,转眼间来到了2023年,我已虚岁七十。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早已逝去,浓密的满头青丝逐渐稀疏且花白。
为了我的健康,儿子几次跟我讲游泳的好处。但我认为,多年来一直坚持体育锻炼,不一定非得游泳。11月5日吃完晚饭,儿子又说到游泳,要我今晚就去试试,我同意了。他为我准备了泳裤泳帽泳镜,开车来到附近的深圳莲花体育中心。这里有恒温游泳馆,水温27℃左右。我先坐在池边,反复浇湿全身以适应水温,然后慢慢下到水里。顿时感觉冷到了骨子里,真真切切地“瑟瑟发抖”。我在浅水区来回走动,而不是游动。看到别人都是比较规范的泳姿,我哪好意思“侧泳”?在水里呆了大约一二十分钟,由于运动量不够,寒冷的感觉一直没有减轻。好在游泳馆下班时间快到了,开始清场。我小心翼翼地从扶梯爬出泳池,用热水冲洗了十分钟左右,全身才完全暖和。回到家,吞了几颗速效感冒胶囊,所幸第二天平安无事。
我想应该接受儿子的建议,决定游一段时间再看。我的目标是学会蛙泳中的“平蛙”。这是泳池中最常见的泳姿。由于平蛙消耗体能较少、入门比较容易,很适合老年人,因此也被称为“老年蛙”。我主要通过反复观看平蛙的各种教学视频,在“看”和“游”中慢慢领悟,有时也得到儿子的指点。从11月6日至12月9日,在这34天里游了26天(次),对于平蛙的规范动作已基本掌握。但还不会抬头换气,头部一出水面就身体下沉,因此只能憋着气在水下游。12月9日发生呛水,导致肺部轻微感染,咳嗽不止,不得不停下来。
这一停就是四个多月,直到今年4月15日才恢复游泳。游到第5天(次),我居然可以抬头换气了!泳道50米长,需要中途停歇一两分钟。学会抬头换气后游到第6天(次),可以连续游完50米。从开始学习蛙泳到5月19日,总共游了42天(次)。
在这42天里,除了一次呛水,还有过两次较严重的疼痛。一次是游了大约两个星期,髋关节(大腿根部)疼得厉害,甚至影响走路。这是由于蹬腿用力过猛导致的,只好游一天歇两天,蹬腿尽量轻一点。再一次是在学会了抬头换气之后不久,出现肩关节疼痛,双手上举困难。先以为是肩周炎,实际上是由于双臂划水用力过猛导致的,只好划水时用力小一点。这两次疼痛,说明以前这两个部位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完全恢复之后,腿部和臂部无论怎么用力,都没再疼过。
5月20日,凭体检报告办了老年人半年卡,期间不限天数及次数。我计划每月游20天,也就是游泳天数占到三分之二。执行计划的结果,每个月都如数完成或超额完成。
在运动量方面,我以舒适为度,量力而行。如果是天天游,没有间隔,每天一般游5个来回即500米,每游50米休息一两分钟,总耗时30分钟左右。如果有间隔,就在间隔后的第一天增加100米。这在游泳队伍中无疑是低水平。这主要是由于髋关节、踝关节的柔韧度、灵活度不够,体能也跟不上,因此游不快、游不远。这需要长期坚持锻炼才能逐渐改善。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游泳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不是参加比赛。因此,游泳的最佳状态不在追求时长、速度与距离,而在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收获愉悦与健康。
经过这一年时间的游泳体验(虽然前半年断断续续),我感觉有三个变化。一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强了,不容易感冒;二是腰椎颈椎得到了锻炼,以前偶有疼痛感,现在基本消失;三是腿脚灵便多了,这是最明显的感觉。一年前,上下台阶时,自感腿脚有些僵硬,因此特别小心,谨防摔跤。现在没有了那种感觉,上下台阶很轻松。
我的体育运动目标之一,是活到老游到老。在深圳莲花体育中心的游泳队伍中,年纪最大的爷爷奶奶都在90岁左右。如果老天再给我10年,游到80岁应该是没有悬念的。
在我成为父亲的这40年间,而立之年学会了骑车,花甲之年学会了开车,古稀之年学会了蛙泳,可谓“小器晚成”。回首这段往事,虽有心酸,倒也觉得有趣。今录于此,作为我70周岁生日的小小礼物。
蹉跎老三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