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最真实的产业园区行业
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董事长、科辰资本董事长......拥有多重身份傍身的他,还有另外一个经营职务—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创”)总经理。
9月底,我在杨创的会议室里见到了他。入行30年,在杨创深耕了24年,这两串数字串起了我对谢吉华的第一印象。
作为一个带领杨创从0到1,从1到100的顶尖操盘手,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谢吉华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勇于开拓的精神,不断带领着杨创走向一个又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巅峰。
从国内第一个在大学周边建的孵化器,到全国首单科创主题公募REIT——招商科创孵化器REIT的获批,再到迈向两个“100”的目标,杨创的每一步都坚实而稳健。
但是,随着产业发展逐步迈入深水区,科创之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边是技术突破难,一边是内卷不断,在多重压力之下,杨创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得科创者,得天下”,谢吉华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为了推动科创事业的发展,其实早在1998年,上海就出台了科创十八条,这是国内首个由地方政府发布,旨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为上海接下来的科创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也明确提出了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鼓励上海努力走在科创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就这样,在政策和领导人的积极引领下,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浪潮被推向了新高度。
但现在,整个市场都在持续收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在专业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上,又或是在相关针对性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科创的可持续发展动力都比较欠缺。
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早期,市场中就出现了大量 “扶持初创企业”名义的众创空间。然而,这些众创空间并不具备长期主义,难以真正推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其实,当时的众创空间之所以能够如鱼得水,主要还是因为过去企业多载体少,市场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卖方为主导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载体不用花费太多精力,也能吸引一大批企业为此买单。
可现在市场的风向变了,供需关系也变了,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了大量众创空间失去了原有的市场需求与去化能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面积空置的现象。
另外,现在的企业对载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基础服务早已没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资金资源、应用场景,以及更加专业的技术支持。
究其根本,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企业数量稀缺。作为初创企业成长摇篮的孵化器,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加注更多的资源资本,以及相关的利好政策,以确保市场拥有足够的规模。
因为,只有企业足够多,稳住了基本盘,才能保证载体、保证企业有活下去的可能。但现在,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孵化器必然会经历一段很长时间的阵痛期。
改变,是当下孵化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早期,我们更多依赖于外部技术的引进;时至今日,这种红利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必须自力更生,靠自己实现科技创新。
当然,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一簇而就的,除了需要具备自我创新能力之外,还离不开人才、技术、资本、资源等众多能力的加持,尤其是资本。
现在,整个市场都在处于持续收缩的状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
所以,对于孵化器来说,与资本端的深度融合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这其中,真正考验的就是孵化器是否具备驾驭资本的能力。
放眼当下的科创行业,但凡活得下来,还活得不错的孵化器,都是与资本紧密相连的。
其实,杨创很早就已经开始涉足金融领域了。
2005年,杨创成立了金融事业部,与区财政、国开行上海分行合作,推出了“统借统还融资服务平台”,专门针对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填补了当时的市场空白,标志着其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初步探索;2009年,待政策放开后,杨创果断将金融事业部翻牌成立为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了第一家由孵化器作为主发起人的小额贷款公司——杨浦科诚小贷;2010年,杨创成立了首支由科技部引导基金参股的创业投资基金——寅福基金,进一步深耕金融市场。
就在今年9月,由杨创作为原始权益人发起的招商科创孵化器REIT成功获得批复,正式成为全国首单科创主题公募REIT,标志着其在资本领域的又一次创新探索。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REITs发行之前,杨创内部曾面临过非常多的抉择与挑战。
一边是当前的LPR处于低位,通过REITs融资相较于银行贷款在收益上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一边是REITs对可供分配收益的高标准,意味着运管团队在运营上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政策的窗口往往转瞬即逝,一旦错过,可能就没有发行REITs的机会了。”谢吉华语重心长地指出。
面对内部的质疑和反对,谢吉华毅然决然地推动了REITs的发行,这不仅彰显了杨创在资本运作上的决心与远见,也标志着其向资本化转型的历史性跨越。
因为在谢吉华看来,无论是构建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还是打造科技服务,如果不积极与资本融合,机会就会越来越远。
当然,除了资本这一关键因素之外,想要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服务初创企业的孵化器,杨创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发现,近些年企业的需求是在不断攀升的。
产业发展初期,我们更多是“拿来主义”,在服务方面的需求并不强烈;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蓬勃发展,初创企业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企业所需要的服务也是不同的。因此,这些年来,杨创一直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以满足初创企业对服务的高标准高要求。
与此同时,在科创领域,创新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关于创新,其实一直深深刻在杨创的骨子里。作为国内首个在大学周边建立的孵化器,杨创自诞生之日起就携带了不断创新、持续突破的基因。
因为杨创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屹立不倒;只有勇于挑战、不断迭代,才能把握住机会。
当前,中国孵化器正在经历从企业孵化向产业孵化的转变,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产业生态系统,杨创选择从技术要素市场切入,并先后创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以及科辰资本这三大平台。
随着三大平台的逐步到位,杨创在服务领域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不仅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也解决了孵化器自身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杨创已成长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科技服务集团企业。
实现了从264万初始资金到40亿元资产规模的华丽转身;昔日6000平方米的旧厂房,也早已蜕变成为总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的3栋现代化办公楼。
明年,杨创将正式开启第三轮创业征程,立志达成“双百”目标:即运营管理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募集资本超100亿元。
当然,达成目标不是空喊口号,需要杨创持之以恒地推动变革。
这种变革绝不是在经营理论层面的浅尝辄止,而是需要从“木桶理论”进行深度革新,将个体的“我”融入集体的“我们”之中。
想要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追求更大的规模,杨创必须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体系,持续为上海、为全国科创注入活力。
2024年度方升榜发布!产业化与专业化国有平台成为主旋律
产业纵横,奔向下一个十年
园区崩掉的,何止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