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概况 ·
东亚现代人的由来是当今学术界与公众聚焦的热点问题。经过系统调查与科学发掘研究的四川濛溪河遗址群,为揭开这个长期论争的谜底提供了全新证据。濛溪河遗址群分布在四川省资阳市,川东丘陵地区,沱江支流濛溪河沿河两岸。2021年9月,洪水冲垮濛溪河遗址群的第1地点(即濛溪河遗址)所在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人员踏查发现这处面临洪水严重威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2023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24年开展第一次主动性发掘;并同步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极为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以及大量古环境与年代学等科学信息。
图一 濛溪河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
位置图与地貌远景
图二 濛溪河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
工作区域航拍及功能区划分
一
工作方法与经过
面对濛溪河遗址极为罕见饱水环境下极为难得的大量有机质材料与旧石器文化遗存,考古队及时调整学术目标,采用科学系统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组建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团队,同步开展多学科取样与综合研究:
1.坚持学术问题导向,科学发掘,系统取样。发掘伊始考古队即课题意识明确,以探讨现代人在四川盆地的出现为目标,在抢救性考古阶段的第一时间就邀请环境、年代和植物考古专家到现场指导,并试行系统的全收集全浮选模式,即对文化层的所有土均作为环境、年代、埋藏学、植物考古等多学科样品收集并同步分析,得以及时把握关键课题并发现大量珍贵信息。目前已系统收集近2万份(约20万升)土样,已发现遗物包括3万余件石器和18万件动物化石及碎屑,6万余颗(件)植物种子,2千余树木相关遗存。其中涉及的动植物广谱利用、木器制作、刻划、穿孔等行为是同期国内外罕见。
2.坚持多学科综合研究,不同团队深度融合。持续加深与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及英国、法国等10余家科研单位20余支国内外权威专家团队的交流合作,系统开展年代学、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埋藏学等多学科研究,有力保障了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对第一地点开展的年代学研究为例,通过碳14、光释光和铀系等多种手段,确定其处在距今约8-6万年,处在早期现代人演化关键阶段。
图三 多学科合作团队
3.坚持保护同步,探索展示利用新模式。遗址特殊的埋藏环境在保留大量珍贵的有机质信息的同时,也导致遗址面临随时被水淹没的困境和木质遗物保护的难题。考古队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尽全力构建了遗址系统性保护体系,科学有序地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搭建临时陈列室(微型“博物馆”)以探索发掘阶段的展示利用模式。
二
主要发现
1.在中国南方大型砾石石器分布区内揭示出多个硅质岩小石器遗址群,展现了晚更新世早期人类的栖居形态
系统调查与科学发掘显示:在沱江流域,以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为中心的25千米范围内新发现与遗址文化面貌基本一致的遗址点40余处,另外在直线距离100千米外的涪江流域发现文化面貌相近的遗址点30余处,构成了跨流域的、数量超过70处的硅质岩小石器遗址群。基于对周边遗址及多个剖面的测年和石器整理分析,初步判断该遗址群主体年代在距今约5~10万年,主要文化面貌是以硅化木作为主要原料制作以刮削器为主的小型石器组合,部分加工精细,主要分布在大河的小支流所在的拔河相对较低的浅丘地貌区,形成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共同特征的新型旧石器文化及遗址群落,清楚地展现出中国南方早期现代人出现与发展阶段的栖居形态特点。
图四 资阳市濛溪河遗址群
图五 涪江流域(遂宁市、绵阳市)同文化类型的遗址群
2.多学科研究助力,中国南方早期现代人行为特征得以确认
依据跨学科综合研究手段,确认多项展现早期现代人行为特征的考古学证据:
专注硅质岩小型工具制作与应用。与东亚地区已有证据一致,濛溪河旧石器组合的突出特点是偏好硅质岩原料的使用,精细生产与当地广泛分布的大型砾石工业面貌截然不同的细小工具组合。
图六 部分出土石器
对有机质材料的早期加工利用。发现较多木器、骨器,其中木器是国际罕见的对早期木质材料利用的实证,和骨器共同显示了东亚古人类对有机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多样化的资源利用策略。
图七 濛溪河及全世界其它发现木器的旧石器遗址
图八 带砍切痕的木头
图九 部分出土骨器
象征行为的系统出现。发现较多在石头、动物骨骼、植物果实上的刻划痕迹,部分痕迹成组成排、比较复杂;发现穿孔的动物化石和橡果,并发现有人工痕迹的赭石;是在中国、东亚地区首次集中、系统性出现的象征性行为证据,展现了东亚古人类意识及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图十 系统刻划痕迹
图十一 穿孔骨片
图十二 穿孔橡果
图十三 有人工痕迹的赭石
3.动植物资源广泛利用的确切证据,尤其是植物遗存,丰富程度前所未见
多学科研究显示,遗址出土动植物类型多样,包括大型食肉类(熊、虎等)、水生动物(鱼、鳖等)和鸟类等本阶段罕见动物类型,已鉴定出的37科53属植物中包括浆果类(葡萄、乌蔹莓等)、坚果类(核桃、橡果等)以及其他大量人类可食用的植物类型(花椒、接骨草等)。同时,发现大量动植物利用的证据,包括从大量烧骨、炭化植物到烧骨堆、火塘等系统性用火证据,被切割、砍砸的动物化石,集中处理剑齿象的区域和橡果、葡萄、接骨草等部分植物的特殊富集等指向人工带入的现象,同时发现石器加工区和动物消费区等功能分区。
图十四 部分出土动物化石
图十五 部分出土植物种子
图十六 系统性用火
图十七 剑齿象骨骼集中分布现象
图十八 橡子密集分布区局部
图十九 部分出土核桃、橡子
三
重要意义
1.濛溪河遗址群硅质岩小石器工业的发现,填补四川盆地与中国南方晚更新世早中期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以硅化木等硅质岩原料为主加工小型石器为特征,主体处在既往华南到东南亚极少发现遗址的距今5~10万年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并具有广泛的分布范围,是首次在华南发现稳定的且明显有别于南北二元结构中南方大砾石石器工业的类型。濛溪河遗址群石器工业与东亚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一脉相承,而与西方同时期明显不同。用硅化木制作小石片石器展现了对本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传承和向中晚期转型的独特模式,显示东亚早期现代人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适应方式和文化特点。
2.系列新证据揭示出东亚早期现代人文化和行为特点,为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现代人起源的 “多地区进化说”和“非洲起源说”两种假说形成了长久的论战。其中,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现代人的行为现代性及其标志,是考古界对该重大问题研究的独特领域与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东亚特别是中国华南地区直到东南亚都缺少距今5~10万年这个现代人起源演化关键阶段的遗址。濛溪河发现的特殊石料和骨木材料利用,动植物广谱利用,系统性用火,空间利用及系统的象征性行为等是首次在亚洲东部发现行为现代性的集中出现,也是国内外最早阶段的相关发现,对认识东亚地区现代人的由来与发展提供了全新证据。
3.前所未有的丰富植物遗存填补本阶段植物发现与利用空白,改写了早期植物利用历史,系统展现了本阶段动植物利用及狩猎采集的经济形态,反映了古人类对环境的广谱化利用和生存策略的多样化。不仅为东亚,也对认识整个旧大陆的早期现代人提供了新的材料,并超出了对同阶段行为现代性的认识。结合多样的动物群,可以说,让我们得以第一次系统全面地看到同时段早期人类的“食谱”。
4.濛溪河遗址群的新发现与多学科研究数据清楚展现,中国南方及东亚地区现代人在本地区源远流长。从新型硅质岩小石器类型的旧石器文化的发现,到系列现代人行为的确认,以及早期现代人对植物资源的广泛利用,尤其是濛溪河流域晚更新世早期栖居形态与景观的复原,清晰展现出百万年人类史关键节点上全新的历史场景,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进一步理解和探索东亚现代人起源和行为特点,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是对人类起源特别是东亚现代人起源和源远流长的早期文化发展认识的一次重大拓展。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