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博物馆常设展览“万年窑火 千年瓷都——江西古代陶瓷文化展”中,展出有一件清康熙款五彩人物故事图盘,盘内口沿装饰8个锦地开光,开光内部绘有杂宝纹,盘心是一幅生动传神的戏曲人物故事图。通过分析盘心图案的构图与画面造型,图中人物的姿态、穿着打扮,辅以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的发展脉络,以及对各类戏曲故事的了解,推断此处所绘的场景应归属于清宫朝贡戏中的一幕。
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图盘
江西省博物馆藏
戏曲文学由来已久,历经楚骚,汉赋,骈语,唐诗,宋词,南戏等,到杂剧在元代蓬勃发展,承上启下,推动了戏曲文学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传奇、杂剧、短剧、京剧、地方戏等,共同构筑了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体系。其中,朝贡戏作为古代宫廷在朝贡活动中进行的独特剧目,其渊源可上溯至汉代,唐代杂曲中已有“四海朝宗”等说法,经过宋、金、元的逐步发展,明清以降,随着戏曲艺术的日渐精进,朝贡题材的剧目也日益丰富和完善。
朝贡剧目的肇始与我国古代的封贡体系密切相关,封贡制度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的分封制,且根源深植于天下大同、华夏与蛮夷等儒家核心观念。历史上,中原各王朝均会确立一套涵盖朝贡、册封等事务的礼仪规范与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展现出显著的承继性、连续性。邻近的部族、国家选择遵循封贡制度,主要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借此机会获取政治地位的提升及经济上的利益。历史上,汉与匈奴,唐与吐蕃、回纥,明与朝鲜、蒙古等往来关系,体现了封贡制度在古代外交和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于封贡体系的历史文献,较早的如汉代关于乐浪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馀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唐代,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封贡体系进一步发展,朝廷制定了详细的朝贡礼仪和贡物制度。唐阎立本《职贡图》便描绘了唐太宗时期婆利国、罗刹国等国家前来朝贡的盛况。《宋史》记录了宋与辽、金、西夏等北方强邻朝贡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与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非洲国家的朝贡往来,对朝贡使节的接待、贡物的验收与登记、回赐的发放等均有明确规范。传李公麟所作《诸夷职贡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朝贡制度的繁荣和多样。明初,有安南、高丽、暹罗、日本等20余国纷纷前来进贡(《明史·太祖本纪》),明成祖更是6次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些举措均是明代广招外夷、友好往来的见证,《大明会典》也详细规定了朝贡礼仪细节。同时,随着戏剧艺术表现形式的持续丰富,朝贡演戏活动也在明代逐渐成熟。
清初,国家昌盛,版图辽阔,与众多周边国家如朝鲜、暹罗、缅甸、越南等建立了封贡关系,保持着频繁且密切的朝贡往来。朝廷制定了一套详尽的朝贡规章制度。《大清会典》记录了“朝贡诸国”等专有说法,规范了朝贡国家的范围、频率、礼仪、朝贡物品的验收和管理等内容。与之同时,清宫剧目逐渐走向繁荣,诸多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典事件,成为戏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年间编撰了一系列以朝贡为主题的剧目,如《八蛮进宝》《万国嵩声》《万国梯航》等。乾隆时期清宫朝贡戏达到鼎盛状态,剧目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四海昇平》《海不扬波》《太平王会》等广为人知的佳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昇平署抄本《海不扬波 太平王会》(总本),就是这一时期朝贡戏的珍贵实物资料,该抄本记录了“我朝每岁元旦,外国来朝,已二百余年”等《太平王会》片段,生动再现了清封贡体系和朝贡戏的辉煌。
清代手工业技术、绘画艺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剧目的记录和传播,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清康熙年间的五彩瓷器达到艺术巅峰,其装饰题材融入诸多仙话传说、文学经典、戏曲人物故事等。江西省博物馆藏的这件五彩人物故事图盘,盘心图案以红、绿、黄、黑颜色为基调,与戏剧舞台布景相得益彰。画面中共有六人,中间一人,美须豪眉,昂首挺胸,右手指向苍穹,左手紧握酒杯,身着一袭鲜艳的袍服,帽顶高插雉尾,腰际则悬挂一柄宝剑,英姿飒爽,尽显威严与豪情,身份应是番王;其后方站立两个身着绿色服饰的侍从,右后方的侍从掌旗,旗随风飘动,左后方侍从手捧尺寸较大的长条形盒。番王对面矗立三人,他们呈作揖姿态,背负行囊,以背面或侧面示人,居于整个构图的一侧,与威严站立的番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左侧侍从手中所捧的物品体量较大,或为礼盒,可以大致认为属于朝贡戏中精彩的一幕,即“番王进贡”。
这幅画描绘了番王在使者启程前,亲自端着酒碗为使者送行,手指苍穹,寓意使者将去往天朝进献贡品。其身后右侧侍从掌旗显示番王的身份地位,左侧侍从手捧礼盒准备交付,礼盒中应是放置了香料、珠宝等当地的奇珍异产。使者拱手领命,身边的两名随从背负行囊,象征着即将踏上旅程,行囊中或装载关牒文书与财物等。鉴于清代的戏曲多取材于文学故事或前朝史实,而非当朝事件,加之图画中的人物面容更接近蒙古人种,结合背景中植被的特征,推测图画中的内容可能与郑和下西洋期间,南方小国向中原王朝进贡的历史事件相关联。
图画中的人物服饰用戏曲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帽插雉尾是“山大王”“地区首领”一类角色的典型装饰,明崇祯《英雄谱》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插图中,孟获帽上即插二雉尾,故此类装束与番王身份相契合。旗帜上的图案,似乎并未直接对应常见历史材料记载的国家旗帜,更多地承载着象征意义。依据清康熙时期朝贡戏的内容特征,此幕戏曲故事或许与《八蛮进宝》《万国梯航》等经典剧目有一定关联,然而关于其确切展现的内容及剧目归属情况,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细致梳理。
通过文学、绘画艺术的手法描绘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活动,得以窥见中原王朝在维护国际秩序和促进中外交流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清宫朝贡戏的活化传承及其相关的抄本和图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的政治格局、文化风貌,成为研究清代政治、文学、娱乐、中外关系等方面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坚守的和平友好、和谐共生的传统美德。(刊于《中国文物报》1月7日)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