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二月
国家文物局发布2024年工作要点
国家文物局2024年工作要点包括以下六方面主要内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保护第一,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深化文明历史研究,推进文物科技创新;推动活化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加强文物交流合作,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夯实基础工作,提升支撑保障水平。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播出
2月4日至8日,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播出。第四季讲述宋代到清代的文物故事。该片通过每集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文物,介绍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
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7358万人次
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2024年春节期间,即2月10日至17日,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其中,陕西、四川、江苏、广东、山东、河南、浙江、江西8省份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积极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策划推出特色主题展览和系列文化活动8500余个。
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在河南安阳举行。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新馆是我国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点专题博物馆,为殷墟考古和研究成果提供现代化展示平台。展陈聚焦商文明主题,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旨在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阐释商文明的世界意义。
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工作座谈会召开
2月27日,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总结2023年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和文物鉴定年度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指出,面临合力共建国家文物鉴定体系这一新的使命,各地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依托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以机构建设为统领,统筹盘活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新的条件,深入推进区域和省级文物鉴定中心建设,不断提高文物鉴定服务文物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春节至元宵节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众达881.7万人次
根据各地统计汇总,2月10日至24日,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众达881.7万人次(2023年春节黄金周7天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观众389.46万人次)。其中,圆明园、御窑厂、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秦始皇陵、大明宫、汉长安城未央宫7家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2024年新春,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开展考古教育、展览展陈等系列主题活动240余个。
三月
政府工作报告: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两会期间文博界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两会期间,文博界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文物保护方面,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加强网络平台文物违法犯罪监管”“加大红色文献保护力度”等建议;考古方面,提出“推动大遗址保护,加强中外联合考古”等建议;博物馆方面,提出“加强对基层博物馆科研职能支持力度”等建议。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为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3个县(区)和2个军队营区开展国家级普查试点。各试点于3月份完成实地调查与信息采集、数据提交、分级审核、成果汇总全过程。试点进行过程中,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全程跟进,同步完善普查标准规范、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等。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公布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单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经组织推荐、现场答辩、实地考察、专家评议环节,遴选产生20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是由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的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按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将发挥高校优势,整合各方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红色资源研究高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端智库。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3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按年代早晚排列)等十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中国
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下简称ISO)批准成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ISO/TC 349),秘书处设在中国。ISO/TC349目前共有28个参与成员国,13个观察成员国,旨在进一步凝聚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共识,通过文化遗产监测、评估、保护修复过程中术语、技术、材料和装备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适用技术和最佳实践经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共同提升应对文化遗产保护严峻挑战的能力。
国家文物局7件作品获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
3月30日,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央网信办、新华社、云南省委网信委主办,以“奋进新征程 担负新使命”为主题。由国家文物局主创的《云程发轫 踵事增华——中国考古的七年之变》《文物说节气》《何以中国》《寻古中国》《习近平的文化情缘》《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共七件作品获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国家文物局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7月2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会议要求,全局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学习贯彻。局党组成员和各部门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局机关党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营造学习宣传贯彻浓厚氛围。全局各司室、各单位要结合职能,主动与《决定》全面对标对表,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入脑入心,真正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一次性全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12年,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月
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为建立健全文物考古人才队伍选拔培养机制,发挥战略人才力量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5年分批次培养100支文物考古人才创新团队。2024年开展首次申报,对入围的25个创新团队在开展考古综合研究、考古科技方法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等领域的工作予以资助,推动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文物保护深入协同合作。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8月18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指出,50年来,几代考古、文保专家赓续奋斗,努力守护好、展示好马王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提供了优秀案例。会议期间,与会学者聚焦“马王堆汉墓文物、汉代文化与当代中国”主题,在汉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汉代艺术与思想史研究、汉代简帛研究等学术分会上进行研讨交流。
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举行
8月19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近日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论坛期间,来自16个国家的石窟寺保护研究专家聚焦“助推‘丝路文化’交流,筑梦‘一带一路’建设”主题,在石窟寺保护理念与技术、考古与价值阐释、管理与能力建设3个分论坛上进行研讨交流,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多方智慧,助推“丝路文化”交流走深走实。
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举办
8月23日,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博博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幕,全国500多家文博单位参展。本届“博博会”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教研并重 数实融会”。展会现场设有全国博物馆发展成果展示区,全国文博企业发展成果展示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文博事业综合展示区,博物馆数智化专题展示区,文创产品及休闲互动区五大展区。
九月
中国新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9月3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在澳大利亚召开,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东北抗联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
9月4日,东北抗联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在吉林磐石召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推动东北抗联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抗联遗址整体保护,聚力深化抗联文物价值挖掘,发力提质抗联主题展陈精品,合力拓展抗联故事教育功能,大力促进抗联文物赋能融合发展。抗联场馆新建、遗址涉建项目和红色旅游发展应坚持最小干预、“多保护、少新建”的原则。
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在陕西召开
9月8日,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召开。会议回顾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年的保护研究历程,展现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成果。会议发布秦兵马俑一、二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舱及考古发掘平台建设成果、秦始皇陵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百戏俑坑考古成果创新性转化案例。“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正式揭幕。
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进入新教材
开学之际,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陆续发放。新教材封面为西周青铜器何尊,其铭文中“宅兹中国”的记载,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新教材修改充实了多处文字描述,增加了多幅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照片,在第一单元中将第3课“远古的传说”修订为“中华文明的起源”,重点介绍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以及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有利于学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启动
9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在京启动。《帛书传奇》共5集,首次从帛书视角,溯古书之源,展文明芳华,推动文化传承。节目围绕帛书帛画的最新考古发现、出土故事、整理研究、学术价值、文化内涵、流转经过等,以帛书为主、帛画为辅,探寻锦帛折藏的楚风汉韵。活动现场公开披露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流失到美国的重要物证。
中国—非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对话会举办
中国—非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对话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发布《中非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行动倡议》。会议强调,中国愿同非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共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开展考古、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等领域合作,共同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互设文化交流中心,互办文化艺术展览。
《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
《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要求坚持考古研学正确导向,开放各类考古研学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设计,确保研学活动安全有序,强化保障激励和规范引领。《意见》明确,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发布可供考古研学的场所清单;要将考古研学纳入各级各类文物培训计划和内容,着力提升考古研学人才队伍质量;要加强审核指导考古研学课程开发设计,确保内容和形式符合学术规范。
《何以中国》《寻古中国》荣获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9月21日,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揭晓,《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等荣获优秀电视纪录片奖。《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成果,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系统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寻古中国》由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以“寻根探源,叩问来处,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为主旨,全景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和发展历程。
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项目在洛阳奠基
9月21日,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项目奠基仪式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遗址举行。建设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举措。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项目位于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致力建设成为集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成果展示、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平台。
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9月24日,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构建遗产“大保护”格局,坚持人民至上,注重价值挖掘,增强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科技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持续推进申遗,扎实做好西夏陵、景德镇、三星堆申遗和潜力项目培育,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水平。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有力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9项;土遗址、丝织品、壁画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6833家博物馆接待观众9.4亿人次;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取得积极成效;文物价值阐释传播工作影响广泛;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成功促成43批次、19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举办
9月26日,“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在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举办。活动上,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保护长城 加我一个”长城保护2024年公募活动正式启动,再次募集社会资金用于长城保护。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赠500万元,为全国7481名长城保护员购置装备包,为保护员们再“加油”。北京市文物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为北京大学生长城保护志愿服务队授旗,一批新生力量加入长城保护队伍。
“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在京开幕
9月27日,“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在京开幕。中国侨联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联展活动是生动展现建国以来华侨历史贡献、涉侨文物时代价值的创新举措。联展活动上,国家文物局、中国侨联共同发布“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共和国故事我来讲——华侨文物百佳讲述人”名单,其中“共和国印记”涉侨见证物116件/套,“共和国故事我来讲——华侨文物百佳讲述人”100位/组。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文博领域多个集体和个人上榜入选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历史上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表彰了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352个模范集体、368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中国电影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等26个集体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香山革命纪念馆职员季雯怡等11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2024年全国文物新闻宣传培训班在浙江宁波举办
9月23日至27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浙江省文物局承办的2024年全国文物新闻宣传培训班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培训班采取理论授课、案例分享、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文物报社、中国传媒大学、重点文博节目主创单位、互联网平台的专家学者,围绕推动新时代文物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文物保护传承传播和新闻采编知识、考古与纪录片的共创实践、新闻宣传工作及平台运维等内容进行授课。
“铁路老物件精品说”共和国印记·人民铁路为人民展演举办
9月30日,“铁路老物件精品说”共和国印记·人民铁路为人民展演在京开幕。国家文物局和国铁集团联合开展此次主题宣传活动,展演现场发布包括了清华园车站、“毛泽东号”机车在内的100件“共和国印记”铁路见证物,100名“与共和国同行”铁路故事讲述人名单,并精彩呈现8组“共和国印记”铁路见证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以物证史,以物叙史,是用文物演绎75年来中国铁路卓越贡献、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的创新举措。
十月
《“国宝”时刻》文物超高清影像记录工程启动
10月11日,《“国宝”时刻》文物超高清影像记录工程在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台长论坛上启动。该影像记录工程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各省广电、文物行政部门,各省级广播电视台、相关文博单位参与制作。工程围绕文物保护和传承,聚焦珍贵文物,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特色优势,以超高清方式阐释文物承载的制度、思想、文明等文化创造,让文物“活”起来。节目将于今年10月至明年上半年期间集中拍摄制作播出,每集主要展示一件文物,时长3至5分钟。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及立项工作的通知
为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结构,持续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建设,10月1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及立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申报评定的单位,应向公众实行常态化开放1年及以上,建成开放遗址博物馆等展示中心,持续开展考古研究、运营监测、社教活动,具备政府资金投入、土地保障等机制以及自身造血能力,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文化和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明显,原则上从已经公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中产生。
国家文物局召开“走进文化遗产 助力乡村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
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走进文化遗产 助力乡村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会议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在保护传承乡村有形文化文物资源、发挥“文物+”赋能乡村振兴效应、继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鼓励公众力量广泛参与等方面多措并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文物局联合有关机构发起“公益捐步”活动,活动善款将用于国家文物局定点帮扶地区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乡村振兴相关工作。
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召开
10月16日,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在福建宁德召开。会议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福建省文物局、宁德市人民政府协办,福建、浙江、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六地文物部门汇报廊桥保护进展与经验做法。经初步统计,全国已调查廊桥文物1820座,各地完成廊桥保护修缮和安消防工程93项,正在实施的41项,保护经费投入超过1.5亿元,利用廊桥周边建筑设置一批廊桥专题展示馆,推出“廊桥化境”等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各地出台地方性法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廊桥系统性保护成效日益显现。
国家文物局开展2024年文物主题游径典型案例遴选工作
为更好推动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总结典型做法、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10月22日,国家文物局启动开展2024年度文物主题游径典型案例遴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充分挖掘文化价值、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特点的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案例,给予广泛宣传推介,加强经验总结交流,发挥成果示范作用,激发文物事业活力,指导各地文物主题游径高质量开展建设工作。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座谈会召开
10月28日,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座谈会在京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加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会议强调,要打造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践推广、咨政服务于一体的革命文物国家级研究中心;要积极开展融合研究、技术创新、案例示范和咨政建言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要推出一批破解革命文物瓶颈问题的调研报告、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等。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工作推进会召开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工作推进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听取15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工作情况的介绍,对如何做好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会议指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要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承担国家重大战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等重点任务,找准自身定位,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各项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会上还征求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管理办法》修订意见。
“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举办
为加大文物普查工作集中宣传报道力度,反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进展新成果,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多家中央媒体、行业媒体及相关省份省级媒体记者参与采访报道。活动期间,媒体团分赴河北—山东、陕西、重庆—湖北三路,采访四普实地调查阶段工作进展、阶段成果和重要发现。三组记者分别在采访省份跟随普查员实地走访,深入基层一线当一天普查员,体味四普工作的意义和成果。
十一月
2024年文物消防安全主题海报征集活动年度优秀作品和入围作品公布
为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加强消防安全宣传的有关部署,国家文物局开展了“2024年文物消防安全主题海报征集活动”。活动自今年9月14日正式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文物部门、消防及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海报作品114幅(174张),围绕作品形式、元素风格、主题立意、原创性等要素,共推荐12幅作品作为今年文物消防宣传月推介作品。作品体现消防安全与文物元素的有机结合,突出文物消防安全特点,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传播力。
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名单公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学校思政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开展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经中央有关单位、部属高等学校和省级文物、教育部门初核推荐、专家核审,确定10个示范项目、100个精品项目名单并予以公布。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公布
11月8日,习近平主席签署第三十五号主席令,公布由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文物保护法,将我国文物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上升为法律,进一步完善文物法律制度框架,标志着文物事业依法治理进入新阶段。
意大利向我国返还5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意大利查获并返还中方56件中国流失文物。这是继2019年后,双方在中意两国政府关于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双边协定框架下开展的又一次成功合作。该批文物艺术品主要为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区出土文物,包括马家窑文化彩陶、汉唐陶俑及元代陶兽等,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国家文物局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门就返还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修复、研究展示开展后续合作,以文物为桥梁和纽带,促进中意文明交流互鉴。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京召开
11月6日至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希腊文化部、希腊雅典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京召开。作为大会配套活动,多个专题展览在大会期间拉开帷幕。其中,“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集中呈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展览荟萃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代表性文物279件/套,向观众展示古希腊社会风貌、生活方式、精神世界。
全国文物建筑和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培训班举办
11月11日,由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全国文物建筑和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培训班开班,为期4天。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消防、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在国家消防救援局天津训练总队主课堂参加培训,1万余名省、市、县三级消防、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的同志在各地分课堂通过视频参加培训。此次培训是消防安全治本攻坚行动整体培训计划及今年消防宣传月重要活动之一。
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四川广安举办
11月13日,以“革命文物·革命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4”在四川广安举办。会上发布“共和国印记”系列主题活动成果、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名单、“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项目名单,举行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盟成立仪式。
《石窟寺开放管理导则(试行)》印发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化石窟寺价值研究阐释,指导石窟寺开放管理工作,规范石窟寺旅游开发活动,国家文物局编制完成并于11月14日印发《石窟寺开放管理导则(试行)》。导则要求石窟寺开放应当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深入挖掘和阐释石窟寺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现实意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
“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开幕
“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11月18日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分别为展览题写序言。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文化部指导,展出来自中国10个省区市32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套)精美文物。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11月18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实地指导,贯彻落实“应保尽保”,完善软件硬件,加强普查成果展示交流。会议要求,普查中要加强对基层一线难点问题的政策研究,将普查中锻炼培养的优秀人才及时充实到文物保护队伍中,组织实施好部分地域文物专项调查,鼓励各地围绕文物普查开展文艺创作。
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
11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本届“良渚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论坛充分发挥良渚遗址的实证作用,将历史视角和全球视野相结合,聚焦文化遗产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理论研究,凝聚各国文化界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共识。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11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山东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此次活动聚焦“两个结合”,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艺术化叙事、互动化表达、可视化传播,融合线上线下,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时代标识,彰显精神力量,筑牢文化根基。
十二月
采撷零光片羽,昂首精进不休。2024步履坚定铿锵,2025前行笃定明朗。在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面对新任务新挑战,让我们以更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奋发有为,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携手同行开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整理:赵昀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