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概况 ·
一
工作背景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处于梅源山的南麓,长江下游偏西地带,海拔44米(图1)。遗址保护区域的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
图1. 华龙洞遗址位置及周边环境
华龙洞遗址的核心区为一个暴露有含化石堆积及钙质胶结的山坡,系溶洞坍塌形成。洞穴演化和遗址堆积物形成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形成阶段(图2):发育初期(中更新世早期甚至更早,距今约70万年前)、稳定发育期(中更新世中期,距今约40万年)和坍塌埋藏期(中更新世中晚期,距今约30万年)。
图2. 华龙洞遗址洞穴演化形成示意图和洞口处沉积物
图3. 华龙洞遗址出土人类化石位置剖面示意图及其年代
对发掘过程中采取的洞穴次碳酸盐碎屑、混杂堆积裂隙中的水滴石沉积以及动物化石牙齿进行不平衡铀系测年,结果显示碳酸盐碎屑的年代不超过33.1万年,古洞穴坍塌再堆积的时间不晚于28.5万年,化石牙齿的年代为32.4万年。综合获得的测年数据,研究推测华龙洞遗址的化石埋藏年代可以确定在28~33万年(图3),属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在遗址的活动时间处在距今约30万年前的稳定发育期,属旧石器时代遗址。
二
发掘历史
图4. 华龙洞遗址2006-2018年发现的人类化石
遗址发现于1988年。2006年7~9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了对华龙洞遗址的首次发掘,发掘面积72平方米,发现1枚人类牙齿(图4:HLD 1)、一件疑似人类头骨残片(图4:HLD 2)、百余件石制品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人员推测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后坍塌形成目前的状况,故将这个地点命名为华龙洞。“华”寓意中国,“龙”寓意祖先。
201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至县文物管理所组成了“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华龙洞遗址开展了试掘,试掘面积18平方米,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图4:HLD 3a, 4, 5)、一些人类的头骨碎片(图4:HLD 3b)、数十件石制品以及数以千计的动物化石。
2015年,对华龙洞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28平方米。本次发掘出土了包括1件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在内的8个个体的古人类化石(图4:HLD 6-13)、80余件石制品、4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大量动物骨骼碎片。
2016~2023年,对华龙洞遗址及周边地区开展了连续的野外调查工作。其间,在2018年对华龙洞遗址开展第三阶段的正式发掘,布方面积47平方米,目的为清理剖面,并系统开展年代学采样和测试工作,这次发掘,出土了3件人类化石碎片(图4:HLD 14-16)。
三
2024年发掘
图5. 华龙洞遗址2024年发掘区域及其发掘场景
2024年,配合“东至县华龙洞遗址保护项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华龙洞遗址进行了第四次正式发掘。发掘区域集中在核心区的北侧洞口和西侧,发掘面积为40平方米(图5)。
经过4个月的野外发掘和3个月的标本整理工作(图6),在洞口附近的胶结物中新发现人类化石11件(图7~10)、40余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图11)、80余种哺乳动物(图12)以及大量具有人工切割和砍砸痕迹的骨骼碎片(图13),化石出土密集(图14)。
图6. 华龙洞遗址标本库房
图7.华龙洞遗址2024年发现的人类足部跖骨化石(HLD 17)及其出土位点
图8. 华龙洞遗址2024年发现的人类额骨化石残段(HLD 18)及其出土位点
图9. 华龙洞遗址2024年发现的人类股骨化石残段(HLD 19)及其出土位点
图10. 华龙洞遗址2024年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碎片(HLD 20-27)
图11. 华龙洞遗址2024年发现的部分石制品
图12. 华龙洞遗址发现的部分动物化石
图13. 华龙洞遗址出土的人工切割和砍砸痕迹标本
图14. 华龙洞遗址化石和石制品出土状态
四
科研价值
华龙洞是一处出土人类化石极为丰富,并包含石器及其它古人类生存活动证据的综合性更新世中期古人类遗址。
1.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为现代人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2006-2024年,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同位素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地层对比等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华龙洞人的面部和下颌部已经开始向智人过渡(图15):面部扁平、眼眶较高、头骨纤细化、出现了智人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演化的古人类。
图15. 华龙洞6号头骨及其面貌复原
2.探讨现代人行为的最理想地点。迄今在我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同时伴生有石器的洞穴遗址非常罕见,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华龙洞是迄今同时发现有古人类化石和石制品数量最多的古人类遗址。华龙洞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石制品,原料以硅质岩、石英为主,兼有少量石灰岩与火成岩。用于切割的工具甚少,基本为刮削与砍砸的工具。刮削器是最多的器形,修理不精致,多见一个边刃,边缘较钝,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工业的特征。古人类采取锤击法对质地较好的燧石结核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在出土的燧石石片边缘均显示有古人类使用过的痕迹。针对石英原料则采取砸击法制作石制品,反映了多样化的适应策略。
3.古人类食物的获取和利用。华龙洞遗址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和牙齿化石,以碎骨为主,一些动物骨骼表面具有切割、砍砸等痕迹——推测这些破碎的骨骼是古人类宰杀食用动物后留下的残余。华龙洞在当时已成为人类长期活动的场所,许多动物在这里被宰杀和食用。
4.动物资源。华龙洞遗址出土了数量和种类都非常丰富的动物化石,包括哺乳动物80余种,爬行类3种。灭绝的种类有东方剑齿象、巨貘、巴氏大熊猫、谷氏大额牛、大角鹿、小猪等。体现出当时华龙洞遗址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五
保护、展示和利用
2019年,华龙洞遗址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至县政府高度重视华龙洞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设立华龙洞遗址管理处加强日常管理,实施华龙洞遗址保护项目和安防项目(图16),确保文物本体安全,新建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图17),面向公众展示考古发掘成果。依托华龙洞遗址,建设了多途径的宣传与学术研究平台,打造文旅新模式,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赋能。目前,华龙洞遗址展陈馆已经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当地科研、科普和研学的重要基地。
图16. 华龙洞遗址及其新建的保护大棚
图17. 华龙洞遗址陈列馆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