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化是和谐、包容、智慧的象征,展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汇聚了多元文化的精髓,蕴含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深邃哲学,是流域人民与水环境和谐共生的瑰宝,彰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2025年1月10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文化促进会支持,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四川省文物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博物院、三峡工程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承办的“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开幕。
展览汇聚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福建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等49家文博单位藏品20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5件(套),围绕“长江水文化”这一主题,分四个部分系统全面地阐述长江水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江孕・万物” 从自然与人文双重视角出发,既呈现长江波澜壮阔的水文、地理及生态之美,带领观众领略其生物多样性的奇妙,又深入追溯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发展,展现早期社会经济生活与结构,从中可一窥中华民族悠久农耕文明的印记。展出有浙江省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标本、骨耜、陶器、带锅巴的陶片,青海省博物馆藏条纹彩陶靴,安徽博物院藏鄂君启金节(舟节)等展品,是长江孕育万物、滋养文明的见证。
第二部分“江润・中华” 聚焦长江水塑造的独特生活与发展格局,展出干栏建筑、饭稻羹鱼、织布制瓷、舟楫技术等内容,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其中,湖南博物院藏“小水通大河”长沙窑诗文瓷壶,生动诠释了长江水助力城市繁荣、连通南北的盛景,让人深切感受到长江对沿岸发展的润泽之功。
第三部分“江启・文韵” ,长江沿线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诗词、绘画等艺术结晶与长江流域人民构筑的庞大习俗和信仰体系汇集一处。展览通过故宫博物院藏吴伟绘《长江万里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明人仿《马远江山万里图》,以及福建博物院藏文徵明行书《赤壁赋》册等珍贵展品,呈现长江水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滋养与丰富。
第四部分“水利・千秋”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聚焦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依水构筑生存家园的智慧和技术传承,以治水、灌溉水利工具、水利工程等内容,展示长江水文化在新时代的重大价值。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到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要发展战略,体现长江水文化在提升人民福祉、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此外,展览在陈列设计上,整体空间做出如水般流畅且富韵律的曲线,将长江水脉在室内空间延伸并具象化,四个部分的内容与形式的交融犹如一幅有关长江的历史文化长卷在面前徐徐展开。在色彩运用上,捕捉长江水的色彩特质,以湖蓝、水绿等为主色调铺陈于展厅,引入江水灵动清澈之感。同时通过色彩的微妙变化,背景声音的烘托,呈现出长江上、中、下游不同的人文与地理风貌,使观众在移步换景中领略水文化多元魅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览在材料与技术应用方面,秉持 “绿色环保” 理念,选用环保材料与节能技术,保障展览安全、环保与可持续性,既为文物营造最佳环境、呈现良好效果,也为观众打造舒适观展空间,践行了 “长江水资源保护” 的号召,体现了文化展览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的理念。
展览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展览最为难得的是长江沿线各博物馆以及众多文博机构共同发力,各自发挥优势、通力协作,共同用文物讲好长江水文化的故事。同时,这也是承办三馆首次尝试异地联动、分工负责的办展模式,力求呈现好长江水文化的历史深度和时代价值。
当天下午,在三峡工程博物馆配套举行了“长江水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主题沙龙,与会嘉宾围绕长江水文化、长江生态理念等内容,探讨长江水文化内涵。
展览将展出至4月10日。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