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读赏明清肖像画展重点展品

文摘   2025-01-08 12:06   北京  

中国国家博物馆巡展“数风流人物——明清肖像画展”于2024年12月27日至2025年3月30日赴深圳博物馆展出。“如镜取影,俨然如生”,肖像画是中国画门类中的一个古老画科,既侧重人物面貌的描写,又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人“形神兼备、气脉贯通”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明清时期,肖像画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技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体系。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清肖像画近千件,品类丰富。此次展览荟萃国家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馆藏作品130余件,以“帝王·皇族”“名臣·名士”“闺阁·女容”“雅集·行乐”四个单元,呈现明清肖像画的内容技法、时代背景、创作历程及相关内涵,在赏画时,能领略明清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思想追求和审美情趣,了解文物背后承载的礼制、官制、艺术、风俗、服饰、审美等内容。


帝王·皇族


帝王和皇族成员是明清肖像画中重要部分。此类肖像多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厚重,画工精湛,是明清时期传神写照的典范,兼具观赏性和祭祀性,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


宋太祖赵匡胤像

明 无款 绢本设色 纵256厘米 横128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为宋朝开国皇帝,在位十六年(960—975年),涿州(今河北涿州)人。传世画像有多种形制,此作为宫廷画师据递藏本临摹绘制的宋太祖全身立像。画像上太祖头戴平施两脚幞头,身着描金团龙纹袍,面部刻画生动,身着窄袖紫龙袍,腰间束玉带,一手持带,一手向下垂放,脚穿皂纹靴而立,表现出太祖气宇轩昂的帝王之相。


清康熙书房坐像

清 无款 绢本设色 纵172厘米 横160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玄烨少而好学,至老而不休,学贯中西,所以其肖像常以读书面貌示人。画中的康熙面容清癯,胡须花白,头戴黑色貂皮珠冠,身穿黄色缎地吉服袍,盘膝坐于铺设锦垫的宝座床上,双手轻按面前的绘金漆琴式三足案,案上摊开一本书。康熙左右两侧绘有形制一致的书槅,形成对称之势,书槅上陈设古玩器物和书籍。此画色彩华丽,气氛肃穆,每个部位均绘制得严谨工整,既表现了帝王庄重威严的气质,又不失生活气息。


名臣·名士


明清肖像画中,名臣名士亦占重要地位。此类肖像虽多依蓝本而作,却在审美与表达上异于前朝,彰显了明清特色。肖像中,朝服便装皆有,正面像与行迹图并存,其文化内涵与人物身份多有所关联,具有膜拜、瞻仰及纪念的意义。


唐名臣像(从左至右:李白、颜真卿、白居易、韩熙载)

清 纸本设色 纵84.4厘米 横6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高宗弘历下令整理修复传自明代宫廷的帝后画像以及历代名臣、名贤画像,并存放于南薰殿中,乾隆作《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刊刻于石,立于殿前。

这批肖像画后来被称为“南薰殿图像”。此册《唐名臣像》可能即是其中之一,但无南薰殿印,共十一开,绘有李白、颜真卿、白居易、韩熙载等唐代名臣共二十二位,右上有人物名题签。所绘均为半身像,人物形象及面部特征参考了前朝历代图像,颇具辨识性。


历代圣贤名人像(从左至右:王安石、包拯、范仲淹、文彦博)

清 纸本设色 纵82.5厘米 横59.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册《历代圣贤名人像》可能是“南薰殿图像”中的一册,应为清代宫廷的摹本。全册共绘有王安石、包拯、范仲淹、文彦博等四十五位历代名臣,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像主的面貌特征很显然参考了历代图像,有一些显著个人特征,所着服饰均与像主所处时代相符。


苏轼像

清 濮森 纸本设色 纵139厘米 横70.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画像中的苏轼(1037—1101年)头戴“子瞻帽”,着鹤氅披于身上,拱手而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此像是濮森受仲复太史之托所绘,为临摹苏斋石像拓本而成的白描画像。濮森(1827—?年),字又栩,号梅龛主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刻印,专宗浙派,辑有《又栩印草》《又栩印存》。


闺阁·女容


明以后,女性肖像画逐渐聚焦独立个像描绘,早期规箴教化目的转变为追求女子美感,出现不少名淑才媛、闺阁女子的个人画像,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女性观念的觉醒。明清时期政治与社会生活,一方面封建礼教、程朱理学垄断,另一方面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视野。


李清照像

清 无款 纸本设色 纵97.5厘米 横41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相传此作为李清照三十一岁的传世形象,李清照(1084—约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济南府章丘明水人。画中描绘李清照低头赏花的慵懒娇态,四分之三半身侧立,不加背景烘托,反而把女子韵味加以呈现,神态文静闲适。在笔墨的处理上,此图描绘细致入微,脸部以白粉晕染,微微烘托出颧骨与鼻梁,可见明末“波臣派”的影响。后有王绎、钱伯坰、郭麐、吴昌绶、金兆蕃等人题记。


雅集·行乐


雅集和行乐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重要表现形式。雅集图既有兰亭修褉、西园雅集、玉山雅集、杏园雅集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文人自发聚会。众多文人置于林泉高致或宴游玩赏之中,烘托出群体性的文人雅趣。行乐图一般是将人物置于优雅而富于诗情的山间或林下,自然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折射出淡泊明志、远离尘嚣的文人身份与雅趣。


西园雅集图

清 孟之瑞 绢本设色 纵195厘米 横53厘米 共12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邸,当时文士常常雅集于此。宋神宗元丰初年(1078年),王诜曾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公麟、晁补之、圆通大师等十六人游园。米芾为记,李公麟作图。之后,南宋马远、明代仇英等皆有摹本及再创,清代石涛、华嵒等亦曾摹绘及创作。明清时,西园雅集的场景常常被绘制于装点厅堂的屏风、画屏上,也有不少手卷和画轴。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 佚名 绢本设色 纵37.5厘米 横633.3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卷描绘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明宪宗(朱见深)效仿民间风俗习惯在宫廷中庆赏元宵的情形。画面以宫廷红墙为间隔,分为三段,宪宗皇帝身着不同颜色的盛装,共出现三次。首段绘宪宗坐于殿前石台上的黄帐篷下,头戴黑色便帽,身着浅青色绣金龙袍,观看太监、男女童子燃放爆竹彩焰;中段出现的宪宗,着绣金龙黄袍,站在殿前石台右侧观赏,殿前童子或围在货郎售货车前,或手持鱼形灯、象形灯等玩耍;第三段宪宗着浅黄色龙袍,面朝右欣赏化装演出和各式杂耍。化装表演中,有的扮作道士、僧侣。左上方设有“鳌山”灯会。这幅图卷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面上的宫廷院落巍峨壮观,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细致入微,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其中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鳌山灯市等场面恢宏,是一幅写实性的行乐图,也是一幅明代民俗画的代表作。(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刊于《中国文物报》1月7日)



编辑:甘婷婷 
审核:崔   波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