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发掘自2017年至今,历时8年,持续不断,发现的甲骨文总计150余字,涉及国别以及周与戎人的征战,是周戎关系重要的史料和新发现,为目前所知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和中原商周文字及占卜文化的覆盖区。通过甲骨文解读其国别为“获国”,是一处史籍未记载的西周诸侯国。城址面积约为92万平方米,出土了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象牙器、原始瓷器等各类遗物,发现了城墙、护城壕、高等级墓葬区、铸铜作坊区、宫殿建筑基址、水网、道路等重要遗迹。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201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委专家给予“五个最西北”的评价: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级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2018年荣获田野考古二等奖,2020年被评为“中国考古新发现”。
为全面展示姚河塬考古发掘成果,实证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形成过程,宁夏固原博物馆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3年5月至8月,联袂打造了“发现获国——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发掘成果展”。本次展览系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以来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成果首次对外展出。
展览定位上,让观众了解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通过讲述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深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证宁夏地区4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年的文明史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览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悠悠古道——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新收获,该部分主要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新发现新石器至战国秦汉遗址,重要的有韩堡仰韶遗址、白杨树湾齐家墓地、新庄齐家墓地、姚河塬西周城址、小河湾战国秦汉遗址、马鞍桥梁战国秦墓地、姚河塬汉墓等文化遗存。遗迹类型丰富,有房址、窑址、灰坑、墓葬、道路、水井、灰坑、陶窑等,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铁器、青铜器、钱币、贝壳、漆木器等。其中出土的青铜鼎及铜勺刻有铭文“彭阳”等文字,为研究西汉早期彭阳的建置沿革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该部分展出文物60件/套,系统展示了红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成果。
第二部分:巍巍获邑——姚河塬西周城址,主要介绍了姚河塬西周城址的重大考古发现。按照城址的重要功能分区,通过出土文物、辅助图版、地图、文字说明、视频等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姚河塬西周城址的规模、“获候”身份、生产生活方式、政治经济文化和丧葬习俗等。该部分展出文物322件/套,涉及陶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原始瓷器等,再现姚河塬西周城址的布局、形制和埋葬制度,揭开这处史籍未记载的西周诸侯国“获国”都邑城址的神秘面纱。
中国古代使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占卜,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该卜骨系黄牛的肩胛骨占卜,后改制为农业生产工具骨铲,上残存甲骨文刻词5字,“曰:甶稼稷卜”,系占卜农业生产和卜问种植稷(即谷子)的占卜辞,表明姚河塬遗址的居民粮食作物为小米,也体现占卜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象牙梳 象牙雕刻而成,整器分为梳钮、梳背、梳齿三部分。梳钮饰雷纹,梳背雕刻饕餮纹,眼部原镶嵌有绿松石,正反两面纹饰相同。
玉鸟 青玉,透光。凤鸟作站立回首状,管钻圆眼,钩喙,颈部饰云纹,两侧各有一弯钩状羽毛,鸟身饰垂鳞纹,单足着地,分尾向下,尾部饰云纹,正背面纹样相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商周时期凤鸟纹饰及其题材相关的玉器、青铜器、金饰等出土数量较多,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
玉螳螂 两件,出土于同一位置,体型大者为雌性,小者为雄性,生动地刻画出螳螂的复眼、前肢、腹节、覆翅等特征,玉料选用和螳螂本色接近的浅绿色玉材,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细致入微。
青铜马镳 铜质,弧形片状,器身有绑缚绳结之用的横梁和方形钮,器表饰几何纹。马镳是最重要的一种御马器,往往与马衔配套使用,置于马脸颊两侧。
艺术设计方面,以“周人尚赤”为背景,风格大气磅礴,讲述考古发现的同时,带领观众感受来自三千年前中华文明的震撼。设计方案主题颜色选定为深沉稳重的赭红色与玄色,呼应展览主题西周城址考古成果。展墙的设计除姚河塬西周城址遗址的航拍照外还有考古成果中的典型出土遗物象牙梳、卜骨等,突出展览主题。设计方案内容从本次展览展品中选取了众多较为典型的文物展品,以其剪影、线稿提取设计元素,如象牙梳、青铜马镳、青铜车轴等,既呼应展览主题,也美化了形式设计,增强展览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规划展览动线时,对重点展品象牙梳、卜骨等给予了充分考虑,置于展示空间的中心位置,并辅以丰富的辅助展示内容,向观众诠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社会教育方面,结合展览内容开展了“发现获国——我是小小考古家”“发现获国——我是小小修复家”等系列主题研学活动,邀请全市多所学校学生参加,实地参观西周城址考古新发现,了解考古发掘、绘图、修复等工作,让孩子们在遗址亲自体验文物发掘过程,通过参观和实践等环节,为孩子们解密考古的那些事,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展览自展出以来,得到多家中央、地方媒体报道。吸引参观游客8万多人次。展览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对本次展览的整体满意度达到了97.5%,其中55.8%的游客表示非常满意。
本次展览除了线下展览外,还在线上做了虚拟展,观众可以通过宁夏固原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沉浸式在线体验展览。展览对精品文物进行三维数据扫描和文字介绍,观众可以在网络上无死角看文物。展览在网络上的播放量近万次,让更多人既快捷又方便地了解了西周时期“获国”的历史文化。展览期间,还邀请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对西周时期“获国”进行解读,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学习,为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