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生祥
农历八月十四这天下午,天气刚刚有一丝丝凉意,我驾驶着电动三轮越野车,一溜火光地疾驶来到广阳山。在八岁孙子这个“小拐杖”的搀扶下,登上了向往已久的老君台,终于实现了七十年的夙愿。
面对渡口村,那真是心旷神怡。喝一口矿泉水,真有把酒临风,喜气洋洋之感!
老夫我相当年,二十几岁的时候,挑着挂面担子,一路上走向将军墓,下大坡,两腿生风,步履轻盈,来在渡口,扯开嗓子,大喝一声“称……挂……面哟……”哪个敢不听,哪个敢不问?真有老天爷第一,我就是第二之感觉。
然后又穿过候峪,登上位于北武当山半山腰的连庄,再扭回头,经渐寺过小苍、大坪,再下得八里闯爬上彭硇,过安河,最后回到家里。世上虽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但咱已是腿如木桩,难以动弹了。
真是好汉不提当年勇,提起来也是荞麦皮淖浆糊——不沾板。
后来,又受生产队委派,来到渡口大桥工程处干活,抡大锤,放炮崩石头,洗青石砌渡槽,至今还记得渡槽西边第五十块料石就是我垒的。相当年由于工作忙,站在太行渡槽上向北望,离老君台虽是近在咫尺,也没到过这美丽的风景顶峰上。
如今这渡口河虽没有乔老爷子乔羽先生描写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白浪滔天的浪花了,但沿着老君洞往西的石板路走,抬头就会看到一条水迹线。人们不禁要问,这山顶上怎么会有水迹线呢?原来这里在十几亿年以前,是太平洋的洋底,后来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的挤压,地壳隆起,老君台处的水位退到这里的水位线上,受海蚀作用,就形成了老君洞了。
这一地质现象大约在五亿七千万年的时候发生的,老君山的石头叫奥陶系灰岩,这种有溶洞的地貌叫喀斯特地貌。老君山西面的五指山属于丹霞地貌,比喀斯特地貌生成的更早,石头的性质含硅多,叫硅酸岩。由于含三氧化二铁多些,所以呈红褐色。它的层理平坦,说明在地壳隆起时呈水平抬升,而老君台处的层理大约呈十五度坡,地质形成时较为剧烈一些,呈东南——西北走向,倾向为西南——东北倾向。受地震影响,老君台与渡口河,形成的断崖,加上河流下切,地壳抬升,就形成了广阳山的自然景观。
听老人们常说,渡口河的水到八里庙后,就消失了。确实也是,前几年发大水,我们到渡口河逮了一条三十公分长的鱼,再顺水追去,到八里庙村西水就呈漩涡状了,这说明八里庙村北有个超级大溶洞,可惜现在地下可能被填满了。
广阳山老君台的碑刻可不少,但有一座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1982年沙河县政府立的碑,砖石结构,水泥抹面,且经风雨浸蚀,已摇摇欲坠了。什么时候谁能把这座碑重修一下啊?
作者简介:郝生祥,65岁,男,党员,原沙河市煤炭生产监督管理局技术科工作,退休,爱好写作和唱歌。
好文推荐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一)——又是柿子采摘季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二)——结霜柿饼巧加工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四)——酸枣情节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九)——秋到太行说酸枣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13)——情真意切话漤柿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14)——圆圆蔓菁味道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