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喜玲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北方,腊八节的到来,宛如春节前一场盛大的序曲,悄然拉开了过年的帷幕。
每至腊八,街头巷尾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息,家家户户忙着剥蒜倒醋,精心泡制一坛坛翠碧的腊八蒜,煮上一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腊八粥,或是擀出劲道的腊八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份传统佳节的温馨与欢乐。
时光回溯至六十年代,人们生活尚在糠菜半年粮的时期。
那时,人们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孩子们却满心期待着节日里那一顿难得的美食。
犹记儿时,每到腊月,我便早早掰着指头,心心念念地盼着腊八节的到来。
那时的我,年仅七岁有余,知晓到了腊八节,奶奶定会为我们烹制腊八粥。
说是腊八粥,实则是用家中仅有的红豆、小米、红薯,以及河北老家亲人捎来的核桃、花生、栗子等食材熬制而成,虽凑不齐八样,但在当时,已是无比珍贵的佳肴。
那一天早上,奶奶在煤火上耐心熬煮两个小时,锅中粥的浪花上下翻腾,香气扑鼻。
我和妹妹守在锅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不愿离开半步,只等那美味出锅。
奶奶总会笑着用锅盖压住锅,然后转身去忙活其他配菜。
她迈着小脚走到水缸旁,捞出秋天腌制的芥菜酸菜,放入少许油、葱花和红辣椒,在锅里迅速翻炒。
接着,洗净几个土豆,擦丝下锅炒香。
待父母亲下班归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奶奶将熬好的软糯腊八粥舀入碗中,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那时没有白糖,我们就着奶奶炒的酸菜和土豆丝,吃得肚子滚圆。
或许是吃得太多,又或许是其他缘由,每次喝完八宝粥,总会泛些酸水,可即便如此,也要吃得心满意足,那是属于童年的幸福味道。
岁月悠悠,随着祖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往昔腊八节的那份质朴时光,已然成为心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如今的腊八节,饮食选择丰富多样,超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类品牌八宝粥,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轻松品尝到这份传统美食。
若想亲自下厨,各种八宝粥的配料一应俱全,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八种食材,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搭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味。
在街头的早餐店里,八宝粥更是成为必不可少的营养早餐,滋养着每一个忙碌的清晨。
腊八节,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岁月温情的节日,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日新月异。
在这一碗腊八粥里,我们品尝到的不仅是美食的滋味,更是岁月的馈赠和家国的温暖。
我们生活在这片美好的国度,目睹着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怎能不为之感到幸福与自豪?
这份幸福,如同腊八粥的香气,萦绕在生活的岁岁年年,绵延悠长,让我们心怀感恩,继续前行,去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冯喜玲,女,生于1953年。籍贯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朱温坪村,现居住太原市万柏林,于2004年自太原东方机械厂退休。爱好写作,将身边亲朋好友,花草宠物,日常感悟皆入文字之中,有作品见刊于《太原晚报》,老年大学《龙城》杂志等。
注:图片由AI生成!
好文推荐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一)——又是柿子采摘季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二)——结霜柿饼巧加工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四)——酸枣情节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九)——秋到太行说酸枣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13)——情真意切话漤柿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14)——圆圆蔓菁味道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