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喜玲
刚刚过了腊月十五,2025年的春节正迈着轻盈的步伐缓缓走来。
年已七旬的我,对往昔春节的记忆却愈发清晰,如潮水般在心头动涌。
回想起1962年的春节,那时整个各家的生活水平还处于困难时期。
当年父亲在汽运公司辛勤工作,母亲在外四处打零工,爷爷则靠着摆小书摊补贴家用。
家中人口众多,生活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长辈们的肩头,日子过得颇为艰辛。我和小姑、小叔都在上学,奶奶则留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弟妹。
尽管那时的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可年仅9岁的我,心中对过年却还是满怀热切的期盼。
每到春节前夕,母亲总会想尽办法,为我们缝制一件崭新的上衣,再精心做一双漂亮的布棉鞋。在我小小的心里,这便是过年最珍贵的礼物。
大年初一,那可是我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
天还没亮,我就早早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满心欢喜地盼着天亮,好去邻居家拜年,炫耀一下自己的新衣裳。
春节早上吃饺子,是家家户户不变的传统,我们家也不例外。除夕夜里,家中弥漫着炸熟的白萝卜丝儿的香气。
母亲把白萝卜精心做成馅料,再加上好不容易买来的一斤肉,用各种调味品仔细拌匀,为大年初一的饺子做准备。
大年初一一大早,一大盆香喷喷的饺子馅就摆在了眼前。母亲熟练地和好包饺子的面,用笼布盖好,让面醒着约莫半个小时左右,奶奶和母亲便开始动手包饺子。
她们手法娴熟,不一会儿,一个个饱满圆润的饺子就整齐地排列在盖帘上。
此时,天色微微发亮,胡同里已经传来小孩子们放鞭炮的噼里啪啦声。老街坊们都穿着整洁干净的衣服出门拜年了!
我家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前来拜年的人络绎不绝,一句句喜庆的话语饱含着满满的祝福心意。
我们兄妹几个也从爷爷手中接过五毛钱的拜年压岁红包,兴奋地互相炫耀着。
就在这时,大锅的水烧开了,饺子下锅,在沸水中欢快地上下翻腾。饺子熟了,母亲先给爷爷舀上一碗。
爷爷拿起他的小酒壶,倒了一盅酒,看着我们碗里的饺子,和蔼地说:“孩子们,今天过年了,你们又长一岁啦,要好好工作学习啊!”那时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爷爷话语中的深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明白,那是爷爷对晚辈们殷切的期望。
如今回想起来,虽然那时饺子里的肉不多,但那却是我们最向往的美味,也是最珍贵的生活记忆。
吃过饺子后,爷爷便背上他的书箱子出门出摊了。
在那个年代娱乐匮乏,爷爷摆的连环画小人书摊特别受欢迎。春节期间,来看书的人格外多,小小的长凳子上总是坐满了人。
好多爱看书的人一看就是一上午。爷爷担心有人顺手拿走书,导致一套书不全,影响其他人阅读,而且丢了书,要等过完年才能去新华书店补全。所以,父亲、叔叔和小姑趁着放假,都会去书摊帮爷爷照看。
现在回想起小时候春节的点点滴滴,心中总是充满温暖。
我们穿着母亲做的漂亮花衣裳和鞋子,听着爷爷暖人心扉的祝福,看着父亲不辞辛劳的身影,还有奶奶迈着小脚忙碌却又坚定地守护着我们长大,母亲为儿女们无私奉献的一生。
这一切,都是我心中最幸福的回忆,深深留在记忆深处,也是再无法重现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冯喜玲,女,生于1953年。籍贯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朱温坪村,现居住太原市万柏林,于2004年自太原东方机械厂退休。爱好写作,将身边亲朋好友,花草宠物,日常感悟皆入文字之中,有作品见刊于《太原晚报》,老年大学《龙城》杂志等。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