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增江
我的家乡在沙河西部山区一个小村子里,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要做豆腐。
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开始忙活扫房子、做豆腐、蒸馒头、炸油条、买年肉。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做豆腐和蒸馍是最重要的两件事。一般做豆腐要安排在蒸馒头前边,因为做豆腐剩下的豆腐渣,可以用来蒸豆渣馒头。
我们村子小,各家做豆腐都是定在同一天。做豆腐需要用钢磨把黄豆粉碎成豆瓣和磨豆浆,而我们村就一家磨房,平时磨面、碾米。
到了腊月年前做豆腐时,才拆掉筛面箩,来粉碎黄豆和磨豆浆。如果一户两户磨豆腐,人家磨房嫌拆装面箩和冲洗钢磨麻烦,就不给磨了。
村里人也理解这个,所以全村集中一天来磨豆腐。一般腊月二十三,村里喇叭就广播通知,先粉碎豆瓣,让大家做好准备。
做豆腐之前,家家会先把黄豆从大缸里挖出来,进行挑拣和捞洗。家里秋天没有打下黄豆的,就需要向亲戚或邻居家借黄豆,约好明年秋后再还给人家。
一般人家里人口少的,就做一锅豆腐,大概也就是15斤黄豆。家里人口多的,就做两锅豆腐,大概需要二三十斤黄豆。
家家接到通知后,第二天就都到磨房粉碎豆瓣。各家各户带着精心准备好的黄豆络绎不绝的涌向磨房,磨房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
人们排好队,先称黄豆的斤数,再记好账,然后把黄豆倒进钢磨料仓里,一合电闸,豆瓣就从出料口流了出来。
豆瓣拿回家,就得泡起来,一般选择放进水桶里或大缸里,加入清水要泡一夜,还要看吃水情况,水减少了,还要及时添加。
到了二十五是正式做豆腐的日子,一早天还不亮,人们就起来了。喇叭广播通知开始磨豆浆了,人们就陆陆续续挑着两半桶泡发的豆瓣涌向村西磨房。磨豆腐不用过称,和粉碎豆瓣的费用一块算。
一家接一家地把豆瓣倒进料斗里,冲洗干净水桶,把水桶放到出料口来接豆浆。
磨豆浆时需要不断往钢磨料斗里加清水,这样豆浆才能快速流出进入水桶。一般来时是挑着两半桶豆瓣,回去时变成挑着三四桶稠糊糊的豆浆了。
在磨豆浆的同时,家里人已经烧开了一大锅开水。豆浆挑回家,倒进院中准备好的水缸里,然后加入大锅里的开水,并用擀面杖搅拌均匀。豆浆被稀释均匀后,就需要揉豆腐。
先在大锅边放上一块案板,坡向大锅,案板上面放上一个大簸箕。接着该清洗好的豆腐袋子上场了,父亲把袋子放在簸箕上,撑开口,母亲用水瓢往口袋里舀豆浆。
一般装半袋豆浆,父亲左手缠上口袋口并用手压紧口袋口,右手轻轻揉搓口袋,乳白色的豆浆从袋子渗出,沿着簸箕缓缓流入大锅里。
当袋子不再有豆浆渗出,父亲倒出袋里的豆渣。母亲又向口袋里舀上豆浆,如此反复,直到过滤好的豆浆流满大铁锅。
盖上锅盖,灶膛重新点起火开始煮豆浆,直到锅内豆浆开始轻微翻涌,改成小火。
等到豆浆烧开了,就要开始点豆腐。常言说:卤水点豆腐。这点豆腐可是个技术活,需要有经验又耐心和细心的人才能完成。
有的人家自己不会点豆腐,需要请别人帮忙点豆腐。每当这时,村里点豆腐高手很抢手。父亲点豆腐经验丰富,不需要找别人帮忙。
父亲从衣柜下边拿出用了多年的卤水罐,擦拭干净表面灰尘,打开罐盖,用勺子舀出半勺子卤水,先观察了一下卤水颜色,接着沿着锅边缓缓移动勺子将半勺卤水均匀倒入豆浆中,然后用勺子轻轻搅拌豆浆,让卤水和豆浆均匀融合。
稍停片刻,父亲仔细观察豆浆颜色和凝结情况。确认卤水不到位,再舀出少半勺卤水,再次缓慢均匀加入到豆浆中,再轻轻搅拌豆浆。再稍停片刻,再次仔细观察锅内豆浆颜色和豆腐凝结状态。
父亲不断重复上述步骤,放的卤水越来越少,直到豆腐凝结成团,豆浆微微发青,豆腐就点好了。
卤水点少了,豆腐太嫩,出豆腐少,松散、压不成块。卤水点多了豆腐发苦发硬,不爽滑不好吃。
豆腐点好后,稍等一会后,就要出锅压豆腐了。院子里水缸沿上放上木架子,架子上放上一个大荆条筐,筐内铺上头一天洗后的包豆腐单子,村里人叫“包单”。
父亲用水桶往外提锅里的豆腐,倒入包单里,浆水从筐底和四周渗出,留下豆腐。
随着父亲不断加入水豆腐,大筐中的水豆腐慢慢满了,姐姐、哥哥和我用手撑起包单的四个角,围成一个布口袋,父亲抬高水桶,把全部水豆腐倒入包单里。
我们姐弟三人不停抬高和降低豆腐单四角摇晃豆腐单,让浆水更容易渗出。
浆水不停渗出,灌满半个水缸,流满半个院子。等到浆水渗得差不多了,父亲把包单对角折叠盖在豆腐表面,然后盖上木锅盖,双手用力压,把浆水再压出来一部分。最后锅盖上压上一块石头或者一桶水,压半小时,直到不再有浆水渗出,豆腐就压好了。
豆腐压好了,父亲挪开豆腐上石块和锅盖,打开豆腐单,白嫩的新豆腐就呈现在眼前。
父亲拿刀比着木条把豆腐分成均匀的方块,然后把豆腐一块块托出,放到大瓷盆里。
母亲拿出一块豆腐先去上供,之后把热豆腐的边边角角,分给我们几个吃,并叮嘱我们不要多吃鲜豆腐,容易吃伤。
我们把热乎、鲜嫩的豆腐放到嘴里,淡淡的豆香弥漫整个口腔,真是好吃。吃午饭时,母亲炒了半炒锅葱花豆腐,配着馒头,那可真是香啊!
两大锅豆腐全部做好后,天也就黑了。母亲把新做的豆腐留出两块,作为年前吃。
剩下的豆腐放进小缸里,加盐保存,到过年时和年后吃。一小缸豆腐,省着吃,能吃小半年。
如今,父母老了,已经好多年不做豆腐了。如今老家各家各户过年也不再自己做豆腐了,村里会做豆腐人都老了,做不动了。
平时超市买的豆腐再也吃出童年过年时的自家做的香了。好怀念童年做豆腐的日子,怀念童年时豆腐的香味。
相关文章链接:
好文推荐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一)——又是柿子采摘季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二)——结霜柿饼巧加工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四)——酸枣情节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九)——秋到太行说酸枣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13)——情真意切话漤柿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14)——圆圆蔓菁味道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