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兵绪
眨眼间,无雪的冬天就要谢幕,红火的腊月十五就到来了。浓浓的年味便在邢西山村渐渐弥漫开来。
留守在山村里的乡亲们,仍坚持着自己独特的过年方式,正儿八经地把年打扮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传承着几辈人的年俗,把邢西山里的年味烘托得隆重热烈。这浓浓的年味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当年那一幕幕过年的热闹景象在脑海间荡漾起来……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进入腊月,最盼着就是过年。可以盼到母亲为我们做过年的新衣服,可以盼到父亲领我们去集市上买好吃的,买大红的对联和五彩的年画,买大年初一才舍得放的鞭炮。还可以盼来学校放寒假,可以尽情地玩耍,期盼着年的脚步一天天走来。
进入腊月,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这天早上,最爱喝的就是母亲熬得那别有风味的腊八粥。头一天夜里,母亲就把各种原料准备好,特别把梅豆、花生米、栗子等提前煮好。
到了腊八一大早,母亲就早早起来点火,熬一锅令人馋涎欲滴的腊八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趁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吃着美味佳肴。这碗腊八粥入口香甜,滋人胃口,还配以炒好的酸菜,更是令人开胃,吃了这碗还想再来那一碗。这就是母亲的味道,真让人难以忘怀!
过了腊八之后,父亲就上山搂叶子、割荆柴,备足一年的烧柴,还连续几天起五更到几里外南洺水村的岭旮旯去拾干柴,准备过年时蒸馒头来烧,这干柴底火旺,蒸出的干粮就是暄。背柴禾回来的下午还忙着清理猪圈,清理院外的厕所,把这些农家肥全部沤在猪圈旁边,将清理的茅粪都和猪圈粪掺和在一起,为菜地和麦田开春准备肥料。
母亲更不闲着,开始清洗炕上的单子和被褥护套,全部清洗一遍。常常是母亲吃过早饭,背上满满一篓就到村外的“泉水坑儿”去清洗,一点不怕寒冷,直到中午时分,我在背着一个篓子去接回来,院子里就挂起来五颜六色的被单子。
到了腊月十五,科室小伙伴们盼望已久地吃粘糕、抢粘灯的日子。这一天,母亲早早吃过早饭,吩咐我和弟弟烧火,就挖出早已磨好的粘面,倒在面盆里,洗手挽袖,从锅里舀半瓢响水,边倒水边搅和,和起粘面来。等锅里的水咯哒咯哒开花了,就把和好的粘面放到篦子上去蒸。
等粘面蒸熟出锅了,就把蒸熟的粘面扯到案板上,趁热团在一起,双手边沾凉水边揉搓起来。
揉搓好后,就可以包进煮好的红小豆或调好的萝卜馅子。等到中午家里人都回来了,就开始热油开炸,趁热吃是最佳选择。捏粘灯是在吃完午饭之后开始的,最简单的粘灯,就是拽一块面搓成圆柱状,在一端用指头摁一个小坑儿。
巧手的母亲则会捏出栩栩如生的公鸡,小狗等。孩子们也不闲着,找来黄米草,折成一节节,然后在每节草棍儿上缠上棉花做成灯芯子。
晚饭之后,家家户户就会点起粘灯,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每家的桌子上、锅台边、炕沿边、门墩上,院子的天地窑儿,甚至小磨、碾盘上都会点燃粘灯。抢粘灯开始了!伙伴们你呼我叫,拉帮结伙,上东家串西家,满大街仿佛沸腾起来了。
到腊月二十三,就是打发老灶爷上天的日子了,家家户户都要在这天晚上进行祭灶。在灶爷牌位前上香点烛,供上苹果、西瓜糖和枣花馍馍等。
主人口中默念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祈福吉祥的话语。每到这一天,姥姥就开始忙活起打发灶爷的事了。把祭灶用的盘碗洗刷干净,把准备好的西瓜糖、苹果、蒸好的枣花馍,都一一摆上。姥姥小心翼翼地从墙上揭下那张沾满油污的灶君神码,扔进灶膛里点燃,重新贴了一张新的神码。
姥姥虔诚地跪下,作三个揖,嘴里念念有词,好像是说,让灶王爷吃好了,好骑马上天言好事!还要给灶王爷带上两吊钱,用来打点天神。忙完这一些,姥姥就开始煮饺子,把头一碗饺子放在灶王爷面前,再舀上一碗饺子汤放上,点上一把纸钱,我和表弟妹就在旁边念叨着:打发灶爷上天堂,又吃果子又吃糖,见了玉帝言好事,下界回来保安康。
打发完老灶爷,春节的大幕就慢慢又拉开一些了,家家户户开始进行春节前最紧张的忙碌。站在村上街的北羊圈门外,全村的房子近在眼前,村子上空满是炊烟袅袅。近处聆听到街巷间的旱磨石碾吱吱呀呀转个不停。这大概就是老人们嘴里的忙年吧?忙年,忙年,忙着过年,孩子大人不得闲。
二十四,扫房子。这一天一大早,就把炕上的被子,都卷起来,扛到房顶上晒起来。
把桌椅板凳,做饭的瓶瓶罐罐等,都搬到院子里。屋里就剩下搬不动的大家俱,就要苇席盖起来。然后,大人戴着一顶破草帽,穿上一件破烂的旧衣服,在长竿子上端绑上一把扫炕的笤帚,把屋顶和墙壁四周的灰尘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然后,再用提前备好的黄土,过筛子后,用大铁锅稀释成黄泥浆,倒在脸盆里,再用笤帚沾着泥浆,把屋里的墙壁仔细粉刷一遍。待墙上的泥浆干后,满屋子顿时焕然一新。
扫完房子刷好墙壁,搬到院里的那些东西,再一一搬回来,该擦洗的擦洗,该归位的归位。所有家里的摆设又重新站在原来位置,迎接新年的到来。
接下来就是做豆腐、蒸年糕、蒸馒头。那真是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大街小巷满溢着豆腐和馒头的香气。
东邻居把刚做好的豆腐放到案板上,那豆腐青白如玉,大叔挥刀把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大块,然后一块块放进有盐水的大瓮里,存放起来。西邻居蒸出了一锅热气腾腾的年糕,大嫂在篦子上一一划开,那一块块金黄的年糕,寓意黄金满堂、年年高升。
母亲蒸出了一锅不大不小的豆馒头,圆圆白白,真是漂亮极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豆馒头掰开来,顿时,豆香弥漫,催醒了味蕾,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中间的豆馅,满口豆香,甜蜜浸喉,“咕咚”一声一下子咽到了肚里。旁边的几个小伙伴接过母亲递给他们的豆馒头,对我迫不及待的举动大笑起来。
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门小门都贴上大红对联,福字、门神各居其位。
屋里新刷的墙壁正堂贴上花花绿绿的年画,主席像居中,两边都是四页屏。“四页屏”一套是两大张,每张上分列两溜儿,每溜儿上有四幅图。
所以家家户户不是常宝“深山访猎户”,就是李玉和“戴铁镣迈阔步”的特写。家里院外,大街小巷都清扫得干干净净的。户户门上红红的新对联,满满的喜气盈门、扑面而来。
前墙正中贴上天地牌位,屋里也贴上灶爷、财神,宗亲的牌位。母亲们忙着包饺子,孩子们也帮着挑满水缸,把劈柴也抱到家,大年初一早上可什么也不能随便动啊!
晚饭后,奶奶们踮着小脚,身后小孙子们端着供品,先到村头土地庙,再到村东龙王庙一一上香,磕头许愿。返回来,院里天地,家里财神、灶爷,家堂依次点烛上香,磕头作揖,口里念念有词。
这一夜,我们冯氏一家都要聚到“里间”爷那里去熬年。“里间”爷在我们冯姓这一支属岁数最大,况且早年间走南闯北见多见广了,讲起他的经历来,那是一嘟噜一串串。
很快,一家子全都聚到了“里间”爷家,少说也有二十多口。炕上、屋地上共摆了三桌子。“里间”奶奶热情地往桌子上抓炒花生、西瓜糖,接着摆上一盘盘的炒豆腐丝儿、炸面叶儿、醋熘白菜等,最后是一大碗羊杂碎。
每个桌子上摆上了锡酒壶,一瓶“二锅头”,每人面前一个小酒盅。那年代,这么一桌子已是相当丰盛了。
一大家子边吃边喝,边喝边说,不知不觉已是夜半更深。收拾好桌子上的盘盘碗碗,酒壶酒瓶,大家四散离开回家,准备到庙里上香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邢西山村的腊月,是忙碌的腊月,红火热闹的腊月,年味浓郁的腊月。山里的腊月,节日氛围特别隆重。
山里的腊月,是被烟花爆竹、对联年画、灯笼挂吊和年货烤红的最美时光,热闹热烈而又迷人。
忙碌的邢西腊月见证着山里人的生活变化,见证着山里人过年的风俗热闹,见证着山里人的日子红红火火。
作者简介:冯兵绪,男,生于1966年,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朱温坪村人。现为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会员,信都区作协会员。间或有集报文章见刊于《中国集报信息》,有散文见刊于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开发区报,信都报等。创建公众号“魅力太行”。
注:图片与文字无关!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