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喜玲
春节的脚步渐近,阖家团聚的温馨氛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收拾房间卫生,偶然看到一本旧相册。
打开来看,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照片,宛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往昔的时光如潮水般涌来。
正好太原市老年大学有“我家有张老照片”征文活动,正好选择一张六十年前的老照片,也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端详着那张老照片,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回到了1964年那个充满故事的正月。
母亲一连生下了我们三个姑娘,这让有重男轻女传统老思想的奶奶总盼着母亲生个男孩就好。
还好在当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束缚,1963年1月21日,全家欢天喜地地迎来了小弟弟,这可把全家人高兴坏了。
小弟弟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就热闹的家庭更加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就在这年正月里的一天,刚刚一周多点儿的弟弟在床边玩耍,床离火炉很近,不知是谁调皮捣蛋,竟偷偷在弟弟上衣兜里放了一挂小鞭炮儿。
父亲一抱弟弟,无意中兜里的小鞭炮儿掉到了火炉里,突然噼里啪啦地响声大作,吓得弟弟哇哇大哭。
父亲又心疼又生气,把我们几个孩子叫到一起,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可大家谁都知道不是一件好事,谁也不承认,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这一天,母亲让我们几个穿好新衣服,决定要去鼎章照相馆拍照片。
就因为家里添了男丁,又恰逢过年,可真是双喜临门,母亲早想通过拍一张全家福来记录这个幸福的时刻,还特意给弟弟取名为“双喜”。
听说要去照相,大家都兴奋不已,纷纷穿上母亲辛苦一年才为我们做的新衣服和新鞋子,满心欢喜地出了门。
然而,意外总是不期而至!就在抱弟弟出门时,不知是怎么不小心,竟把弟弟的胳膊弄脱臼了。
大家一下子慌了神,去照相的事就顾不上了,匆匆忙忙赶向桥东小医院。
好在那里有个医生医术精湛,很快就给小弟弟推拿好了。
医生还再三叮嘱,抱孩子时手一定要轻,否则很容易再次脱臼。
脱臼归位后,一家人这才松了一口气,继续前往照相馆。
费尽周折,总算是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全家福。
照片里,有我至亲至爱的父亲母亲,有大我六岁穿着制服的小姑,上衣口袋还别着钢笔,显得十分精神。
我当时上三年级了,穿着母亲做的花衣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一脸的自豪。两个妹妹扎着小辫子,穿着花棉袄,可爱极了。
弟弟戴着宝宝帽,被大家簇拥在中间,那是全家人的宝贝。我们脚上穿的,都是母亲亲手一针一线做的布鞋。
只是因为弟弟之前出的小状况,父亲脸上还带着些许不开心,而母亲则努力保持着微笑,让这张全家福多了几分温馨与祥和。
后来,当我们取回照片,和父亲聊天时还打趣说:“好容易拍张照片,瞧你还不高兴。”父亲马上说道:“你们还好意思说,双喜的胳膊都脱臼了,我着急上火,能拍出高兴的样子吗?”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六十年代的那些往事却仍然仿佛就在昨天。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拍一张全家福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啊!而这张照片,也成为了我们家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如今,我们的生活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甜蜜,手机、相机拍照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父母却已相继离去,因此这张老照片更是我心中唯一的牵念。
每到佳节,我总会不由自主地翻出相册,找出这张老照片仔细凝视,重温与父母一同度过的温馨时光。
这张老照片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浓浓的暖意,亲情永远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冯喜玲,女,生于1953年。籍贯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朱温坪村,现居住太原市万柏林,于2004年自太原东方机械厂退休。爱好写作,将身边亲朋好友,花草宠物,日常感悟皆入文字之中,有作品见刊于《太原晚报》,老年大学《龙城》杂志等。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