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年中总结报告
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凸显了人们日益认可的观念:从文化层面来讲,海湾与东亚之间的共同点比海湾地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共同点更多。
“Knock, Rain, Knock”是卡塔尔在光州双年展(the Gwangju Biennale,韩国历史最悠久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中的首个展馆,再现了卡塔尔沙漠的迷人景色和声音质地。
光州双年展卡塔尔馆入口(图源:卡塔尔博物馆)
展馆由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策划、七位卡塔尔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展示了深度探讨阿拉伯和伊斯兰身份、文化和历史的作品。该展馆生动地呈现了水的质地,尤其是卡塔尔文化中的“雨水”表达。展馆中反复回荡着一句“salat al istisqa(求雨的祈祷)”,这是干旱期间用于祈求降雨的伊斯兰祈祷词。卡塔尔是此次双年展上唯一的阿拉伯国家,此次展览将持续到 12 月 1 日。
2024 年卡塔尔馆入口(图源:卡塔尔博物馆)
一、韩国光州双年展中的卡塔尔展馆
提到阿拉伯国家,人们脑海中首先闪现出的就是好似一望无际的沙漠,鲜少有人会联想到阿拉伯沙漠中的雨水。但在此次展览中,卡塔尔艺术家试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向人们展示降雨对卡塔尔的重要性。Fatima Abbas 的作品《雨中一瞥》就呈现了这一点。这是一幅抽象的双联画,通过代表天气数据的彩色方块对比卡塔尔一年的降雨和干旱情况,展示了降雨每年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鲜艳的深绿色表示有雨的年份,而暗棕色表示干旱的年份。
Fatima Abbas作品《雨中一瞥》
卡塔尔展馆体现了双年展的大主题:“盘索里(Pansori):21 世纪的声音景观”。该主题是对 17 世纪起源于韩国西南部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致敬,这种音乐用于伴奏萨满教仪式。根据光州双年展网站,盘索里的字面意思是“来自公共场所的噪音”,或普通人的声音。卡塔尔展览力图通过展出的作品反映这种空间概念、自然景观、灵性以及对声音和叙事的关注。
“它们根植于卡塔尔文化遗产与伊斯兰教,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涉及到环境意识、可持续性和社区生活的重要性等紧迫问题,”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策展事务副主任 Tania Abdulmonem Al Majid 解释说。他强调,此次展览是“在卡塔尔传统和韩国文化背景之间建立的一次有意义的对话。”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馆长Abdulaziz bin Hamad al-Thani指出,卡塔尔参与光州双年展“也展示了卡塔尔致力于促进‘跨文化对话和国际舞台上的思想交流’这一承诺”。他解释说,海湾国家参与光州双年展“是更广泛的战略愿景的一部分,旨在不断吸引新观众、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促进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
二、加强与东亚的文化联系
9 月下旬,即光州双年展开幕几周后,卡塔尔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谅解备忘录,加强了双方对博物馆合作的承诺。新协议进一步推动了卡塔尔-中国友好协会的工作,这是 2016 年卡塔尔-中国文化年的后续成果。
2024年9月1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这是推动全球对我们共同遗产的理解迈出的重要一步,”Abdulaziz bin Hamad al-Thani解释道。他指出,此次合作“不仅将加强我们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还将为博物馆创新、研究和教育项目的合作创造新的机会”。他还强调,卡塔尔与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管理局达成的协议是为了“促进文化理解”。他说,在这两项举措中,“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展示卡塔尔艺术,并学习来自亚洲的创新实践。”
三、中国和沙特艺术的相似之处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舞台似乎越来越倾向于亚洲,以建立新的观众和艺术对话渠道。9 月底,沙特首次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展——“今日之作,明日之诺”。展览由沙特博物馆委员会在利雅得历史名城德拉伊耶 JAX 区的沙特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将持续到 2025 年 1 月 18 日,展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世代的 30 多位中国艺术家的 50 多件作品。
沙特利雅得 “今日之作,明日之诺”展览现场
展览由独立艺术史学家兼策展人 Martina Köppel-Yang 策划,旨在通过书法和园林这两个文化核心元素阐明阿拉伯和中国传统的相似之处。Köppel-Yang 在解释展览名称时表示:“书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在阿拉伯文化中的重要性。从历史上看,中国书法深受阿拉伯书法的影响,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 沙特博物馆委员会代理首席执行官Ibrahim al-Sanousi表示,此次展览恰逢沙特与中国建交 25 周年,旨在“通过艺术促进跨文化对话和国际交流与理解”。
此外,展览的布景致力于打造重峦叠嶂的中国传统园林结构,包括池塘、岩石、树木和鲜花等细节。在展览目录中,Köppel-Yang 引用了德国哲学家 Peter Sloterdijk 在其 2014 年出版的《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一书中的一句话:“花园是植物和艺术相遇的封闭区域。它们构成了‘文化’,这是‘文化’一词的绝对含义。”
首次在沙特展出的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艺术家Adel Abdessemed和中国台湾艺术家Michael Lin的作品。Adel Abdessemed的大型作品由 11 辆垃圾车组成,融入了与艺术史、集体记忆和个人历史相关的元素,仿佛是为了带回垃圾车带走的部分垃圾,或许是作为大规模城市发展的隐喻。
Köppel-Yang认为,当代沙特和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首届德拉伊耶当代艺术双年展于 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3 月举办,由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首席执行官田霏宇 (Phil Tinari) 策划,展出了多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主题为“Feeling the Stones”,源自中国谚语“摸着石头过河”,这是 197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口号。Köppel-Yang指出,沙特今天由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经济转型与中国早期改革时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反映在正在创作的艺术作品中。
“中国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与这种记忆的丧失、失去以前的环境和快速的经济增长有关,”她说,并指出在今天的沙特,艺术家们一直在努力应对不断变化的状态。“我今年 6 月第一次访问利雅得,这让我想起了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的中国,”她说。“那里掀起了建筑热潮;整个城市街区都在建设中。一切都将改变。人们将像 90 年代的中国人一样,失去集体和个人记忆的参照点。”她补充说,“他们甚至可能认不出自己出生的街道。我认为沙特人也会遇上中国发生过的事情。”
沈远作品《我和我的老师》
展览里有一幅郑国谷 1993 年的彩色照片《我和我的老师》。照片中,艺术家蹲在中国的一条街道上,旁边是他的老师——一个有学习障碍的无家可归者。六个月以来,郑国谷一直陪着他走过中国阳江的街道,用相机记录日常生活场景。“他一无所有,也不想要任何东西——他只是快乐,”Köppel-Yang在提到这幅作品时解释道。“对我来说,这是展览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沙特和中国如此快速地发展着。快速的经济发展是唯一的出路吗?我想让公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你会得到什么?你会失去什么?”
Köppel-Yan将东亚地区和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社会文化和经济关系的加强称为“新丝绸之路”。从本质上讲,这是中国当前使命的一部分,即创建一条贯穿中亚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新丝绸之路。
“我认为沙特决定举办这次展览是合乎逻辑的,”Köppel-Yang表示。她还强调,从文化上讲,海湾地区和东亚地区的共同点比海湾地区和西方地区的共同点更多。“对于海湾地区来说,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纽带。虽然存在地缘政治和经济问题,但全球影响力的两极正在发生变化。这不再是西方与东方、北方与南方的问题。许多新的中心和关联正在建立,这是非常积极的。”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文章↓
·特朗普时隔8年卷土重来,8年前那个风光无限的他又去了哪里?
年中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