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美国传教医师伯驾在广州开设的“眼科医局”。咸丰九年(1859)改称“博济医院”。光绪十二年(1886),孙中山先生曾以“逸仙”之名在博济医院开设的南华学堂学医,并开始革命运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民国二十四年(1935),学堂及医院正式改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及博济医院”。作为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和医学院,博济医院和学堂创造了我国历史上多个第一,培养了一大批医术精湛、治学严谨的西医人才,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现存原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及博济医院的建筑,现均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哥利支堂(博济医院教堂)
清道光十四年(1834)美国公理会派传教医师伯驾到广州,在当广州十三行怡和行行主伍秉鉴的捐助下,于道光十五年(1835)11月4日在广州新豆栏丰泰3号开办“眼科医局”。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眼科医局停业。道光二十二年(1842),医局复业,已不限于眼科,改为综合性医院。咸丰六年(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医局焚于战火。咸丰九年(1859),重新开业并改名博济医局。同治五年(1866),医局迁于现址,正式命名“博济医院”,内设医学堂。光绪五年(1879),医学堂改名为南华学堂。
博济医院旧影
光绪十二年(1886),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开始革命活动。中山先生曾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以医术为入世之媒。”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学堂是孙中山先生走上革命之路的肇始地,也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之地。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动首次武装起义。事败,先生潜入博济医院,在校友的协助下乘船脱险。 民国元年(1912)4月25日,孙中山先生辞任临时大总统,南下广州。5月9日,孙中山出席博济医院举行的欢迎会。席间追忆26年前在这里习医,现在推翻清廷又在这里与校友会面,感叹“诚想所不及”。孙总理在博济医学堂学医处
民国十九年(1930),南华学堂划归岭南大学管理,称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岭南大学校董会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提议筹建孙逸仙纪念医学院。民国二十四年(1935),博济医院建院百年,新医院及医学院奠基,并正式改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及博济医院”。至此,博济医院在成立后的一百年间,总共为200多万名病人做过治疗;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西医人才,为我国医学的近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和华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此后,医学院先后易名“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医院的名字也随之更改。2002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医院更为现用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门楼
孙逸仙纪念医院现存文物建筑主要有:门楼、纪念碑、博济楼、哥利支堂、光楼。门楼坐北朝南,为西式凯旋门式的混合结构建筑。主体开一大两小三座拱形门,均装西式黑漆铁艺大门,左右各建有一座门房,正反面造型基本一致。大门前后外立面各有四根罗马柱,柱头采用科林斯柱式,用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典雅高贵;柱身却采用塔司干柱式,柱子表面平滑无凹槽,粗壮有力,体现了简约朴实,庄重大方的建筑理念。科林斯柱式
正面四根柱子上方嵌有石质横楣,上刻有“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3个漆金大字。进入门楼 ,庭院正中立有一座纪念碑。“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纪念医院成立一百周年暨孙中山先生开始学医并从事革命运动50周年,由孙中山长子孙科主持了隆重的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奠基典礼及“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竖碑仪式。
“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
纪念碑为方尖碑样式,下部有方形底座。碑身正面刻有“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17个金字。东侧刻有建碑时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二日纪念大会立”。纪念碑背面是正面碑文的英文:“HERE IN 1886 DR.SUN YAT-SEN BEGAN HIS MEDICAL STUDEIS AND INITIATED HIS PLANS FOR THE REVOLUTION”。纪念碑背面碑文
纪念碑西侧英文为创建者和建立时间:“ERECTED IN SECOND OF NOVEMBER NINETEEN HUNDRED THIRTY-FIVE BY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COMMEMORATION COMMITTEE”。
碑座背面还有英文小字:“RE-ENGRAVED IN NOVEMBER 1985”,即1985年11月重修 。纪念碑后是岭南医学院的主楼——博济楼。博济楼的建筑经费由岭南大学钟荣光校长筹集,获得国内各界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巨额捐款,总共达150000元。该座大楼由建筑师黄玉瑜设计,分为前后两座,后座建造时间早于前座。博济楼后座奠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6月2日,次年6月竣工。同年11月,在博济医院成立一百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博济楼前座奠基,民国二十六年(1937)竣工。博济楼前座
博济楼前座门廊
博济楼前座门
博济楼后座
博济楼后座奠基石
哥利支堂位于博济楼西侧,又名仁济堂或福音堂。哥利支堂由美国传教士哈巴和嘉约翰始建于同治六年(1867),建筑资金由华人所筹,为纪念哥利支(Thomas R.Colledge)医生而命名。哥利支堂
当时没有专业的建筑师和营造商,嘉约翰医生和黄宽医生身兼多职,完成了哥利支堂的建设。教堂的一部分也作为博济医学堂的学生宿舍。清光绪十二年(1886),孙中山先生在此求学时曾寄宿哥利支堂10号宿舍。
门楼东侧建有一栋西式骑楼建筑,名为光楼,名字的最初意义不可考,结合博济医院的教会背景可能与宗教有关。博济医学堂于光绪年间向地方政府租赁光楼地块作“建筑习医馆及房屋之用”,原为一中式三层建筑。民国二年(1913),光楼曾租给美商湛罗弼“建筑书楼”。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市政府通过拍卖方式将光楼收回,后由广州市立银行以22万元投得。民国二十二年(1933)4月,广州市立银行迁往光楼办公。1990年8月,广州第一家连锁西式快餐店“添美食”在光楼开业。后光楼收归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光楼为五层骑楼式建筑。首层由四根水刷石米罗马柱支撑,二层外立面饰有连排欧式浅浮雕图案,三层和四层的罗马柱为仿西方新古典主义的爱奥尼式柱头。四楼和五楼皆有檐口。
孙逸仙纪念医院俯瞰
作为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和医学院,博济医院和南华医学院的百年发展史上,创造了我国西医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第一例眼疾手术、第一例卵巢切除术、第一例膀胱取石术、第一例乙醚麻醉术、第一例氯仿麻醉术、第一例病理解剖术、第一位华人留学生、第一位女西医……每一个“第一”都是我国西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