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坪石
然而,因派系斗争、经费缺乏等原因,直到次年1月16日,日军侵占中山大学农学院所在的湖南宜章栗源堡,并派兵南下侵扰韶关管埠、梅花等地,坪石陷于被敌包围之势。在此万分紧急情况下,中山大学通告紧急疏散,被迫进行抗战以来第三次迁校。由于事出仓促,交通工具缺乏,学校的设备、图书损失巨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受到日军严重威胁。3月,中山大学决定迁往梅县办学,临时办事处、文学院、理学院、研究院、医学院及先修班设在梅县,其他各学院也在梅县附近地区办学:如法学院在蕉岭、工学院在兴宁、农学院在五华。中山大学在梅县办学约有半年时间。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中山大学师生集体返回广州。
国立中山大学临时通讯处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文保路1号金山顶梅县博物馆,原址原为建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梅县图书馆。这座建筑为宫殿式两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黄墙绿瓦,占地面积4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90平方米。民国三十四年(1945)2月下旬,中山大学先在梅城东较场民众教育馆楼上设临时办事处,不久迁至梅城金山顶县立图书馆。当时,来梅登记员生已有百余人,在途中者近千人。办事处为来梅员生接洽住宿地点。该处见证了中山大学最初在梅县的艰难岁月。
国立中山大学临时通讯处旧址(梅县图书馆)
理学院旧址位于梅江区望杏坊月影塘路梅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内的大觉寺。大觉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是梅州创建最早的寺庙,元代被焚毁。明朝重建,清朝修葺。清光绪三十年(1904)寺庙改为学校,校寺并存直至解放后停止宗教活动。现今的大觉寺仅存中殿及后殿,前殿已被拆除。
理学院学生宿舍旧址(安善庐)
理学院还保存有学生宿舍旧址,位于梅州市梅江区寨中村上黄屋安善庐,是一座三进四横两围龙的客家围屋。围屋部分已被拆毁,但主体仍保存较好,门前月池、禾坪保存完整,下堂门额书“安善庐”。
安善庐门额
化胎上的夹竹桃
文学院旧址
文学院旧址位于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古洲村曾龙岃守成居,始建于19世纪20年代,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清末屋主曾纪守曾到法国留尼旺做生意,后回乡建设守成居,受出洋经历影响,守成居外在是客家传统围屋,内部风格中西合璧,是当地典型的反映地域文化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古民居,至今仍保存完好。
民国三十四年(1945)初,文学院租守成居复课,在此办学半年多。现在的守成居已难觅当年的痕迹。
师范学院旧址(云汉楼)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2月,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借梅县公共体育场(东校场)背的私立学艺中学校舍办公,该旧址现已拆除。
私立学艺中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3月下旬,曾毕业于中大医学院的病理学家罗潜被任命为医学院代理院长,在梅县积极筹备复课。由于其毕业于梅县乐育中学,商借部分课室作为校舍,现旧址仍保存在乐育中学内。
同时,借用德济医院部分仪器设备,并将德济医院作为高年级学生的临床实习医院。医学院还聘请德济医院的梅苏德院长为外科教授,露润黎博士为妇产科教授,曾志民等为教授。德济医院旧址现已拆除。
南华学院华侨中学旧址
南华学院成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香港,三迁校址,先后在梅县、汕头办学。1951年南华学院文学院、农学院部分专业并入中山大学,1953年,原南华学院商学院也并入中山大学。现南华学院华侨中学旧址仍保存在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新院区)内。侨建楼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坡屋顶,外墙黄色。二层中部写有楼名。目前侨建楼状态较好,已空置未做利用。除侨建楼外,属于南华学院的原物就是楼前侧两株巨大的菩提树了。
岭南大学创办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的广州,名为格致书院。后改名岭南学院、岭南大学。1952年,中山大学搬入岭南大学康乐园校区,即为今中山大学南校园。岭南大学部分专业并入中山大学,自此结束了在大陆的办学历程。岭南大学梅县办学旧址有基督教东门堂和梅州学宫。
岭南大学办学旧址
岭南大学办学旧址位于梅州市梅江区泰康路基督教东门堂。该旧址现改建严重,二层砖混结构,墙体贴砖。内部改建更为严重,与其他教堂不同,东门堂将布道的空间完全改建成一个个房间,类似学校的教室或居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