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圆觉寺塔

文摘   2024-08-04 12:34   广东  
圆觉寺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圆觉寺中,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塔基浮雕乐舞人像,塔刹装有铁质凤鸟风向标,是该塔的两大特点。圆觉寺塔对研究金代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以及天气、风象预报有一定的价值。2013年,圆觉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觉寺塔

国保碑

圆觉寺塔据县志记载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而实际塔身上最早的题记为金代天会年间(1123-1135),可见圆觉寺塔的历史远比记载久远。明成化五年(1469),浑源知州关宗修葺,并在塔身嵌碣刻字。明万历四年(1576)、清咸丰九年(1859)均曾修葺。20世纪30年代初,直奉大战,奉军占寺,僧侣被扫地出门,官兵肆意破坏寺内文物,圆觉寺内一片狼藉。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浑源,大肆掠夺文物,拆毁寺内全部殿宇,仅存宝塔。1987-1990年,当地文物部门维修恢复了圆觉寺的部分建筑。

圆觉寺平面布局

圆觉寺坐北朝南,以塔为中心而建,是一种源于古印度的寺院建筑布局,较为古老。自南北朝开始,塔在寺院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唐代后以塔为寺院中心的建筑布局已不常见,这可能也是圆觉寺久远历史的一种侧面的印证。塔前南建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山门两侧建钟、鼓二楼。塔北建正殿,面阔五间。正殿两侧还建有东、西配殿等,均为砖木结构。

圆觉寺塔
圆觉寺塔高30米,密檐九层,通体砖砌,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整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座高约4米,也分为三部分,下部为砖砌八边形基座,素面无纹;中部为双层八边形须弥座,下层须弥座由下至上为单混肚砖、基座砖、爱莲砖、束腰,束腰每面内设转角斗拱。斗拱上承替木、挑檐枋。枋上精雕四层仰莲台。莲台以上为上层须弥座,座上置单混肚砖、牙脚砖、覆莲砖、束腰,束腰一周用间柱分成16间。每间设一壸门,壸门雕满砖刻浮雕,其中有舞乐人像40个,有的作长袖舞,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撑羯鼓吹羌笛,有的拍击板,姿态各异,逼真动人。花鸟禽兽雕刻,各具形态,栩栩如生;上部为仿木结构斗拱平座层。平座层上叠涩收分,承托塔身。
上层须弥座与平座层
塔身呈圆锥形,第一层塔身较高,以上各层逐渐收紧,八角设短柱,柱上施叠涩椽飞、檐瓦。第一层塔身四面辟门,正南为真门,其他三门均为假门,可以攀登。从南门进入塔心室,正中须弥座上供奉释迦佛像,墙壁上绘有彩绘。第一层塔身上端出挑形制雄劲的砖雕斗拱,上承第一层塔檐。
砖雕斗拱
自第二层塔身向上,八层塔身均较低矮,出叠涩短檐。一层以上各层逐渐收紧,八角设短柱,柱上施叠涩椽飞、檐瓦。到第九层檐,檐距又突然增高,束腰各面均开佛龛,上施内向叠涩、菱角牙子,叠涩上檐铺瓦。每层檐角皆悬挂风铃共72个。
塔身

塔身第九层与塔刹

塔顶安装莲花式铁刹,向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圆光、宝珠;刹杆顶有铁制凤鸟一只,能随风转动,千年以来旋转不息,是古代的候风仪、精巧的古风向标。

塔刹
圆觉寺塔

访古游记
分享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展览介绍,以供记录和参考。图片均为本人拍摄,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