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墓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北郊罗源洞翠珠岭山麓。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开元二十八年(740)春,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家中,享年六十三岁,赐谥“文献”。开元二十九年(741)葬于此处。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和重要诗人。1978年,张九龄墓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九龄墓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因祖上至岭南做官,生于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唐玄宗开元时的宰相、诗人。张九龄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后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后张说罢相,张九龄受累外迁。开元十九年(731),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以中书侍郎为相。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后因张九龄触怒唐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七年(739),张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开元二十八年(740)春,张九龄奏请回乡扫墓,五月病逝,唐玄宗追赠荆州大都督,赐谥“文献”。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追思张九龄,遣使至曲江祭奠,追赠司徒。
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张九龄的代表作有《感遇》12首、《杂诗》5首等,如《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作。亦有《曲江集》20卷传世。张九龄在当时所开展的文学活动,对促进开元诗坛的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张九龄有胆识和远见,尽忠职守,敢于直谏,从不趋炎附势,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对唐代的繁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文献公祠
张九龄墓山脚下建有张文献公祠,祠堂建于民国,面阔三间,共两进,硬山顶。门额为石质,上书“张文献公祠”,上款“民国八年冬日”,下款“赵藩书”。祠内保存有历代碑刻和墓道两侧的石像生,现在看到的石像生就是根据残存的文物复制的。张文献公祠近景
现存张九龄墓地面部分为民国七年至八年(1918-1919),由驻粤滇军总司令兼粤赣湘边军务督办李根源主持大规模的修缮形成的风貌,山下的祠堂也是这次维修时重建的。墓为花岗岩砌筑,墓碑为民国刻制,碑上书“唐中书令右丞相始兴伯张九龄之墓”。左右两旁设置有圆鼓形石雕,书有篆刻“樵苏永禁”、“竹帛犹存”八个大字,均为民国时期遗物。此次维修中,张九龄墓遭到了严重盗掘。张九龄墓
1958年,张九龄墓墓室在农业生产中露出。1960年7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考古人员组织发掘清理张九龄墓。张九龄墓为砖室墓,平面呈古字形结构,由四角攒尖墓室、甬道和两个耳室组成,墓高5.35米,长4.82米,宽4.80米。墓室内壁上有用墨彩、朱红和绿彩构画的仕女蟠图、青龙祥云图壁画等,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壁画已脱色剥落损毁。墓室内中央有砖砌长方形棺床。出土文物有唐代四耳青釉陶罐、六耳黑釉罐、青黄釉陶盒、滑石盘、滑石碗、陶砚、玉佩饰、铜镜残件、“开元通宝”铜钱等,其余大部分文物不知何时早已被盗。出土文物现存广东省博物馆。滑石碗
张拯陶砚(砚底刻“拯”字,应是张九龄之子张拯之砚)张九龄墓出土的文物中最重要的非墓志石盒莫属。墓志出土时位于棺床下,长85厘米,宽83厘米,厚15厘米,呈正方形。墓志石盒盖表面无文字,仅在四边斜面阴刻有十二生肖图,石盒内有墓志铭文仅有276个字,与唐代墓志铭累牍连篇书写墓主生平、官职不同,该方墓志十分简洁。文末给出解释,因张九龄的功业、盛名已载于中原的石碑上,留名青史,不再需要详述。张九龄墓志
墓志铭原文如下:
唐故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始兴公阴堂志铭并序
太中大夫、守中书侍郎、集贤院学士、东海县开国男徐安贞撰。
公姓张氏,讳九龄。其先范阳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公诞受正性,体於自然,五行之气均,九德之美具,才位所底,不亦宜欤。盖所阙者降年之数不延,苍生之望未足耳。源以秀才。没赠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序乎官次,存乎事迹,列於中原之碑,备诸良史之笔矣。公之生岁六十有三,以开元廿八年五月薨,廿九年三月三日迁窆於此。韶江环浸,浈山隐起,形胜之地,灵域在焉,神其安之,用永终古。呜呼!嗣子拯号诉罔逮,而谋远图,刻他山之石,志於玄室,人非谷变,知我公之墓於斯。铭曰:龟筮从兮宅其吉,山盘踞兮土坚实。呜呼相国君之墓,与气运而齐毕。
民国立“唐张文献公祠墓界碑”
张九龄墓周边还坐落有其家族数座坟墓,分别为其父张宏愈墓,其弟张九皋墓、张九章墓及其妻谭氏墓(一说卢氏)。
桂阳郡夫人(?-757),张九龄之妻,始兴谭氏,循州司马谭诲之女,淑慎宜家,齐庄刑国,佩环有节,纂组皆工,幼作女仪,长为内则。太夫人乐在南国,不欲北辕,克勤奉养,深得妇礼。至德二年(757)十月十六日,终于私第,寿七十七。与张九龄同茔异穴。张九章墓
张九章(生卒年月不详)。张九龄季弟,天性孝友。始仕广州南海令,九龄入相,为桂阳郡长史。居母丧后历任温、吉、曹三州刺史,入朝为宏胪寺卿,天宝五年(746)为岭南经略节度使。为民兴利,致力富民,百姓归心,户口倍增。后为义王府长史。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