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寨,原名荣阳寨,俗称石塘寨,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落成于清宣统二年(1910),是当地村民用来抵御土匪等侵扰的大型防御设施。民国十七年(1928),工农革命军和当地群众700余人与驻韶关国民党军队激战9个月,史称“双峰寨保卫战”。2006年,双峰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二十年(1894),当地李氏族人为防御匪患,开始筹建双峰寨,拉开了长达16年的建设历程。双峰寨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奠基,清宣统二年(1910)落成,共耗银三万两。双峰寨南北长73米,东西宽69.65米,占地面积9486.6平方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寨外有13.7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城寨中部为空地,四周城墙及城楼以石灰及青砖砌成,主体建筑包括主楼一个和炮楼四个,东西两面城墙中间各有望台,其间有围墙相连,围墙高9米,吼1.3米,四个炮楼均为三层,主楼五层(现存四层),围墙四面均建有瓦面盖顶的廊,联通包括主楼在内的几个角楼,值更守望相助。走廊每隔3.9米有一小枪眼,共有55个小枪眼,角楼居高临下,能从不同角度消灭各方来犯之敌。
二层通廊
双峰寨只设主城楼一个主出入口,城门前原为吊桥,1976年,改造为水泥桥。城楼具有瓮城结构,外部为一个二层城门,中开券门,门上有题额“双峰保障”,这就是双峰寨名字的由来。城门两翼倚靠城墙各有上开枪孔的小城,用于保卫城门。城门两翼
进入外城门,迎面看到的是高大的内城门和城楼,攻入外城门的敌人会遭到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内城门上嵌有红砂岩匾额“保安门”,体现了村民“保障安全”的期盼。城墙上建有砖砌城楼,为全寨的制高点。
进入双峰寨中间为一片宽阔的草坪,没有居住建筑,体现出城寨建筑与客家围屋的区别。双峰寨只用于防守,而不用于日常居住。四角炮楼形制简单,均为青砖砌筑,平面呈方形,上下收分明显,其中西北角炮楼规模最大,形制也不同于其他炮楼。西北角炮楼在其他炮楼的基础上,还并排建有略低一层的炮楼,可以容纳更多的抵御物资和人员。西北角炮楼外侧还开有一道仅供一人通行的后门,进出城寨需要乘船。西北角楼外侧
各炮楼间依城墙均有两层通廊相连,围绕双峰寨一周,方便人员、物资的快速支援、转移,也为避难的居民提供了安身之所。二层廊的墙壁上开有枪孔,可对外射击,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2日,中共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八独立团第四营退守双峰寨,遭到国民党第八路军第七师(后易名第十五军第三师)吕焕炎、叶大森部三个团的长期围攻。寨内军民700多人团结一致。敌军千方百计破寨,多次用大炮轰击都不能攻破,又施用挖墙断水、火烧寨墙、“铁乌龟”掩护破寨的阴谋,均告失败。寨内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坚持达九个月之久,终因伤亡惨重,弹尽粮绝。敌军又用飞机多次轰炸,炸毁寨墙一角,守寨军民于11月11日深夜组织三路突围,只有一路突围成功,上澌溪山打游击。11月12日,石塘寨遂被攻破。是役毙敌100多人,守寨军民牺牲400多人。新中国成立前,双峰寨因战争的创伤和长年风雨侵蚀,上下走廊全部倒塌,主城楼及四个炮楼均破烂不堪。 1949年后,经过多次修缮,重新建成护城桥和90多米长的护城栏以及修建260多米的寨内跑马栏,对护城河的淤泥、杂草进行了清理,基本恢复了双峰寨的原始风貌,使其重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