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飞受邀为华园师生带来《数字共通如何可能》的主题讲座。讲座由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主持,两百余名师生积极参与和交流。
吴飞教授提出数字共通是指由数字媒介平台提供支持的真实与虚拟互嵌的交往空间,它包括网站、博客、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各种数字交往空间,各种交往行动者能进入其中并就公共议题进行开放的对话与讨论,以寻求意见共识与情感的共鸣。他回溯了公共领域的源流与核心观念,并对传统理想的公共领域进行了反思。他表示,在数字社会,公共领域不再是一个在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相对独立的中间层,而是一个将传统的进步神话叙述与现代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的冲动结合起来的新的公共领域。
吴飞教授接着从行动者网络的变化、权力结构的变化、对话模式的变化和公众舆论的变化四个方面介绍了数字公共领域相较于传统公共领域的发展变化,进而指出数字交往领域并不是理想的公共领域。于是,他提出“数字共通”这一概念重新解释数字交往空间。他认为,数字共通揭示了数字空间中杂合的多元参与者共在的境况:连接在一起,却并没有真正的联系和同质化,共在、共鸣于网络空间中,却又呈现出独立的、开放的、流动的状态,保持着对"可容忍的冲突"( tolerable conflict )的存在,是承认差异和矛盾前提下的对话。
具体而言,“数字共通”解释了位处不同位置的人所进行的信息分享,这种共享让多元的意见更容易被看见,同时数字技术强大的记忆和存储功能又为“共享”的信息和以及提供永在的可能性。其次是“共通”,吴飞教授表示共享的核心是“通”。“共通”的观念承认人类必须共在于一个世界,但不追求彼此同一,而强调有限性的共—显。最后则是“共鸣”,他将共鸣作为理解当下数字交往空间的理论路径,他将共鸣划分为情感共鸣、理性共鸣和虚假共鸣三种类别,并一一进行阐释。
本文转自 |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