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根 | 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发展

体娱   2024-11-18 00:02   浙江  

内容摘要:进入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局面,具体表现在: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不断加强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指导规划,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逐步推向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向纵深发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种数和教学点增多,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新闻传播学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发展,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成效卓著。



//目录

一、新闻传播教育不断加强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指导规划

二、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逐步推向全国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向纵深发展

四、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种数和教学点增多

五、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和国家事业确立了新目标,中国和世界关系开创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展现了新面貌,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在新时代,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新时代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新时代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是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在开拓创新中不断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一、新闻传播教育不断加强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指导规划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教育部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积极探索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改革,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由此,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提上日程。进入新时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育部、中宣部决定联合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不断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于2013年6月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


首先,《意见》阐明了“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造就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其次,《意见》明确了五项“主要任务”,即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为了加强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结合,教育部、中宣部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从2013年9月至2017年7月计划选聘新闻单位50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计划实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兼职或挂职任教;从相关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选派50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积极探索高校与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新模式,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平台;选择30所高校建设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选择10所高校建设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支持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中央部属高校与新闻单位共建30个国家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鼓励计划实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与境外高水平大学新闻传播院系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灵活多样、以我为主、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计划实施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新闻传播学类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打造一批新闻传播学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进计划实施高校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再次,《意见》强调了“组织保障”。在组织领导方面,《意见》要求成立由教育部牵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有关新闻单位、高校共同参与的全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教育培养规划和具体组织实施。成立由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学者、资深编辑记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培养标准、评审标准的制定,及高校申报方案评审、实施情况评估等。各省(区、市)参照建立各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在申报评估方面。《意见》明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周期为10年,分期实施,首期为5年(2013—2017年)。相关高校就建设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提交申报方案,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教育部会同中宣部研究确定入选高校。在政策保障方面,教育部、中宣部对入选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给予经费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入选的地方高校给予经费支持。支持计划实施高校在招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制设置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鼓励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计划实施高校,在本校推免名额内重点支持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


教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部门,中宣部是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两者联合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国家教育的顶层规划。《意见》由此成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出台和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入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大事记1921—2021》,成为中国教育史尤其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意见》精神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新闻传播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如上海在第一轮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框架下,启动了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类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自2014年起,上海启动实施为期四年的上海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复旦大学等14个基地被立项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市级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建设经费给予支持。同时,上海构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配套制度。自2013年起,上海启动高校教师和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双千计划”,构建了知名媒体人进入基地讲授实务课程、高校教师走进新闻传媒单位挂职锻炼的常态化人才互聘机制。截至2015年春季学期,共有29名经过层层遴选的新闻单位从业人员进入高校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各种形式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基本覆盖所有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共有18名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挂职锻炼。2013年上海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和上海高校专家学者共13人组成的上海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供了有力的咨询、指导和评估,并积极探索建立全市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加强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指导与管理,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这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提出了新要求。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因此,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新要求,也给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指明了方向。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中宣部于2018年9月联合出台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2.0》)。其中,《意见2.0》提出的“总体要求”以及“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意见2.0》深化了原来的“总体要求”,将其一分为二,既提出了“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又明确了“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意见2.0》拓宽了“改革任务”,将其由原来的五项增加到七项,即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迈向一流新闻传播专业新目标、推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新发展、开辟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新领域、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迈上高等新闻传播教育质量新台阶,增加了“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两方面的全新内容。同时,《意见2.0》细化了实施的具体方案,指出了具体的“重点举措”,从而增强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的可操作性。如《意见2.0》在《意见》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迈向一流新闻传播专业新目标”,要求建设24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打造500门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增设20个国家级新闻传播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50个新闻传播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加快培养会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另外,《意见2.0》提出了“迈上高等新闻传播教育质量新台阶”的奋斗方向,要求结合国家级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开展三级专业认证,研究制定认证标准和工作方案,适时启动认证试点工作,不断完善认证标准和工作机制,促进不同层次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同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举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此次会议不仅对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各文科类学科作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同时对推动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作出规划。


二、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逐步推向全国


推动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是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要求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门和高等学校共建1个新闻学院,原则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也应与高等学校共建1个新闻学院。该意见要求,力争通过4年左右的建设,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推动形成高等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该意见提出了共建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基地、研究智库等;明确了加强组织领导、政策保障、督导检查等三方面的组织保障。


2013年12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做法经验,指导10个省市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签署共建协议,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后备人才。会议指出,高校新闻学院是新闻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新闻教育是新闻队伍建设的基础,关系新闻事业长远发展。要把部校共建作为战略任务、基础工程,遵循新闻教育规律、遵循新闻人才成长规律,发挥业界学界各自优势,携手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新闻人才。要努力打造合作平台、探索合作形式,逐步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使新闻人才培养更加契合新闻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走出一条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路。


2014年,“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同年4月,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正式签约,拉开了中央媒体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序幕。此后,新华社和与北京大学签署了共建协议,人民日报社与清华大学也正式签署共建协议。从地方党委宣传部和高校共建新闻学院到中央媒体和高校共建新闻学院,这种合作持续推进,互动频繁、实践突出、科研深入成了最大亮点。同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刊文总结了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经验。在组织机制上,地方宣传部发挥积极作用,在政策导向、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新闻学院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可行可用、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合作模式上,共建项目将精品课程共建、导师团队共建作为重要“突破口”,实施编辑记者与教师双向交流挂职,让媒体骨干融入课堂,将新鲜内容和实践经验悉心传授,让教师走进新闻“前线”,在“实战”中获得教学和科研的灵感,打造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生力军”。该文评论了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成效,并指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正走出一条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相互融合的“新路子”,新闻人成长成才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2015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在江苏南京大学召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总结交流部校共建的经验做法,研究深化共建工作的有效举措,要求进一步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闻教育改革发展,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会议指出,部校共建全面开展一年多来,各地各单位牢牢把握正确培养方向,扎实推进重点工作,着力促进业界与学界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要扎实抓好部校共建这项战略任务、基础工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核心,遵循新闻教学科研规律和新闻人才成长规律,聚合业界学界优势资源,协力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要加快完善部校共建机制,搭建互利共赢的平台,深化院媒合作,建强一批新闻学院,推动部校共建不断上台阶上水平,构建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2016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在郑州大学召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两年多来,部校共建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明显加强、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学生社会实习实践水准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共建模式,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要继续把部校共建作为重大战略、基础工程扎实推进,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一核心任务,着力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良性互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提高业务技能。要探索新闻教育方向重点,在新闻事业发展急需的全媒型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2017年6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就深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联合发布通知。该通知指出,开展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创新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高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部校共建工作启动以来,各地区各单位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共建管理机构、共建精品课程、共建骨干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共建研究智库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和新闻学界业界广泛好评。同时,该通知强调,部校共建是一项战略任务、基础工程。各地区各单位要坚持不懈加以推进,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坚持“四向四微”的高素质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该通知指出了今后部校共建的五项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不断扩大共建工作覆盖范围、全面加快全媒型后备人才培养、持续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在上述通知精神的指导下,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持续升温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至2017年年底,23个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地方宣传部门与当地高校新闻学院完成了部校共建试点,已经有59所高校与地方省委宣传部或中央媒体签署共建协议。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制定的《意见2.0》明确提出“推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新发展”的改革任务,要求进一步深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在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理论体系构建能力、重点任务统筹能力和强化工作保障能力上下功夫,打造新闻传播协同育人“先锋队”和“示范区”。将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加强督导检查和经费保障,确保取得实效。建立共建新闻学院工作联络员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定期会商、及时总结,并向主管部门报送最新工作进展。统筹建立全国优秀新闻传播学专家库,强化共建新闻学院师资保障,促进提升全国高校特别是偏远地区教学水平。选择一批优秀教师纳入新闻阅评员队伍,加强新闻宣传一线实践。支持实力较强的共建新闻学院率先推出一批高质量新闻理论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示范性、引领性和创新性作用。


在该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持续推进,范围覆盖全国。至2022年10月,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已达140余所,基本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24年9月,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已达152所,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党中央对全国新闻院校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总体要求,且提出了具体任务和措施。2013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并指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要抓牢抓实新闻传播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并且进一步把这项教育引向纵深。2014年12月,《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第一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编写的案例教材,教材选取了近60个新闻报道案例进行剖析。该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精髓,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发展,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脉络,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读本。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年4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领衔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出版,该书系统梳理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条件、哲学基础、经典作家的新闻实际工作经验,阐述和评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要义。


中宣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2017年6月印发的《通知》要求全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通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深化共建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努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课堂进头脑。《通知》要求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所有共建高校年内都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列入必修课,并开设国情教育课,教育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内涵、现实要求,全面了解现实国情,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在《意见2.0》中将“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提出若干“重点措施”。第一,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到新闻传播院系师生全覆盖、无死角。第三,依托高等学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分批开展新闻传播专业骨干教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培训,五年内覆盖所有专业点。第四,选树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推动教师以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树立正确新闻观,为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打牢思想基础。


在《意见2.0》精神指导下,全国新闻院校积极成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骨干师资培训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向纵深发展。2019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取得显著成效。同年3月,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设立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课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产生及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新闻工作基本要求、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事业根本性质、舆论导向、社会责任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重要问题作了专题论述。2022年,《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第二辑出版,该书分为八大主题,共收录200多个典型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和学术论坛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教育部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经常主办“高校新闻院系骨干教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培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从2018年至2024年组织了六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骨干师资高级研修班。该中心每年五月召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讨会”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每年年底主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南北呼应,共促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论坛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联盟也纷纷成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组织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联盟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起的红色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联盟。


四、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种数和教学点增多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它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以及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的重要依据。该目录在文学门类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类(0501)、外国语言文学类(0502)、新闻传播学类(0503)3个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类”下设新闻学(050301)、广播电视学(050302)、广告学(050303)、传播学(050304)、编辑出版学(050305)5种专业。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媒体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趋势,并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新闻传播教育紧跟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2014年3月,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中,“新闻传播学类”增加了“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两种专业。2017年增设了“时尚传播”专业。2018年增设了“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2019年增设了“会展”专业。教育部2024年3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中,“新闻传播学类”下有10种专业,即新闻学(050301)、广播电视学(050302)、广告学(050303)、传播学(050304)、编辑出版学(050305)、网络与新媒体(050306T)、数字出版(050307T)、时尚传播(050308T)、国际新闻与传播(050309T)、会展(0503010T)。


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种数增加的同时,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点也不断增加。2014年12月,全国范围内约有637所高校开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专业布点在全国共计1,073个,其中,广告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为强势专业方向,其教学点数量无论从全国总体来看还是从各地区来看,均远远超过编辑出版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3个专业方向,形成了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布点的两个梯队;数字出版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布点极少。至2017年12月,全国已有68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设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有1,244个新闻本科专业教学点,其中广告学378个,新闻学326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编辑出版学82个,传播学71个,数字出版13个,在校本科生人数23万人,专业教师7,000余人。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已有72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布点1,352个,其中,新闻学336个,广播电视学230个,广告学368个,传播学80个,编辑出版学71个,网络与新媒体246个,数字出版19个,时尚传播1个,国际新闻与传播1个。截至2022年年底,719所高校开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专业布点达1,392个。


随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从5种增加为10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增多,研究范围扩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下迅猛发展,全国新闻院校积极探讨“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本科教育阶段,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外交学院、汕头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12所公办院校开设了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中宣部和教育部设置了“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特色人才培养项目,统一设立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国新硕士项目”),项目设在8所院校,即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为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6家中央级主流媒体培养国际新闻传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中国传媒大学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在做强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班的基础上,设立国际传播硕士、博士白杨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则于2021年专门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进一步优化国际传播专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在新时代,一些985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迭代升级,独立建院,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


五、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教育改革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不断扩招,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种数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批准设立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两个专业学位。从此,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开始分为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两种类型。同年9月,48所高校获得了首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4所高校获得了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2013年9月,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政策作了调整,取消了“公费读研”制度和“一般不超过40周岁”的报考年龄限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对研究生实行了动态调整管理。2015年,我国设有新闻传播学硕士点的院校发展到100所,其中东北地区6所,西北地区7所,华北地区23所,华东地区24所,华南地区10所,西南地区13所,华中地区17所。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点共126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109个,出版专业硕士点10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新闻传播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总数达到121个,另有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总数达到212个。全国共有出版专业学位硕士点34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24年7月31日发布的《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显示,国家新增新闻传播学硕士点5个,新增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22个,新增出版专业硕士点7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逐渐超越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新闻传播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自2010年起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共有来自8个省市的9所高校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7年,新闻传播学新增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中西部地区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逐渐发展壮大,逐渐打破了过去以东部沿海高校为主的局面。2019年和2020年各增加了4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又增加了1个,至2022年12月,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增加到34个。


2023年12月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要求,到“十四五”末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2024年7月31日发布的《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显示,新闻传播学新增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5个,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苏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和广州大学,至此,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增加到39个;出版专业博士点有7个,分别是北京印刷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7个出版专业博士点的设立,标志着新闻传播学科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式启动。


六、新闻传播学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发展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要求,新闻院校从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和课程体系入手进行教育改革。《意见2.0》要求建设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造就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配合人才培养新方向,新闻教育单位加强融媒体实验室建设,区块链媒体实验室、5G融媒体实验室等高校融媒体实验室纷纷上线。2019年科技部批准成立了4个传媒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中国传媒大学,成为高校新闻院系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新闻传播学学科实验室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


2020年11月5日,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为关键突破,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其主办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正式启动,力求打造一门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有水平的专业大课,有实践力、穿透力的“中国金课”。大讲堂的主题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同频共振。2020年主题为“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2021年主题为“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2022年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记者的使命与担当”。从2020年至2022年,大讲堂邀请了55家主流媒体的106名记者进行录制,采取“演播室录制+后期剪辑制作”的形式,录制推出讲授视频达99课时。大讲堂结合课程重点与“Z世代”移动互联网阅读习惯,进一步精剪制作出课程精粹短视频100集,另出版纸质版教材两部、电子书架两部,将它们推广至719所高校、1,392个教学点,帮助新闻学子深刻理解中国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闻传播人才。2023年大讲堂以“中国式现代化:记者的行与思”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22家媒体单位的32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担任主讲人,录制了32集课程视频。


全国各地新闻院校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2021年6月,一批课程思政项目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如普通本科教学课程《融合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节目导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复旦大学)、《新闻采写》(暨南大学)、《陕甘宁边区新闻史——走进红色新闻历史现场》(延安大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习近平新闻工作论述研究》(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安徽大学)等。


同年11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通知》,明确要求“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亮相,5,118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闻传播学有83门课程获得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在5,118门课程中占比为1.62%,其中,线上一流课程24门(在所有线上一流课程中所占比例为1.28%),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23门(3.16%),线下一流课程22门(1.50%),线上线下一流课程8门(0.92%),社会实践一流课程6门(3.26%)。2023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通知》,认定5,751门课程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0门新闻传播学课程获得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在国家级五大“金课”中占比2.09%,数量和比例都得到了提升,其中,线上一流课程23门(在所有线上一流课程中所占比例为2.10%),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0.85%),线下一流课程46门(2.22%),线上线下一流课程30门(1.67%),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7门(5.54%)。


在教材建设上,新闻传播学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1年9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新闻传播学类共5部教材获奖,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也是新闻传播学科类教材唯一的一等奖;李良荣主编的《新闻学概论(第六版)》,郭庆光主编的《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高晓虹、杨保军、黄瑚编写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罗以澄、丁柏铨、张征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四本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在国家教材委员会领导下,新闻传播学界先后修订再版了《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24年7月,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启动编写工作,计划编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理论》《广播电视与视听传播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舆论学》《融合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全媒体新闻实务教程》《新媒介与社会发展》等9种教材。


七、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成效卓著


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部为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设立的最高级别奖励。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是衡量中国大学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评选的重要指标之一。新时代以来,教育部先后在2014年、2018年、2022年开展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积极探索适应党和国家要求和时代需求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及时归纳总结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经验,申报国家级新闻传播教学成果奖。


2014年,全国新闻院校积极响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积极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新闻传播教育尝试和思考。有4个项目获得了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它们分别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创新”(中国传媒大学)、“依托‘部校共建’机制,培养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复旦大学)、“制度化推进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武汉大学)、“面向行业,构建‘四位一体’的印刷出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印刷学院)。


2018年,在全国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过程中,立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彰显中国特色成的新闻传播教育项目得到了推崇,又有4个项目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个项目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该项目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传媒大学);其他3个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它们分别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人才的生态型培养体系构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新闻人才培养‘六结合’模式的创建与实践”(暨南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华中科技大学)。


原来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为本科、研究生两个部分,2022年,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第一次被单列出来。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虽然一等奖空缺,但取得两个两个历史性突破。其一,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达6项,这些项目是“实践赋能·知行合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模式创新”(中国传媒大学)、“面向国家战略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国传媒大学)、“以评促教、双线并举: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评价融合体系构建”(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时代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为例的新文科课程探索”(复旦大学)、“铸魂强基: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群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标准湾区实践:‘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探索”(暨南大学)。其二,项目首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名称是“目标倒逼与过程引导: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郑州大学)。


在新闻传播教育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时候,新闻传播教育研究也卓有成效,著作不断出版。尤其在《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之外,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自《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年鉴的第一部)出版以来,年鉴迄今一共出版了八部,总计约1,000万字。该年鉴的出版是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新闻传播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体现。有研究者评价它是学术性、工具性、政策性兼具的权威大书:“它以时间为经,以人、事、物为纬,较为精准地定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每一刻度,将历史、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存史鉴今,启迪后人,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始终与时代同行,始终坚持改革发展,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局面,呈现出开拓创新的特点。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在党中央关怀下加强了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指导规划。2024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了将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指导规划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将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逐步推向全国,积极助力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及媒体融合冲击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积极满足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在建设新文科的进程中,新闻传播学课程和教材建设不断改革和创新,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成效卓著。总之,新时代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始终贯穿着一条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主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将其贯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富有成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注释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

引用格式参考:


GB/T7714-2015 邓绍根.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发展[J].现代出版,2024(10):17-29.

CY/T121-2015 邓绍根:《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发展》,《现代出版》2024年第10期,第17页至29页。

MLA 邓绍根."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发展."现代出版.(10)2024:17-29.

APA 邓绍根.(2024).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发展.现代出版,(10),17-29.


本文转自 | 现代出版

再建巴别塔
青灯夜读,湖畔沉思。精读人文社科经典文献,探讨新闻传播学术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