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老年期抑郁症的识别与防治
旅行
2024-11-10 07:27
广东
老年期抑郁症的
识别与防治
老年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60岁以后,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抑郁是一种负性、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的迟缓为主要特征。在临床上还有如下一些现况特征: 1.发病率高:有资料表明,抑郁症患病率占人口的3%左右,而6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抑郁症患病率占10%以上,远高于年轻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期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2.识别率低:WHO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15个不同国家或地区内科医生对于抑郁症的识别率平均为55.6%,而中国上海为21%。 3.治疗率低:2001-2005年我国四地区调查显示92.7%的心境障碍患者从未寻求治疗。 4.疾病负担重:预测2020年后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之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抑郁症仍是精神疾病负担中的最主要问题。 1.生理功能的退化: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大脑形态的变化;睡眠、生物周期的紊乱。 2.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社会关系、负性生活事件,情感及经济状况,角色转变等。 3.躯体因素:老年人往往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易出现抑郁情绪,患了躯体疾病之后所服用的一些药物也可能导致抑郁情绪。 除具备一般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外,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还有如下特征: 1.疑病性:即疑病症状。过度担心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尽管医学检查可能表明并非如此。大约1/3的老年病人以疑病为抑郁症的首发症状,疑病内容常涉及消化系统症状,尤其便秘、胃肠不适是此类病人最常见也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2.激越性:即焦虑激动。焦虑激越往往发生于比较严重的抑郁症,表现为焦虑恐惧、终日担心自己和家庭将遭遇不幸、大祸临头、搓手顿足、坐卧不安。或反复追念着以往不愉快的事,自责,严重的会出现勒颈、触电、撕衣服、揪头发、满地翻滚、焦虑万分,甚至出现自残、自杀行为。 3.隐匿性:即躯体症状化。70%以躯体不适为主诉,情绪障碍易被忽视。可表现为各个部位疼痛。又如腹部不适、腹胀、厌食、便秘等。还可出现反复胸闷、心悸、面红、潮红出汗、手抖和全身乏力等。但是去了医院多次检查还是找不到原因。 1.药物治疗:由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生物以及社会因素,治疗上与年轻人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药物选择上兼顾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经济性、易用性,各级指南均推荐新型抗抑郁药SSRIs作为一线用药,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改善也较好。 2.物理治疗: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疗法,均是安全性、耐受性良好的治疗,对一些老年人不能接受或耐受抗抑郁药物,可以作为首选。 3.心理行为治疗:对轻、中度抑郁症首选。心理治疗主要是指通过和医生谈话、交流来进行治疗,根据针对的问题不同,可以分为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 1.生活上尽量独立自主。能够自己做的事尽量自己做,不要依赖别人,这样有助于防止抑郁。 2.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当精神压力变成忧虑的时候,切忌把不良情绪埋于心底,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将情绪宣泄出来。比应广泛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痛苦,寻找他们的帮助。同时应心胸坦荡,真诚坦率,豁达大度,使自己有个好心境。 3.丰富自己的生活。一个人当有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多彩的生活时,就拥有了许多转移不良情绪的途径,如情绪抑郁时,可以去远足、郊游、爬山、游泳,亦可投入自己的爱好中,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积极地进行情绪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