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吧
1
早睡
充沛的精力和意志力是知行合一的基础,除天赋异禀者外,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大都需要充足的睡眠来蕴养自身精力及意志力。
成人世界的白天里我们面临着复杂的任务和各方面压力,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下班后还要付出精力带小孩,全天24小时,感觉自己醒着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于是纷纷向正常的睡眠时间伸出爪子,从深夜处攫取自由时间,深夜时大脑异常活跃,各种活动不停,加上网络信息时代来自手机的刺激层出不穷,以致睡眠长期不足,或者生物钟错乱,细无声地失掉了知行合一最重要的基础。
好不容易,或者说精疲力尽时不得不按时作息了两三晚,待精力有所恢复,便忍不住继续挥霍之。
早睡的难点不在于让自己完成一次早睡,而在于如何抵御完成两三晚早睡后精力有所积蓄时大脑精力旺盛下的心猿意马,即身心疲倦时的按时作息是伪早睡,精力旺盛时的按时作息才是真早睡。
只有做到真早睡才能持续早睡,才能夯实知行合一的基石。
2
高效
很多领导处事总是雷厉风行,其实这也是一种被迫,职务越高,接触的信息便越多,要做的决策也越多越繁杂,但人还是那个人,一天的时间也还是24小时,如果不雷厉风行,将无法把精力放到真正要聚焦的地方,更遑论个人自由时间。
领导接触的事物越多越杂,掌握的信息越全面高级,认识理解的规律越透彻广泛,就越能够雷厉风行地处理各种事务。
雷厉风行者,高效也;高效者,快且不错也。
可以发现,很多领导的雷厉风行针对的大都是常规事务,对于一些重大决策,他们同样会周密调研、广泛收集意见、充分讨论、慎重拍板。
只有处理常规事务雷厉风行,领导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事务上,以建功立业。所以反过来说,一些不具备快且不错地处理常规事务的领导将会被杂事耗掉过多精力,以致无法在主要战场上有大的斩获,从而停步不前。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不是一下子成为上述领导的,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高效,一方面对于一些常规的事务,我们要掌握高效完成的规律,并且心无旁鸳甚至有所紧张地完成它们,不像有些人扫个地都能磨蹭半天,平白耗去不少时间。
当我们在干一些常规事务,就当自己在高速上行车,保持专注力,时常注意是否保持在120公里/小时的高运转,长期以往,便会在愈发娴熟的同时节省下大量时间——这种高效在处理常规事务上重点体现“快”,兼顾“不错”。
另一方面,在重要事项上重点体现“不错”,全方位思考,搞清楚逻辑,高质量完成任务,对于“快”若无形势之迫倒不必过于追求。
3
勿漏
一个人如果能被外界一致认为“靠谱”,则其在日常处事中应该做到了“不漏”。
不漏是事事有回应,无论事成或不成,都有个结果,而不是将其遗忘了。
一般而言,领导交办的紧要大事我们是不会漏的,因为总会围绕着它思考和行动。
容易遗漏的往往是一些小事,或者一些重要但没那么紧急的事,特别是手头上正忙着其他事时。
但小事见人品,有人认为一些小事自己尽量记住,但不记得了便罢了——这样想的人大部分最终会漏事——反正如果事情真的重要对方自然会再次提醒,或者拖着拖着就小事化了了。
然而,“靠谱”其实就是隐藏在日常的这些细节上,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不漏”。
“不漏”的方法有不少。
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日之晨先列个事情清单,并看看之前的清单有无完成了,或者哪些事可以先搁置不用管了。
临时接到任务可以在微信文件传输助手处简要记录。
每天睡前看一遍今天的微信消息,看看有哪些事应了下来要做但忘记了的,或者有哪些消息忘了回复的。
同时,为了避免事情越积越多,有些事能完成的尽快完成,要打的电话别拖着打,有些事无论能不能成,也要尽快有个说法。
4
勿扰
一方面,勿扰可以说是高效的基础。
有些人为什么写个几百字材料都那么磨蹭,可能他敲了几行字就泄了口气,趁机刷了下手机,刷完手机回来,思路变得断续,来回折腾,效率可想而知。
看书也是,看没两三页,仿佛完成了个小关卡,激励自己又刷一下手机。
这时勿扰强调我们在做事时要防止一些无谓的不良习惯对我们造成干扰。
如果是领导或同事发来了工作消息,那中断手头工作是应有之义,然而这不是引发破窗效应的借口,不能因此便认为中断手头工作是再正常不过之事,于是让刷手机等满足私欲的行为也混杂其中。
另一方面,勿扰还应贯彻在日常一些碎片化时间中。
因为移动端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以往一些碎片化时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并从中得到“充实”的人生。
一种是对空白时间的“利用”,像在等红绿灯时,反正时间就在等待中白白消耗,刷个短视频,这样时间就半滴没被浪费——及时行乐了嘛。
一种是同时进行多个行为,这样也实现了同一截时间的“一鱼多吃”,如走路时可以刷一下短视频,看一下小说,甚至来一局游戏,你看,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生活更加“充实”了——及时行乐嘛。
其实这种填充满每分每秒碎片化时间的及时行乐是对真正充实人生的一种干扰,是一种垃圾填充,使我们大脑一直忙忙碌碌,一直沉浸各种快乐刺激,失去了“留白”的空间,长期以往,影响不可谓不大,会干扰我们的精力和意志力,进而阻碍知行合一的实现。
5
静心
人皆有本心、初心,即良知。
如人见到有小孩落水,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施救,这便是恻隐之心。
但有些人一转念,怕把自己搭上去,踟蹰不前;又或者想着还有其他人在,让他们去救便好;甚至想着以此为筹码,和岸边的小孩父母讲好价钱再施救——这些都是以本心为基础转化的各种意念。
现实纷纷扰扰,各种意念像灰尘一样慢慢模糊了本心、初心,眼镜况且需要时不时擦拭一二镜片否则看不清楚外界,电脑况且需要久不久清理一下内存否则运行不够畅顺,本心和初心也需要被定期不定期地静心体认一番,以使其保持明诚澄清。
静心的目的是体认初心、本心,是明志,是纲举。
其一个重要方式是复盘,思考近期行为的过与不及。
人的价值观是总开关,会使人对具体某件事基于某种价值作出一种判断,越是复杂的需要选择的事也能体现价值观的作用。
通过思考过与不及,可以使我们的价值观更趋于初心、本心,使我们往后的行为尽量恰到好处,努力做到无过与不及。
同时,静心也是为了慎独,为了驾驭自己的七情六欲,人的情欲是自然赋予人的本质属性,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可以堵住,甚至灭掉,但可提前沟通,以本心统御它们,使它们保持在适合的范围,该怒当怒,该喜便喜,该悲则悲,同时使一些恶念随起即灭,于是人的情绪世界保持在一个动态稳定可靠的状态。
6
事磨
心灵的世界变化万千,不受时空阻碍,因此总能构筑一个看似完美顺畅、逻辑闭环的价值体系,并笃信之,容易落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自嗨状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
内心构建的价值体系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需要落实到行动上来验证,这便是事磨。
错误的价值体系自然过不了事磨这一关,但正确的价值体系也不一定能够通过事磨这一关。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因为从理论到实践需要经过大大小小的许多细节,稍有不妥或意外便可能导致失败,人的情绪的变化在其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例如我们原本想得好好的,教育孩子要平心静气,便能达到预期效果,但真的面对特别顽皮的孩子时,往往会情绪失控,无法贯彻执行之前的美好想法,也无法达到想要的结果。
心灵的世界、理论的世界里所有事物都是可控的,都不会无故刁难人的,所以有些人会沉浸在自我思考的内心世界里,抗拒与外界接触,不愿入世,于是保持着表面上的静心淡然,
但心性要在不断磨练中才能坚韧,表面上的静心淡然没有实质生产力,所以在静心求得精神的自洽后,必须保有入世事磨的勇气和决断,积极拥抱理论与实践碰撞产生的痛苦,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最终的目标是致良知,使良知动转如意,收发自如,于是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
求星标,别让盈白的文章迷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