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吧
牛市的时候,我们总说大量资金入市了,讲得好像这许多的钱已经固定在股市中,你看,股价整体涨了许多,于是市值大了许多,市值不就代表了这许多注入的资金吗?
表面看像是这么回事,实则不然。
钱就像精灵或魔鬼,辗转间穿透了无数的物,只留下一串价格数字,千里不留行。
所谓交易就是以物换物,后来市场发达了,为了提高交易效率,货币作为一种通用货物出现,可与任何物品作交换,现在货币更是进化成了纸币——一种国家信用背书的价值凭证——但花钱买东西的本质依然是以物换物。
既然是“换”,钱就注定不会固定在某个物上,只是从某个人手上去到了另一个人手上,换了个产权人而已,而根据等价交换原则,钱与物擦肩而过,给后者留下了一个标记——价格数额M元——于是我们便说这个物值M元钱,可实际上该物不等于M元,除非它再次被以M元交易出去,只有到手的钱才是真正的钱。
但这个被认为值M元的物在财务报表中被视作M元的资产——一如股票的市值。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物又可分几类,一是被消耗性地使用的,用了就没了的,如米饭,花了钱买来,吃了就没了;又如按摩,花了钱被人锤扭它一个小时,享受过了就没了。
二是能被持续使用,可折旧的,可再次出售的,如汽车,买来一般可以使用十几年以上,也可中途二手卖出,但折旧后的二手价格肯定不如刚买进时的价格。
三是具有投资、投机性质的资产,这种资产的特点是买进是为了有一天以更高价格卖出,或者是为了获取财产性收益,所以这种物很耐放。这种资产有些比较稳定,如黄金等;有些波动比较大,如股票、期货等;有些介入两者之间,如房地产等。
前两类物不容易形成泡沫,M元是可度量的资产。
最后一类物中波动比较大的资产,如股票,容易形成泡沫,其M元估值也是不稳定的,有时没必要太把它放在心上。
因此,牛市时只能说大量资金参与了泡沫形成的过程,而不能说大量资金注入了股市,因为这个泡沫之所以叫泡沫,很大程度因为它是空心的,并没有实际资金在里面。
举个例子,股票a的股价在牛市中从2元涨到了10元,共有1亿股,则其市值从2亿元涨到了10亿元,假如这是A富豪花了10亿元买入持有的,那是不是说A富豪向股票注入了10亿元资金。(现实中上市股票对股东数是有下限要求的,不会发生只有一个股东的情况,本文只是为了方便阐述而虚设)
A富豪花了10亿元不假,后面如果大跌不肯卖出去,然后说自己被套牢10亿元也没问题。
但这钱真不算注入股市,前面说过钱对于物而言是精灵或魔鬼,只能擦肩而过,注定不会产生从属关系。
A富豪所谓注入股市的10亿元,只是转个手去到了其他人手上,假设A富豪是从B富豪手上以10亿元买下该股全部股票的。
则现在10亿元是属于B富豪,而不属于股票a,只要B富豪卖出后短时间不再关注股市,则这笔资金便算离开了,像精灵或魔鬼一般来无影去无踪,半点不受股市规则制约,只受B富豪主观意识控制。
反倒A富豪未入市前还掌握在自己手上的10亿元,倒是游弋在股市边上的资金猎手,是参与了泡沫制造的资金猎手,只是泡沫制造出来后,不幸把自己套了进去,而原本手上的10亿元却可能已经跟着别人离开了股市这个大场子——钱与物不融,这10亿元实质上从未注入过股票a,只是照着自己的体量给股票助了不少兴、充了不少气罢了。
总而言之,随时准备入场的人们持着大量的资金游弋在股市边上,游弋的资金越多,叠加对预期的信心(野望)越足,泡沫就容易被制造出来。
泡沫刚刚被制造出来的时候可能又会吸引更多游弋的资金和更强的预期信心(野望),不断自我正向螺旋循环上升,游弋的资金像大海里的鱼群一般密密麻麻围绕着渐涨起来的巨大的空心的泡沫。
从外面看,整体——鱼群加鱼群掩盖下的泡沫——规模喜人,于是股市一片繁荣景象,“资金+资产”数值庞大而喜人——人人都像赚了钱一样,自然喜色难掩。
没人注意到,其实资金并没有额外增加,也没有实质进入泡沫里,整体规模之大主要原因在于泡沫之大。
泡沫虽大却没有灵魂,或许也还有灵魂藏在其内——其名为价值投资——但魂对比整个泡沫空间而言实在太小,也就没人注意,仿佛丢了魂的样子。
只是没有灵魂的空洞的巨大的泡沫终有被刺破的一天,当泡沫被刺破,游弋的鱼群来得快去得也快,叠加预期信心(野望)掉得也快,于是繁荣过后的股市又变回原本冷清的模样——整体规模也不喜人了。
前面说过钱与物不相融,只是在不同人中转移,游弋的鱼群(即资金)整体其实没有变少——一如泡沫膨胀时其没有变多——只是权属换了,总体而言,钱从自然人(散户)流向了法人(机构)。
自此,股市回了魂,散户却依然失着魂——原来就幻影般的牛市是专为散户准备的,只是机构的一场饕餮盛宴罢了。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
求星标,别让盈白的文章迷了路